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写作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报纸经济述评

报纸经济述评是兼有经济新闻报道和经济新闻评论特点的一种经济新闻体裁,它是以事实为基础的经济新闻评论,也是以评论为核心的经济新闻。它主要由报刊记者采写,一般都是抓住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发展中某一重要的或转折的时刻,或针对某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借助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用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和解释的一种特殊评论形式。其目的在于解释经济事物本质,指明前进方向,给读者以启迪和引导,现实性和指导性都很强。经济新闻述评通常表现为两种趋向:一种是综合经济新闻材料,适当加以分析;另一种是抓住某一经济新闻事件或事件中的某一片段,予以评论、议论、引申,表明作者的态度。

一、报纸经济述评的特点

(一)评述结合,以评为本

融经济新闻和经济评论于一体,是述评的首要特点。它既有对经济新闻事实的叙述,以一定的事实报道为基础,不同于媒体上一般的社论、评论;又有对经济新闻事实的分析议论,又不同于一般的消息通讯。当然,述评要求评、述结合,并不意味着二者就可以等量齐观。在实际写作中,述评往往依据它所评论的问题的需要来安排评、述的比重。有的以评为主,通常抓住某一经济新闻事件或事件中的某一侧面,加以议论、引申、发挥(提倡、反对或预测),报纸上关于宏观经济问题的述评,大多属于这一种;有的以述为主,基本上是综合经济新闻材料,适当加以分析评论,或只在关键处画龙点睛地评上一两句。但是,不论二者所占的比重如何,述评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评,在于针对经济现实生活和实际经济工作中的某一重要问题发表意见。

例如,2005年12月2日《经济日报》刊登的述评《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推向深入》,将新闻与评论融为一体,从全局的高度评价事实,强调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如果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是一场革命,那么在银行总部和遍布城乡的分支机构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无疑是推进股改顺利进行的一种重要保证。

有的人以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是总行的事,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都是总行在具体操作,与分支行的关系不是太大,分支行在股份制改革中没有多少事情可干。而实际上,股份制改造不仅是几家银行总行的事情,也是每一个分行、支行的事情,是全行所有员工共同的事情。没有分支行和所有员工的参与,股份制改革不可能成功。

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改制银行的基层员工中蕴藏着极大的改革热情和动力,他们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事业的主体,也是改革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改革成果的享有者。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先后进行股改的几家银行分支机构已经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实施股改之后,中行注重在转变经营理念、转变风险管理体系、推进人力资源改革、加强内控等方面加强上下联动,产生了较好的效果。而在全行上下转变经营理念,应该是改革的重要基础。今年以来,中国银行开展的“百人千点基层调查活动”在行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董事长肖钢的倡议下,由总行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调查团队,对全行的1000个基层储蓄所、分理处、代办点等进行了实地走访。这次调研不仅加强了总行与基层员工在转变经营理念方面的沟通,而且也让这些高管人员切身感受到了各项银行业务还存在需要改进的薄弱环节,对改进银行服务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对于分支机构如何深化股份制改革,建行董事长郭树清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首先应当强调的是转变思想,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因为改革的目的不是成立公司、挂牌上市,改革的目的是彻底转换经营机制。

的确,如何以股改推动业务流程的改造和经营机制的转变,让老百姓能感受到银行服务质量的提升,是衡量国有商业银行股改成败的重要标准。这涉及产品种类、操作流程、服务态度、营业环境等,关键的问题是要时时处处替客户着想,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每项交易都尽最大可能地便利客户。

为了从机制上、流程上给优质服务提供保证,今年以来建行对本行和同业的个人金融产品进行了一次全方位体验,涉及相关业务100多项,发现问题40多个,提出流程优化建议70多条。一些以前长期存在的问题现在得到了重视,比如以自己管理方便为出发点,导致操作规章越来越复杂;办理个人业务的窗口严重不足,导致客户排队现象等。针对这些问题,建行从梳理和改进内部操作与服务流程角度出发,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改制银行按照建设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在加强内控方面,建立了全行内部控制责任制,明确总行各部门和全行各管理层级的内部控制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全行上下加强风险管理、防范违规违章的制度和机制。

