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简史(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意大利诗人但丁

一、生平与创作

但丁·阿利盖里(1265—1321)是欧洲中世纪最伟大的意大利诗人。恩格斯对他曾经有过极高的评价,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城市小贵族家庭,后家道中落。早年曾拜著名学者布鲁内托·拉蒂尼为师,学习拉丁文、诗学、修辞学以及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学。同时,对绘画、音乐、哲学等等也很感兴趣,造诣颇深。但丁的创作开端是与一个叫贝阿特丽采的女子分不开的。但丁少年时期曾经对邻居家的少女贝阿特丽采产生了爱情,贝阿特丽采早逝以后,但丁把在1283年以来所写的31首献给她的抒情诗用散文连缀起来,取名《新生》出版。这部作品歌颂了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表现出了反对禁欲主义的情绪。特别是艺术上深受“温柔的新体”诗派的影响,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因此被认为是西欧文学史上第一部向读者剖露作者最隐秘的思想感情的自传性作品。但其中也带有中世纪文学的神秘色彩。

但丁出世的时候,佛罗伦萨正是欧洲一个非常强盛的封建城邦国家,商业和手工业空前大发展,新的经济关系和旧的强大的封建关系的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经济斗争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当时齐伯林党与归尔夫党之间斗争的加剧。齐伯林党失败后,归尔夫党内部又分裂为黑白两党。但丁家庭很早就是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归尔夫党的重要成员。青年时期的但丁也是归尔夫党的积极政治活动家,曾被选为佛罗伦萨的行政官之一。当归尔夫党分裂后,他本来属于黑党,但由于他坚决反对教皇干涉佛罗伦萨市政,反对黑党成员企图借教皇支持以重振他们破落家族的努力,就归依了由暴发户们组成的白党。他一心要保持佛罗伦萨的独立和自由,不肯接受教皇的支配,很快地成为白党的领导人,最后以终身被流放而告终。1302年,黑党得势,但丁被流放。这使他接触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更加深刻地看到了不仅佛罗伦萨城处在新旧交替之际,就是整个意大利民族,也处在新旧生产关系交替的激烈动荡之时。当时整个意大利的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它的北部,矗立着一个个城市国家,佛罗伦萨、米兰、威尼斯是典型代表。意大利中部大部分土地是教皇的辖地,以罗马城为中心,称为教皇国。南部意大利和西西里岛属于西西里王国。这种分裂的局面,严重地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经济的发展。对此,但丁在《神曲》中就曾经写到:“唉,奴隶的意大利,悲苦的住所!在暴风雨中一只没人掌舵的船!你不再是诸省共尊的女王,而是一个娼妓了。住在这里的人互相残杀,在一个城垣之内,竟也同室操戈。可怜的意大利,你放眼内外看一看吧!从海滨到你的腹地,可曾有一块干净安宁的地方?! ”可见当时意大利人民正经历着统一还是分裂,发展还是倒退的历史关头。问题的实质是新旧两种生产关系斗争的反映。

但丁深刻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在被流放以后,他写下了一系列著作,表达出了他对意大利现实问题的思考。其中《飨宴》(1304—1307)、《论俗语》(1304—1305)和《帝制论》(1310—1313)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知识和文化观点。而最能够代表他创作成就的是长诗《神曲》。但丁在流放中一直没有向教皇支持的佛罗伦萨反动势力屈服,于1321年客死在拉文纳。

二、《神曲》

(一)《神曲》所蕴涵的中世纪精神结构

《神曲》究竟是但丁从哪年开始创作的,目前已无材料可考。较为一致的意见:大约在他刚刚流放不久即开始动笔。现在只知道,他的《地狱篇》完成于1308年;《炼狱篇》创作于1308—1314年间;这两篇均在1320年出版;《天堂篇》的情况较为复杂,有人认为此篇大约写于1315—1321年间,在但丁死后问世。但据同时代人14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小说家薄迦丘所说,这篇诗作在最后并未完成,后13章是他的儿子所补做的。不管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神曲》是但丁最后流放20年全部心血的结晶。

