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总结
本章介绍了社会语言学关于语言变异与变化的基本理论和三个具体研究案例。理论内容包括:语言的变异性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也是语言的本质性特征。语言变异表现为一个个“语言变项”;一个“语言变项”由一组“语言变式”构成,两个以上的“语言变式”才能构成一个“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家通过对语言变异的研究发现语言的历时变化就产生于并体现在语言的共时变异之中,这就产生了对“进行中的变化”的研究,包括利用年龄段变异分布数据分析的对语言变化的“显象时间”的研究,和从不同的时间点获取语言材料的“真实时间”的研究。
语言学家曾经从语言结构的角度对语言变化的原因做出过一些解释,但没有人能回答“当同样的条件存在于不同的语言中时,为什么只有其中一部分语言产生了预期的变化而另外一些则没产生同样的变化”,“当这些条件一直存在于某一个语言系统中时,为什么只是在某一个具体时间这个变化才产生”,即“为什么某一变化只在某时某地产生”的问题。社会语言学家通过对具体的语言、具体的言语社区、使用中的语言的研究来寻找具体的语言变化的具体原因。他们认为语言的变异与变化除了语言结构系统内部的原因外,还应有相应的社会原因,因为任何一项语言变化都需要在言语社区中逐步推广,这个过程需要社会的动力。
本章第二、三、四节从音系变异研究、词汇变异研究和句法变异研究三个方面选取了的三个研究案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从研究的问题来看,这三项研究都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变异与变化问题,这些问题也都与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有关。溧水“街上话”[u]元音变异研究从微观研究的角度来探讨方言向普通话过渡的中间状态这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溧水“街上话”虽然在向普通话靠拢,但是仍然属于一种方言变体,是“带有普通话色彩的地方话”。“行/成”变异研究关注北京话中的一个词汇变项,从“行/成”变异的产生和发展、目前的使用状况与发展趋势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且试图回答“成”究竟是属于方言词汇还是属于普通话词汇的问题。“有+VP”句式使用情况的调查关注普通话句法的变异:过去汉语语法学界不把“有+VP”看做是现代汉语句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有+VP”句式在普通话中的使用逐渐增多。针对这一问题,王玲调查研究了是哪些人在使用这一句式、不同的人对这一句式的态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有+VP”句式在普通话中的地位问题。
从研究方法上看,三项研究都运用了田野调查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溧水“街上话”[u]元音变异研究采用了“定额抽样”的样本设计,采用读词表的方法开展田野调查,对变异语料作定量统计与分析。“行/成”变异研究中,为了解“行/成”在目前口语中的使用情况,研究者观察了21世纪北京人打电话的“预备结束语”,还采用了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行/成”用例的数据,发现了讲话人的社会特征与“行/成”变项使用之间的制约关系。“有+VP”句式的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此外,研究者们还结合了“方言调查”、“文献研究”、“语料库检索”、“语言态度调查”等研究方法:溧水“街上话”[u]元音变异研究是在原有方言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有方言材料是该研究的基础;“行/成”变异研究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行/成”变异的产生和发展这个历史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对20世纪80年代北京人口语中的使用情况则采用语料库研究的方法;“有+VP”句式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还针对相关的语言态度进行了研究。
从研究的过程来看,三个研究各有特色。溧水“街上话”[u]元音变异研究具体分为“确定变项与变式”、“确定新式、旧式、过渡式”、“内外部制约机制”三个步骤来进行。“行/成”变异研究是按照历史演变过程来开展调查研究的,围绕“产生和发展”、“使用状况及发展趋势”、“词汇的归属”这三个问题来讨论。“有+VP”句式使用情况的调查围绕“与使用情况的相关社会因素”、“变式传播的途径和动机”、“语言态度”三个问题开展研究。
从研究的结果和研究意义上来看,溧水“街上话”[u]元音变异研究在验证了社会语言学关于进行中的变化的理论的同时,提出在方言和标准普通话之间除存在“地方普通话”之外,还存在着一种中间状态:“带有普通话色彩的地方话”。“行/成”变异研究揭示出“行/成”变异百年发展历史,对“行/成”的语义发展历程进行描写,对“成”的“污名化”、对“成”是属于方言词语还是普通话词语提出了解释和回答。“有+VP”句式使用情况的调查在论证“有+VP”句式是一个进行中的变化时,验证了社会语言学关于进行中的变化的理论,指出了高校学生愿意接受“有+VP”句式的心理动机。
上述案例比较典型地演示了音系、词汇和句法变异的研究过程。对于语言变异的制约条件、语言变化的原因也都做出了一些比较具体的解释。但是,这些研究仍然可以继续完善,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还可以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例如,“带有普通话色彩的地方话”具有哪些特征以及如何与普通话、地方话区分等问题;“行/成”变异当前的情况如何,是否与研究所预测的发展趋势一致;“有+VP”句式在高校以外的社区的使用情况如何:这些都是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语言变异与变化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困惑,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关于句法中是否有变异本身就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变异普遍存在,句法也不例外;另一种认为句法变异大多是由语用或语义因素造成的。一般认为,研究语言变异要从语言变项入手,而句法变异从开始确立变项时就遇到了麻烦。因为,早期语言变项的定义——“一组表达相同语义的不同语言形式”(Labov 1966),是在研究语音变异的基础上确定的,这显然不适用于句法变异研究,这就需要对语言变项的定义进行扩展。句法变异研究的另一大难点在于语料的收集,不仅在于句法变项的性质难以确定,更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句法变项在自然口语中的出现频率很低,我们一般很难在一段自然发生的口语中反复听到某个句法变项。
中国有着语言变异研究的得天独厚的土壤。汉语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献材料,人口众多且分布很广,方言差异之大举世瞩目,方言接触和语言接触也十分普遍,这些都是有利语言变化的条件。当前的中国,整个社会也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时期,语言变异和变化现象俯拾皆是,因此语言变异研究大有可为。
【本章要点】
语言变异与语言变化 语言变异与语言结构 语言变异的制约条件进行中的变化 语言变化的原因
【基本概念】
语言变异 语言变化 语言变项 语言变式 年龄级差 显象时间真实时间
【思考与实践】
1.语言变异与语言变化可以区分吗?
2.除了语音、语法和词汇变异,还有什么语言变异?
3.你认为应如何解决句法变异研究中语料收集的问题。
4.可以将显象时间方法与真实时间方法结合运用吗?
5.如何认识“进行中的变化”的理论意义。
【推荐阅读书目】
1.陈松岑(1999)《语言变异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郭骏(2005)《溧水“街上话”[u]元音变异分析》,《中国社会语言学》第1期,页72—81。
3.王玲(2005)《“有+VP”句式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国社会语言学》第2期,页178—184。
4.徐大明、高海洋(2004)《“行/成”变异一百年》,载徐大明(2007)《社会语言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页240—253。
5.W.Labov(2001)《拉波夫语言学自选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6.威廉·拉波夫(1985)《纽约市百货公司(r)的社会分层》,见祝畹瑾编《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页1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