第一节 报纸经济新闻主题的挖掘
经济新闻的题材十分广泛,要把这些庞杂的题材真实生动地展现给受众,首要的问题是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也就是说,要善于从这些看似杂乱的材料中挖掘出深刻的本质来。所以,主题的挖掘是经济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所谓新闻主题,就是新闻报道中所传达的思想、观点,是新闻报道内容的核心。和其他新闻报道形式一样,经济新闻也强调提炼和挖掘主题。成功的经济新闻,首先体现在主题挖掘的成功上。虽然有些新闻作品有极为丰富生动的题材,但由于主题挖掘不够深刻,仅停留在对一般现象的描述上,因而难以打动人,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产生较大的影响。
经济新闻的主题是经济新闻所要宣传表现的观点和思想,它是全篇的核心和主帅。经济新闻的主题存在于它的材料和写作之中,制约着全篇的选材和布局。因此,挖掘恰当的主题是经济新闻写作的极为重要的步骤和环节。在掌握了大量的新闻素材之后,应着重提炼报道主题,再根据主题的要求安排结构和取舍材料。
一、主题挖掘的基本原则
经济新闻主题的挖掘主要应坚持正确、集中、新颖、深刻等原则。
(一)正确
提炼正确的主题,是写好经济新闻的基础,是经济新闻发挥良好社会效益的重要条件。经济新闻和其他的新闻作品一样,对人们的思想、观点、言论和行动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经济新闻主题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其影响是积极的、正面的,还是消极的、负面的。我们要使自己的作品发挥积极的社会效益,就应该以先进的、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为指针,下工夫提炼正确的主题。衡量经济新闻主题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呢?结合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发掘经济现象或事件对受众、社会的影响和意义,主题应符合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二是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要求。经济新闻的主题如果与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相抵触,宣传的思想与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相矛盾,必然会在受众中造成思想混乱,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三是符合被报道对象的客观实际。离开了新闻的真实性,主题的正确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在挖掘经济新闻的主题时,必须在详细占有新闻素材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典型对象的实际出发,提炼出既符合典型对象实际又有新意的主题。
(二)集中
经济新闻的主题要集中,意思是说,一篇经济新闻只宜有一个主题,表现一个中心主题,切忌多主题、多中心。
主题集中,是把经济新闻写深写透的关键环节。只有全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才能集中观点和材料,深入细致地表现、刻画报道对象,将其写深写透。如果主题过多,必然造成结构松散、材料散乱,全篇犹如一盘散沙,使人难以读下去。因此,我们在写作一篇经济新闻时,一定要抓住新闻素材中蕴含的某个最为重要的、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思想不放,以此为主题来贯穿全篇,使全篇形成一个中心、一个主题。那种在一篇经济新闻中全面铺开写多个问题的做法,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如何才能做到主题集中呢?这就要求经济新闻的作者通过反复比较、提炼,从众多的主题中选择一个最能反映时代精神且符合具体实际情况的主题。
(三)新颖
新颖,即有新意。经济新闻主题的新颖,就是通过新闻作品传播的某种新思想、新精神,它能给受众以清新、独特、未曾相识之感。新闻报道贵在创新,贵在写出新的主题、新的问题、新的角度、新的样式。主题新颖应是新闻报道所追求的第一个目标,经济新闻的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无,取决于新闻报道主题正确与否,而其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大小,则取决于主题是否新颖、深刻。许多有影响的经济新闻作品,正是以其主题的新颖、独特而受人青睐的。
(四)深刻
深刻,即揭示现象背后的实质,揭示大量典型材料背后带有理论性、规律性的东西。经济新闻主题的深刻,指的是作者提炼的主题能揭示报道的新闻事实中所蕴含的带理论性、真理性的道理、哲理。这种道理、哲理源于新闻事实,使受众读后能受到哲理的启示、理论的熏陶。主题的深刻与主题的正确、集中、新颖相比,要求更高,也更难达到,深刻的主题是作者对所报道的新闻事物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受到固有观念的制约,当观念发生变化,对事物的认识也就自然发生变化,观念的变革必然带来认识的深化、提高。记者在写作经济新闻的过程中,应该在掌握新闻素材的同时,反复分析它们,从中挖掘出最能深刻反映新闻事物本质和内涵的思想、观点,用它来统率全篇。
二、主题挖掘的方法
经济新闻主题的挖掘过程,是一个对报道事物的特点和本质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挖掘主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个途径:
(一)抓住本质