尽管这种上下联动使新机制、新体制能够在全系统得以运行,但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讲,目前所取得的改革成效还是初步的,人们绝不能低估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持久性,银行管理体制的转换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并非短期内所能完成的。美国道琼斯今年10月份发表的《中国的银行业改革能否成功》文章也认为:“中国在银行改革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瞩目,但是要达到国际最高的标准要求,中国银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接下来的道路仍将十分艰辛。”

改制银行的领导层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表示,长久保持良好的资产质量是国有商业银行最大的挑战。他认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商业银行仍然面临着高成长和高风险并存的转型经济环境。同时,信贷管理水平并不会随着不良资产的剥离而自然地得到提高,健康的经营理念和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能否长期保持良好的水平,信贷收益能否全面覆盖风险并带来应有的回报,是他们面临的最大考验。

显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步伐不仅不能有丝毫停歇,而且还必须加大力度向纵深挺进。从改制银行的实践看,他们对此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评论并没有采用简单化和生搬硬套的方式,而是摆事实、讲道理,把改制过程中存在的思想误区和运作经验说得具体、实在,同时指出今后的改制过程中将会面临的巨大挑战。作者用自己的调查和思索,引导和启发群众,令人信服。新闻述评要抓住以评为本的“本”,就需要记者站在一定的高度,具有广阔的视野,俯瞰现实,环视四周。述要述到点子上,所述要为所评服务,这样才能达到评的目的,达到抽象的高度,起到由个别了解一般的作用。

(二)统领全局,高屋建瓴

述评不能就事论事,要弄清经济事物的本质和它带有的普遍意义或问题。写得好的述评,总是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事物之间的共同规律的高度提出问题。

《人民日报》2006年8月21日至25日先后发表了五篇有关我国节能降耗工作的述评:《节能降耗:政府责无旁贷——下决心把过高能耗降下来系列述评(一)》、《加快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下决心把过高能耗降下来系列述评(二)》、《技术进步:节能降耗的根本途径——下决心把过高能耗降下来系列述评(三)》、《建立健全节能保障机制——下决心把过高能耗降下来系列述评(四)》、《节能要靠你我他——下决心把过高能耗降下来系列述评(五)》。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作者是从通观全国节能降耗生产工作的高度上进行评述的。五篇述评虽各有侧重,但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经济新闻述评不仅要把评述的内容放到全局的范围之中,更要站在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的高度,从现实和未来的关系的立场上分析新闻事实,从而作出正确的、有远见的判断和评价。

(三)选题广泛,形式灵活

经济新闻述评的选题非常广泛,涉及经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题材可大可小,形式灵活多样。它既可以评述世界上发生的大的经济事件,如《中国财经时报》2002年7月8日发表的《6月国际股票市场情况述评:空头欢庆》,就是一篇谈论世界股市的新闻述评;也可以就一个具体经济现象和经济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评述,如《经济日报》2005年12月29日的述评《在青岛,有这样两处公共设施》,探讨了青岛市在处理公共设施建设与城市整体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中所获得的经验。从述评的形式上看,它的内容伸缩性大,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关键是述出主要事实,评在点子上。

二、报纸经济述评的类型

报纸经济述评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现实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作者的写作目的,主要分为经济工作述评、经济形势述评、经济事件述评等。

(一)经济工作述评

经济工作述评以典型的经济事实为依托,总结工作经验,论述某项经济工作的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引导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如2006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述评《南安走准三着“棋”》,就是一篇工作述评。该文评述的是福建省南安市积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产业、基地的联动特色,经济获得了快速稳步的发展。文章通过充分的论述,肯定了这一举措的现实意义,对于推动其他城市的改革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经济工作述评在选择新闻事实方面,还要注意点面结合,以免以偏概全。此外,由于它是评述经济工作的,在写作中不要就事论事,应避免一味的业务性介绍,注意就实论虚,提出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二)经济形势述评