《神曲》是最能体现欧洲中世纪对人的认识的经典性范本。全部内容表现的是作家通过寓言和象征的手法,展示了具体的人类精神向至高的精神的追求、演进和复归的过程。

(1)精神的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本质和全部真实之所在。但丁写作《神曲》的主要动机是要解决意大利的现实社会问题。但是,如何解决国家四分五裂的状况,但丁认为只有走精神复兴之路。他的《神曲》就是通过“但丁”在梦幻中游历幽明三界的故事,象征性地展示了“人类的精神”经过迷惘和错误,在“理性”和“信仰”的引导下,跨越苦难与考验走向“光明”和“最高精神”的过程。这暗含着一个中世纪的普遍的认知和思维模式——精神世界是最本质的世界,现实问题的解决首先在于精神世界的复兴。

(2)在整个精神世界里,包括不同的精神范畴。作品里的“但丁”是具体的精神——“人类精神”的代表。“但丁将自身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将自己的个性作为人性的中心,便已颇表现着他的个人主义的感情。”茅盾:《世界文学名著杂谈》,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105页。由于具体的精神的不完善性,所以,“但丁”需要在维吉尔和贝阿特丽采的带领下,不断地向最高的三位一体前进。而“具体精神”所能够达到的程度,就是他们在不同的层级所处的位置——或地狱、或炼狱,或天堂。现实中邪恶的教士僧侣(包括教皇、主教、各级教职人员等)之所以被放到地狱中接受惩罚,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向天国前进之心。那些被放到炼狱里受到磨砺和惩戒的灵魂,就是因为他们或者有些许向上的精神,或在临死前表达了忏悔之意。而在《天堂篇》中,他不仅依据信教者德行和善与爱程度的不同,将他们分别安放在不同的层次上,而且通过他与众多天使的问答,揭示了他们之所以会在此的原因。而作品中的“穿白袍的灵魂”——至高无上的“三位一体”则是作家但丁乃至当时人们心目中“最高的精神”之体现。“但丁”由地狱出发,经过炼狱而最终到达天堂的历程,恰恰是具体的精神向最高的精神复归的过程的艺术反映。但丁对基督教的真谛、对上帝内涵的理解,是与中世纪封建反动僧侣们对宗教和上帝的理解完全不同的:上帝并不是冷冰冰的威权和令人恐惧的角色,他是至高无上的爱的本原,正义与德性的最高体现。这样,但丁就与宗教僧侣对教义的理解形成了性质完全相悖的看法。

(3)但丁也看到,在具体的精神走向最高的精神的历程中,理性和信仰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去掉理性,人就不成其为人,而只是有感觉的东西,即畜生而已。”人类能否遵从理性的引导,发现谬误;能否依从信仰的力量走向真理,对具体的精神向至高的精神的复归,是关键之所在。越是有这种精神的人,越是遵从理性和信仰行动的人,就越能够成为真正的人,而那些沉溺于现实欲望中的人,则是罪恶的化身。但丁作为一个受当时基督教文化熏陶而成长起来的历史文化巨人,作为一个学术造诣高深的文化学者,他不可能不对基督教文化内部的深刻矛盾有清醒的了解,也绝不只会被动地接受封建僧侣的僵化教条的说教。在《天堂篇·第二十六篇》中,当圣约翰考问但丁对仁爱(其实是但丁借以宣传自己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时,他写到:“由于哲学的证据和自天而降的威权,这样的爱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一个人要是明白善之为善,善就会煽动爱,越有德者越甚,所以一个人要是明白善是卓绝无比这一个真理,势必爱那要素,这要素的完全是超过一切,在这要素以外,只是他全光中的一线光罢了。这一个真理,也是那把对于永久事物之原始爱,指明给我看到的一位所教的。还有那真理的主人亲自对摩西说的话:‘我要向你显示一切德性。’也使我有所觉悟。”

(二)《神曲》的象征意义及其内容的矛盾性

据专家考证,但丁在《神曲》中所描绘的世界,是按中世纪的传说和古希腊天文学家多禄谋的宇宙体系构造的。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各外星围绕地球旋转,水晶天外是不动的永恒的天府。由于水晶天的每个分子(灵魂)都希望轮流地接触上帝居住的地方,因此造成了水晶天的运动。此种运动又牵动了别的天。所以水晶天又名为“原动天”。这种构成本身,完全表现了中世纪的神学思想。但这并不说明,《神曲》就只是一部神学著作,但丁就是一位神学家。因为更深入考察作品时,无论作品主题、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都表现出了但丁世界观明显的矛盾性。

