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与英汉语对比
既然翻译要涉及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而语言是与文化和民族思维休戚相关的。所以,要掌握有效的翻译方法,必须先了解语言之间的差异,了解引起语言差异的中西方在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本节通过对比词汇在中、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反映在涵义、日常生活、称呼、社交礼节、性别、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差异来探讨在中英翻译中如何融文化知识于语言中,以导入文化的适度性。
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如果只是把单词按字面意义串起来,而丝毫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运用中是行不通的。例如:
(1) 英语中green with envy是什么意思?人们嫉妒或羡慕时脸色真的变绿或发青吗?
(2) 英语中说Paul was in blue mood; Paul(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还是什么?
在上列两句中,green(绿)和blue(蓝)都不是指颜色,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即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但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在词典上,green这个词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green with envy是个固定词组,表示“十分妒忌”。blue这个词与mood之类的词连用表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忧郁的”,例2之意为“保尔情绪低落”。以上两个例子都涉及了词的字面意义和联想内涵意义,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翻译过程中在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时,遇到的障碍并非由语言知识造成,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由此可见,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得尤为重要。
1.2.1 语言与文化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要对两种交际文化进行对比,首先要从文化谈起。
文化(culture)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词语。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窥见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英语词汇作为英语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最能反映英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学习英语,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能体会到莎翁的“爱”吗?
关于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又如形容人“病得厉害”用as 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1.2.2 字面意义和涵义
字面意义就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词的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意义。如peasant一词,是“农民”之义,但外国人眼里不是“农民”之意。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可能有不同的涵义。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韦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在汉语中,“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无论在革命斗争中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丝毫无贬义,所以一般应把“农民”译成farmer。再如,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词。politician是“政治家”吗?反过来说,汉语中的“政治家”这个词应该怎样译成英语呢?有些略懂英语的学生译作politician,这是不合适的。politician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引起别人的蔑视。它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这个词还有“精明圆滑的人”(smooth-operator)之义,指一个人做事和说话时,信心十足,非常老练。汉语“政治家”这个词应译为statesman,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当中都很贴切,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称为statesman。
事实上,汉英两种语言在字面意义和涵义上有以下关系。
1.字面意义与涵义相同或相似
(1) 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
(2) 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
(3)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4)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5) To lose one's face, to save one's face.丢面子,保面子。
2.涵义相似,字面意义不同
(1) 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这山望着那山高。
(2)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 That's a piece of cake.那是小菜一碟。
(4)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
(5) Let sleeping dogs lie.切勿打草惊蛇。
3.涵义不同,字面意义相似
(1) to fish in muddy water. (英语:形容多管闲事,自讨没趣)浑水摸鱼。
(2) 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 (英语:令人毛骨悚然)令人发指。
(3) to blow one's own horn. (英语:自我炫耀,自吹自擂)各吹各的号。
(4) to lock the stable gate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 (英语意思是“太迟了”)亡羊补牢。
4.涵义与字面意义都不同
(1) 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 (英语:谦虚的狗没肉吃。)满招损,谦受益。
(2) Where there is fear there is modesty. (原为拉丁语格言:谦虚源于胆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反讽)。
(3) An excess of modesty obstructs the tongue. (英语:谦虚过分束缚舌头。)自知之明(赞誉)。
1.2.3 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区别
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时常用:“吃(饭)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o”或“Hi”等。如果不理解其涵义,美国人会认为,这种打招呼是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这样打招呼在西方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
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去啊?”以及“到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而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对此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你管得着吗?)
所以,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1.2.4 其他社交礼节上的不同
以please“请”为例,在某些场所却不宜用英语please。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 you。但是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ou go first,这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omething),也不用please。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中,“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 ),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例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 )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 ),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或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总之,文化差异现象的根源主要包括概念意义的差异和联想意义的差异。概念意义即基本意义。它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和概括。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客观事物本身存在差异,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概括便会留下深刻的文化烙印,因此,英汉词汇在概念意义上常具有不同的内涵。如西方饮食中的sandwich, hamburger, salad,中国人既未看过,更未吃过,只好音译为“三明治”、“汉堡包”、“沙拉”。美国人生活中特有的drugstore,汉语中还没有一个词语能贴切地表达其内涵,也只能以注释性的文字说明它是“出售药物、糖果、饮料及其他日用杂品的店铺”。同样,汉语里的一些词,如“天干”、“地支”、“楷书”、“普通话”、“太极拳”等,在英语中也找不到对应词。
联想意义是人们在概括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之后,通过联系、类比等手段,赋予词汇一定的象征意义。联想意义是词汇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植根于文化的土壤之中。正如上文所述,英汉颜色词,从物理学角度讲是没有区别的,但在语言交流中,它们却各具不同的联想意义,此时的颜色不再是自然色彩,而是象征色彩。比如,黄色(yellow)在中国文化里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色情淫秽,人们常说“黄袍加身”、“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等,但在美国,yellow没有这种特定的内涵,人们常用蓝色 (blue)来指代色情(如a blue movie)。再如,绿色(green)在汉语中象征春天、新生的希望,但一提到它,英美人却会由此想到嫉妒(green eyed)与缺乏经验(green h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