经济形势述评是对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包括某个地区、某个阶段或者个别领域的经济形势的评述。这类述评着眼于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转折,对社会普遍关心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指明其发展趋势,帮助读者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如2006年4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述评《加快发展正当时——湖南“十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述评》,对湖南省“十五”期间的经济发展形势作了细致分析,进而指明加快发展湖南经济的重大机遇。

(三)经济事件述评

经济事件述评是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经济事件或带有普遍意义的经济新闻事实所进行的分析解释,揭示事态的性质、意义和趋向,帮助读者辨明真相、澄清是非。2006年11月,含有工业染料苏丹红成分的咸鸭蛋在市场上相继被查出,16日《广州日报》刊发了述评《面对红心鸭蛋 公众已无心愤怒》,文章从这次“红心鸭蛋”事件联想到了此前的“用瘦肉精养的猪”、“掺入敌敌畏加工的火腿”、“用避孕药催肥的黄鳝”,从而对当前的食品安全体系提出了强烈的质疑,道出了人们在脆弱的食品监管制度下的悲哀和无奈。该述评意义深刻、发人深省。

上述几种述评只是大致的分类。在这几种述评之间,有些内容往往会有所交叉。比如,经济工作述评和经济事件述评,有时需要同时运用;而经济形势述评,有时又是结合一些具体经济事件来进行评述的。

三、报纸经济述评的写作要求

经济述评的写作要求是由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述评既是新闻评论的一种,又兼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特点。因此,从选题到立论再到说理论述,述评都有它自身的一些写作规律。

(一)深入调研,获取材料

经济新闻述评既然是以叙述经济事实为基础,以评价经济事实为目的,首先就要求作者要在深入采访、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掌握大量的翔实的经济事实材料以利于立论。

艾丰曾于1986年5月19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述评《葛洲坝的启示》。这篇述评不到4000字,它说的是葛洲坝,实际是评述三峡工程应否上马的重大问题。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重大问题,要在一篇不到4000字的述评中表达出鲜明的观点,就需要作者掌握充分的材料。作者看了上百册依据大量数据绘制的地图,并以科学的态度对这些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首先,作者是带着一脑门子“问题”去采访的,如三峡工程会对长江航运、生态平衡、泥沙、名胜古迹、移民、资金等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正是三峡工程上还是不上的争论焦点,也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作者并没有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带着这些疑问,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以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始采访和搜集研究资料的。作者经过座谈、查阅资料和数据、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的素材;通过这些素材的整理分析,作者得出结论,认为三峡工程的论证准备是充分的,它是数千名科技工作者历经数十年努力得出的科学结论。正是经过细致的采访调研,这篇新闻述评自1986年发表到1992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三峡工程建设方案,经过六个年头,述评的基本结论同六年后的决策结论是完全一致的。周建明:《新闻评论写作——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因此,新闻述评在选题立论上需要进行深入采访、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事实材料,通过对这些事实材料的认真分析,提炼主题,得出结论。

(二)即事明理,重在分析

所谓即事明理,是指经济新闻述评要准确精当地运用所掌握的经济事实材料,对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并从中引申出中肯而恰当的意见或主张。经济新闻述评要做到即事明理,首先必须从大量的事实素材中精心提炼出对于说明某些经济情况或某一方面经济问题有代表性的事实。这样,议论才能缘事而发,道理才能讲得贴切自然。例如,2004年2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记者述评《“泛珠三角”概念显魅力 港资向广东腹地延伸》,全文如下:


原在珠三角设厂的香港青年工业家协会会长陆地,不久前随考察团到粤北考察投资环境后,很快就做出了将厂房向清远市逐步转移的决定。和陆地一样对粤东、粤西及山区感兴趣的港商不在少数。2月22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的“广东政策推介会——汕头、湛江两市投资环境介绍会”上,香港联合储集货运有限公司董事梁砾锋说,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将大大改善粤西的交通条件,货运成本可节省3成,会有很多港商愿意去投资。

“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一下子将人们的发展思路拓展开了,原来意义上的投资热点,已经朝周边地区大大发散开来,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由点(珠江三角洲)及面(泛珠三角)的投资热潮,与广东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基本同步的。换句话说,“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及时地解决了投资的“导向”问题,必将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泛珠三角”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以粤港澳大珠江三角洲为圆心的,向周边地区逐级扩散的区域经济圈概念,因此,新一轮投资热潮最早波及广东的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