《神曲》主要写人的思想如何完善和如何认识终极真理过程。作品充满了象征意义。有人认为“黑暗的森林”象征当时意大利黑暗的政局,“豹”象征佛罗伦萨的政治迫害;“狮”象征法兰西王;“瘦母狼”象征罗马教廷。幽暗森林代表罪恶;披着阳光的山顶代表一种光明境界。人希望重见阳光,象征着由于本身的弱点,需要理性和信仰的帮助,因此,作品中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象征理性,“贝阿特丽采”象征神学信仰。但丁正是用中世纪诗人惯用的象征手法,描写了在理性、神学信仰和爱的引导下的心灵觉醒过程。由于但丁是把政治问题和思想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所以他像当时的很多人一样,认为社会黑暗是人自身具有罪恶的结果,是思想堕落和道德低下的罪过,所以,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主要寄托在人们思想道德的改善上。

这种认识决定着作品的主题:在战乱纷争、国破山河碎,时代处于大动荡的条件下,在人们处在混乱和迷惘之中的时候,人类要想得救,主要途径在于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准。维吉尔象征理性,就是要人们通过理性来认识罪恶和错误,从而悔过自新。这还不够,还需要通过神学信仰,通过对上帝的爱来认识最高真理和达到至善的境地。这种主题上的矛盾性就使但丁在处理这一题材时,新旧思想相互掺杂,他既表现了中世纪的落后意识,给中古文化以集大成式的艺术总结,同时又在作品中第一个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神曲》内容上的矛盾大约体现在:

(1)首先表现了但丁对宗教和教会以及教职人员的双重态度。一方面,他对现实中的教会、教皇以及僧侣们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对罪恶的僧侣阶级的残暴统治和无耻丑行作了暴露性的描写;另一方面他又歌颂和肯定了理想的基督教。

《神曲》首先批判了教会、教皇和僧侣们的贪婪与掠夺。中世纪欧洲的封建教会和僧侣阶级是当时社会上最大的剥削者和掠夺者。但丁在《神曲》伊始,就用瘦母狼代表罗马教廷,象征教会的贪得无厌。在地狱的第八层第三条沟里,他放上了贪婪无耻的教皇尼古拉第三,并让这个教皇自我招供:“我虽然穿着大道袍。但确是熊的儿子,为了要繁殖小熊,我便囊括世间的财富。”他生前,不仅贪得无厌、大肆搜刮,而且还把教职按价出卖。所以但丁将他和其他买卖圣职者一起,让他们像木桩一样被倒栽在地穴中受烈火的烧烤。贪婪与残暴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但丁在《神曲》中,对僧侣们的残暴也有过深刻的批判。这就构成了《神曲》对宗教批判的另一个方面。被但丁放在地狱第九层中的路格利主教,生前不仅将他的政敌乌哥利诺(于谷霖)和儿子们一起囚禁在塔楼里,而且还饿死了他四个无辜的儿子。作者对此进行了愤怒的谴责。但丁还无情地揭露了教会、教皇和僧侣们的伪善。被但丁放到地狱第八层中的教皇逢尼法斯八世,就是这种伪善者的代表。基独原是个罪恶之徒,后来悔悟,成了教士,因为基独掌握了教皇逢尼法斯敌手的秘密,所以教皇便百般利诱基独重新犯罪,参与他的阴谋。上帝和天国,在他们的手中,不过是实现阴谋的手段和工具而已。正是出于对宗教伪善者的痛恨,他将那些生前伪善的宗教骗子都放到了地狱深处,让他们每个人都穿着沉重的镀金袈裟,使其永无休息之日。

