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共管理环境的理论依据
公共管理环境对公共管理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公共管理活动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其理论依据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辩证唯物理论认为,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环境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环境发生变化,人的活动方式也要作相应的改变;与此同时,环境又是人类活动的对象,它通过人的活动而改变。该理论还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换句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一致。历史唯物理论进一步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建立在其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式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结构,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能动的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与环境关系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科学阐述,为分析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环境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依据。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以及其他公共部门的性质、结构、职能和变化,受以经济环境为核心的公共管理环境的支配和制约。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以能动地改变和创新公共管理环境。
(二)开放式系统理论
开放式系统理论主要是分析作为开放式系统的组织如何适应环境改变。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丹尼尔·卡茨(Daniel Katz)和罗伯特·L·卡恩(Robert L Kahn)。在1966年他们出版的《组织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两位作者指出,任何组织都是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它通过输入、输出以及反馈等过程同外部环境保持着能量的交换,从而增强自己的生命力。组织作为一个高效运作的系统,必须努力适应各种影响,满足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所提出的强制性要求。他们的观点显示了系统理论的普遍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公共部门作为组织形式的一种,也应该是一种开放式的系统。公共部门通过同公共管理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不断了解社会的需求,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从而使自身也不断地发展,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偶然性理论
偶然性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形成的在组织分析中居于支配性地位的理论。该理论认为,高效的组织可以使其结构适应于偶然性事件,这些影响组织结构和设计的主要偶然性因素包括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组织任务和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组织的规模以及管理人员的战略决策。组织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组织可以通过采取更为复杂、更为灵活的结构而对此做出反应。“在较为简单均一、稳定的环境中,组织可以采用机械运动型和集中化的结构取得成功。而在复杂、不稳定的环境中,组织要取得成功必须更为有机地将权力分化给各部门,但同时也应具有相应的凝聚程序。”偶然性理论为公共部门更好地迎接其任务和环境的需求所带来的挑战提供了理论指导。詹姆斯·汤普森(James Thompson)是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