随着“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广东省正加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未来5年内将投入375亿元扶持山区,到2005年将建成覆盖全省的高速公路网,为港商兴办劳动密集型、高能耗、资源型加工业项目,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地域和空间。经常到港招商的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汤炳权对港商没少说的一句话就是:“未来5至10年,广东腹地丰富的资源足以保证港商继续发展。”

近年来,珠三角城市企业运作成本不断上升,部分港商已通过不同途径四处“探路”,而“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为港商扩张投资半径提供了很强的心理预期。本月22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召开的“广东政策推介会——汕头、湛江两市投资环境介绍会”上,汕头市带去了精心筛选的102个招商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5亿美元。市长黄志光说,汕头将主动承接港澳台、欧美、日韩、东南亚的产业转移,主动承接珠三角和国内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努力把汕头建成营商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湛江市则带去了6大招商引资“热点”,湛江市副市长李捍东告诉记者,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曾荫权4月底将亲自率领一个庞大的商界代表团访问广东湛江和阳江,探讨香港与粤西间的经贸发展,全面探讨香港及广东西部的合作机会。李捍东说:“我们已做好迎接的准备。”

人们有理由相信,出现在广东腹地的新一轮投资热,将很快辐射到整个“泛珠三角”地区,因为,一旦投资的背景相同,投资的行为也早晚会相同的。


为了说明珠三角经济圈在逐步向周边地区逐级扩散,评论在第一段运用了一些典型事实,给读者留下了具体而生动的印象。对于一篇成功的述评而言,除了摆事实,还要讲道理,即需要用理性的目光从事实中找出“道理”来。现在有一些报纸述评,在分析手段的运用上显得粗糙和僵化。在升华主题提炼观点的时候,有些记者却力图用客观事实或采访之口来说话,弱化了新闻述评本身所具有的分析手段的力量,导致述评出现了“以叙代议”的现象。记者迷恋事物本身的逻辑,最终只会使述评成为一盘散沙,成为相关细节的堆砌,从而导致整篇文章偏离主题、结构混乱、思路不清,甚至得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经济述评与一般的经济新闻不同,它不能将新鲜的事实作为卖点,也不讲究用描写场面吸引受众,主要还是依靠精辟的分析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把事实性材料中所蕴含的道理清楚地表现出来。因此,述评需要对经济事实进行科学分析,并把它充分地深入浅出地揭示出来,以理服人。分析上面一则述评,作者是从这样几个层次上思考的:(1)“泛珠三角”概念的内涵是什么?(2)为保证“泛珠三角”战略的实施,广东省采取了哪些措施?(3)港商的反应。(4)“泛珠三角”各地的应对举措。(5)对未来的展望。确立了这种逻辑,使得作者在写作之前理清了思路,为写作确立了定位点。

(三)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夹叙夹议、评述结合、叙事论理、事理交融,是新闻述评的显著特点。只述不评,或只评不述,或评述脱节,将评与述写成两个互不相干的部分,形成两张皮,这样不可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如何处理述与评的关系,使两者有机结合?最重要的一点,记者应该深入地分析事实,找出其中蕴含的“理”,再采取从具体材料入手、以虚带实、就实论虚的写法,用观点统率材料,又从具体的材料中引申发挥,讲清道理。

2006年11月10日《广州日报》的记者述评《在压抑需求与增加供应之间我们选择后者》,从2006年第三季度北京、深圳、广州、上海以及英美两国的楼价涨幅情况入手,首先点出楼价涨跌的深层原因在于供需关系。文章接着介绍了美英两国的做法,主要是通过抑制购房需求来达到稳定房价的目的,继而提出问题: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呢?通过分析,记者认为,中国城市人口的购房需求非常强劲,要稳定中国的房价,关键在于增加房屋的供应量。文章几乎是一事一议,事理互为补充,互为融合,达到了较好的说服效果。如果一味概念性地根据需要堆砌例子,难免会割裂观点与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体现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评述最终只能变成一盘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