抓紧世俗政权,残酷地进行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是当时教皇的罪恶活动之一。意大利和佛罗伦萨城的分裂与党争,都是教皇插手的结果。因此,但丁愤怒地揭发了教会教皇对世俗政权的野心。每当讲到教皇干涉政权的阴谋诡计时,诗人总是以极为严峻辛辣的攻击打断了匀称的叙述。《神曲》通过对僧侣阶级罪恶统治暴露性的描写,对中世纪教会的罪恶给予了多方面的批判。这种思想客观上是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一致的,对维护意大利统一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也影响了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开创了文艺复兴运动对宗教进行批判的先声。因此,雪莱称但丁是“宗教改革的先驱”,是“第一个宗教改革家”。

但是,但丁毕竟又是一个中世纪的巨人,他在对现实的基督教会、教皇和僧侣们进行谴责与批判的同时,又肯定了理想的基督教和理想的教皇、僧侣。所以,他批判现实中教会的丑恶和罪行,并不是要对基督教进行否定,相反,他对基督教则有着根深蒂固的信仰。在《神曲》中,他也对基督教的辉煌历史、理想教徒和所谓卓越人物,加以热情的赞美。例如他将基督、圣母、圣彼得、圣约翰、圣雅各、亚当等人的灵魂都放进了天堂,说明了他对理想基督教的肯定,表现出了中古诗人的偏见。

(2)表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双重态度。一方面,他从中世纪诗人的立场出发,表现了占统治地位的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陈旧思想;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与后来人文主义思想家们肯定世俗生活相类似的思想感情。

从整部《神曲》来看,大部分地方都表现出了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禁欲主义思想。比如地狱、炼狱、天堂对于受罚、洗涤、享福的灵魂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禁欲主义思想来体现的。尤其是炼狱山,实则就是座“禁欲山”。这里,但丁吸收和表现了中世纪陈腐的“原罪说”以及“灵魂拯救”思想,认为人只要克制情欲,苦修苦练,就能上天堂。反之,生前放纵情欲不思悔过,将下地狱。正是按这种思想,他在地狱中放进了许多生前贪吃奢财,放纵情欲的灵魂,如古希腊美人海伦和帕里斯,迦太基女王狄多等。

与这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在《神曲》中表现出了对世俗生活进行肯定的反禁欲主义倾向。在《地狱篇》第五曲中,他根据教会的道德标准,把生前犯了叔嫂通奸罪的保罗和美人弗兰西斯嘉放到地狱第二层中遭受折磨,让他们的灵魂在阴风苦雨之中漂浮不定。但是当弗兰西斯嘉述说了他们不幸的遭遇之后,但丁又对他们真挚的爱情表示了深刻的同情。这样,诗人在这里就突破了思想上禁欲主义的束缚,歌颂了现实生活里真挚不渝的爱情,流露出了强烈的反禁欲主义倾向。作家认为现世并非是来世生活的准备,而有其本身的价值。诗中多方面显示出了但丁对世俗生活、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斗争的强烈兴趣。他在描写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尤利西斯(奥德修斯)时,就肯定了他航海冒险的英雄行为,并借他的口指出,人不能“像野兽一般活着”,应该去“追求美德和知识”。在他谈论人的活动时,他认为要“克服惰性,因为生在绒垫上或者睡在被子里,是不会成名的;默默无闻地虚度一生,人在世上不留下痕迹,就如同空中的烟雾、水上的泡沫一样。”诗人把古今很多英雄人物(包括那些骑士和先哲们)作为在生活和斗争中的光辉榜样来热情赞颂,这种追求荣誉,肯定人现实生活中的活动的思想,也不是中世纪的。

(3)表达了但丁对封建统治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矛盾态度。他首先无情地批判当时社会上残暴的君主和分裂割据、鱼肉人民的封建诸侯,谴责他们为了扩大自己权力而进行的封建性战争,表达了他对祖国统一的愿望。《地狱篇》第12曲中,他借半人半马的怪物之口,对那些残害人民的君主和贵族,进行了指责和批判。他认为历史上马其顿亚历山大王和有“上帝之鞭”称号的匈奴王阿底拉等,“都是杀人劫财的暴君”,所以只配在地狱第七层血沟中受水煮之刑,“终古流泪”。这正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反封建思想一脉相承。然而,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但丁又热情地讴歌和赞美了他理想中的君王和贵族。比如,把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于公正的帝王——日耳曼皇帝亨利七世身上,而且他还没死时,就在天堂里为他预留了位置。在天堂第六层中,他放上了很多正直君主的灵魂,并让他们为祥云瑞气所环绕。凡此种种,说明但丁对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的看法是深刻而又矛盾的。这说明但丁的政治理想仍没有超脱出封建社会理想的局限。