面对丰富的经济现实生活题材,记者需要全面深入地挖掘其深藏的内涵和本质。经济新闻的写作,首先要解决的是在描述事实的时候,把材料中深藏的内涵发掘出来,使其由隐变显、由暗转明,要善于抓住经济现象的本质特征。对经济题材内涵本质的全面发掘,需要采用系统分析和辩证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是把具体的经济现象放在它所处的系统中去分析,从而发现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它在整个系统中所处的层级和地位,以及它的作用和功能等。辩证分析则要求从事物的对立两极、矛盾主次、运动过程、同异比较上去分析,从而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运动规律。在分析现象的本质、运用系统分析和辩证分析的过程中,发散思维为实现分析全面或寻找最优解答、多样性解答提供了可能。逆向思维能使分析突破思维定式,为获得观点的异质性提供了可能。那些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并引起管理层、决策层关注的经济新闻报道,一般都是分析全面深刻、观点独到,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特点。
例如,2003年中国经济经受了动荡多变的国际形势、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的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华社选取的十大经济新闻之一《中国成功经受“非典”考验,GDP预计突破11万亿大关,增长8.5%》,善于从具体的现象出发,同时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把经济新闻放在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环境中考察。在新闻的背后,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即反映了广大国民面对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所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共谋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这其实正是作者从现象中挖掘出来的本质。
(二)比较分析
作为社会的重大经济事件,它的本质比较容易被揭示和挖掘,而一些看似平常的经济现象,对其本质的把握却有一定的难度。我们需要比较分析,挖掘出它们的本质。
比较分析是指将要报道的典型单位、典型人物的材料及事迹与同类的单位、人物进行比较,与它们过去的情况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差异和特色,发现新的思想、新的精神,从而形成报道的主题。根据形式的不同,比较分析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这两种比较分别有不同的特点。纵向比较,就是今昔对比,将现在的新情况、新变化与过去的情况、面貌相比,通过比较显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纵向比较能较好地反映事物的变化程度及原因,反映某项政策或某一工作的成效,反映比较重大的主题,因而常被人们采用。横向比较,就是将两种以上的事物或一种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对比,通过比较显现出正向与反向、先进与落后,达到揭示事物本质、表彰先进、批评错误倾向与后进的目的。事物的本质,亦即经济报道的主题,在比较中自然会显现出来。
(三)慎用观点
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新闻报道过于强调政治性,报道的指导性、实用性非常差,工作味、宣传味太浓。“提高认识,坚决贯彻,加强领导,狠抓到底”成了反复使用的老一套话语,讲形势总是一片大好,谈工作离不开落实,看起来报道内容句句不错,处处可用,但实在的经济信息却少得可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步发展,企业报道成了媒体的重要内容。但我们的一些企业报道不是用来指导工作的,报道的首要任务是解释政策,证明政策的正确性,不少还是静态的、工作总结式的或成就汇报式的,要么广告味比较浓,要么宣传味比较重,没有把企业中动态的、激动人心的东西写出来。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经济报道要慎用政治观点。过去我们写经济报道,特别在意是不是宣传了政治思想,总是从党和政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政治观点看待经济问题,往往把一些纯粹的市场现象作了政治学的理解,结果造成经济报道脱离经济实际,没有什么价值,甚至阻碍经济发展。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广义的经济新闻时代的到来要求经济记者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从多视角来思考问题,慎用政治观点来囊括一切。
(四)选准视角
经济新闻报道在挖掘主题时,选择准确的视角非常重要。一般说来,我们要立足于公共视角来确定主题。什么是公共视角呢?所谓公共视角就是用公众的眼光来看待、分析经济现象,摒弃狭隘的集团利益,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更加尊重事物的本质,从尊重经济主体的权利角度来写经济报道。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以经济的视角去看世界,可以使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起支配作用的“利益”之手,言人所未言,使内容更为新颖、主题更为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