(4)在对待人类文化的看法上也表现了双重性。一方面,他表达了虔诚的基督教思想,认为基督教文化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思想文化结晶。因此,《神曲》中有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热情阐述,有对神学思想的浓烈讴歌。“《天堂》中关于神学问题之讨论,较《净界》中更为广泛,如:祈愿之神圣,上帝之不测的公正,宿命说,所罗门之智慧,亚当在伊甸园之居住等。愈至篇终,但丁讨论问题愈见其热忱,愈见其信心。”《神曲》,王维克译,第29页。这可以看成是但丁作为旧时代最后一个诗人在思想文化上的偏见。但是同时,但丁又对中世纪神学思想体系所排斥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和进步的异教思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和高度的评价。比如,他出于宗教偏见,将古希腊、罗马作家都放到了地狱中,让他们生活在阴沉的地狱第一层(候判所),但是当诗人来到候判所,见到荷马、贺拉斯、奥维德等人灵魂的时候,“那些伟大的精灵显现在我的眼前。我心中因看到他们而感到光明。”“我能躬逢盛会,心里觉得非常光荣。”尤其是当荷马等人把但丁也算在他们里面,是这些哲人之中第六个的时候,但丁也是极为高兴的。这实际上表现出了作者对古希腊罗马等异教文化的赞扬和肯定。这种思想上的矛盾,甚至在维吉尔这个人物身上也表现出来。但丁用他象征理性,称他是“智慧的海洋”,“拉丁人的光荣”,表明了他对古代文化的信任与崇拜;但又认为理性只能引人出迷途,却不能认识至极的真理。要达到至善,还要靠神学,靠宗教之爱和热诚。但丁这里对古希腊罗马等异教文化所作的肯定与赞扬,已经成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的前奏,也是新世界观的开端。因为“文艺复兴”运动就是打着尊崇和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进行的反对中世纪神学体系的斗争。

(三)《神曲》在艺术上的成就及其矛盾性

《神曲》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和世界观上的矛盾,因而在艺术性方面,也体现出了矛盾的双重特征。

但丁在《神曲》中,将中世纪文学所盛行的象征、梦幻的手法,同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从而用陈旧的形式表现出很多崭新的人文主义内容。像以往整个中世纪宗教题材的作品一样,《神曲》的整部诗篇都充满着寓意和象征的内容。如他用幽暗森林来象征社会与人类自身的罪恶,披着阳光的小山象征着一种光明的境界,上帝“三位一体”象征终极的真理,是至善至美的化身。从整个作品而言,《神曲》但丁的漫游过程,象征着人类的灵魂和精神的完善过程。这种象征手法,恰恰是中世纪教会文学所惯用的。除了这种象征手法之外,还有梦幻的手法。比如诗人游历幽明三界本身,就是一种梦幻形式,“但丁”梦中神游,这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所以这种梦幻的手法同象征手法一样,都是作家对基督教文学形式的应用。然而,但丁却正是通过这些陈旧的手法,表现出了强烈的现实精神和崭新的内容。例如他对宗教伪善者的揭发批判,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嬉笑怒骂,对世俗爱情生活和异教文化的肯定以及对当时历史事件和各种人物所作的深刻评判,都是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反映。

《神曲》可以说是14世纪以前人类知识的百科全书。它所包含的知识是极为丰富和驳杂的,不仅有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知识,也有古希腊罗马等异教文化,不仅涉及了神学,还涉及天文学、地理学、建筑学、诗学等各种现实知识;既有但丁主观大胆的臆想,又有严密准确的学术论证。例如,伊甸园的典故出自《圣经·旧约》,而维吉尔则来自罗马,匈奴王阿底拉则来自东方历史;在地狱第六层中的复仇女神源于希腊神话,而净界的守护者卡图又来源于罗马历史。但丁的高祖卡恰吉达,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七世又都是现实中的人物。总之,历史的、现实的、神话传说的、口头流传的、西方世界的、东方社会的多种知识的有机融合,使这个作品成了集世间一切知识之大成的典范。有些是毫无价值的宗教说教和神学知识,而很多则是应该肯定的有价值的思想。这种艺术特点也显示出了但丁创作的两面性。

《神曲》具有宏大、严谨、端正的结构,它正是以艺术结构的严密著称于世界文学。他按神学上“三位一体”的学说和古希腊天文学家多禄谋的宇宙体系来构造了他的结构大厦。《神曲》的结构,好像一个严整而有系统的三棱形大建筑,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每部分各33篇,加上《地狱篇》前的序言,共100篇。“三”象征着“三位一体”,“百”表示“完全中之完全”。诗中的地狱、炼狱、天堂等部分,也是完全对称的。三部的各自结尾,都以“星”字结束。这样的结构用连锁韵律(每一诗节三行,其中第一与第三行押韵,第二行与下节第一、三行押韵),在不断变化中一直灌注下去。这种完整而有秩序的结构具有一种造型艺术的效果,是中世纪神权思想的体现。但是这种结构也与人文主义思想家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有相似之处,例如,文艺复兴以后的文学家们,在谈到古希腊艺术杰作的一般优点时,认为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说:“希腊人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这灵魂是处在激烈的情感里面;正如海面上尽管是惊涛骇浪,而海底的水还是寂静的一样。”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302页。《神曲》结构上的庄严、肃穆,内容上的激烈动荡与古代艺术如出一辙。这说明但丁《神曲》的结构既是中世纪的,又不是中世纪的。

但丁在塑造人物和描写情景方面,也给人以极为矛盾的感觉。大多数人物都苍白无力,是象征性的,与中世纪宗教文学中的人物特点相似。然而,但丁在用寥寥数语勾勒人物性格特点方面可以说是位高手。如只用“他挺胸昂首,对于地狱的权威似乎表示一种轻蔑”这样一句话,就使齐伯林党领袖法利纳塔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再如对荷马、贝阿特丽采等人,只是简洁几笔,便使前者显得威严崇高,后者纯洁慈爱、光艳照人。再如,描写两个鬼魂相遇时,用了世间常见的事物进行了比喻:“那里双方的灵魂抢上去相拥抱接吻……很像黑蚁的队伍,在路上互相擦嘴,以探寻前面食品所在的模样。”这种具体的比喻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在中世纪梦幻文学中是极为少见的,但与现实主义的手法极其相似,也是后来人文主义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在语言上,也可以看出但丁处在矛盾中。他是第一个不用官方语言拉丁语写作,而用当时的民间俗语意大利民族语言写作的诗人。据当时一个僧侣记载,但丁曾将《神曲》的部分章节送给他作纪念。他发现里面用的是意大利文而不是拉丁文,感到非常惊讶。就问但丁:“这种日常用语怎能表现严肃的内容?”但丁告诉他,在最初决定要写这部作品时,就立意选定了这种通俗的语言,认为这种语言与这一题材是完全适合的。众所周知,教会文学作家,特别是僧侣作家写作的语言,主要是拉丁语。但丁用民间俗语来写作,以使普通人能够看得懂,不能不说是对封建社会文化霸权思想的反叛。由于但丁第一次用意大利语写了这样重大的题材,这就为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语言的形成起了奠基和推动作用。但《神曲》中的大量语言和词汇又带有强烈的中世纪语言那种烦琐、晦涩、象征的特点,充满了主观的呓语和神秘主义色彩。这说明但丁虽然已从封建社会的语言中脱胎出来了,但他身上还不能不带有中世纪语言的血污。


思考练习题:

1.为什么说欧洲中世纪文化和文学具有新创的性质?中世纪和古代罗马文化与文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里?

2.基督教在欧洲文化与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3.中世纪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各自包括哪些代表作品?它们各自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征是怎样的?

4.如何理解但丁的《神曲》在思想和艺术上与基督教的关系?为什么说《神曲》包含了新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