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研究的逻辑
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已简略地介绍了科学研究的程序。下面我们将会看到,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具体步骤实际上是与科学程序相一致的。
一、“科学环”
社会学家华莱士(W.Wallace)1971年提出了社会研究的逻辑模型,它也称为“科学环”(见图4.1)。
图4.1 “科学环”——社会研究的逻辑模型
注:引自W.Wallace, The Logic of Science in Sociology, Chicago:Transaction Publishers,1971, p.18, p.23。本图作了几处小的改动。
在这一模型中,华莱士用方框表示五个知识部分:(1)理论;(2)假设;(3)经验观察;(4)经验概括;(5)被检验过的假设。用椭圆表示研究各阶段中使用的六套方法:(1)逻辑演绎方法;(2)操作方法,它包括研究设计,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测量方法、抽样方法和调查方法等等;(3)量度、测定与分析方法,指观察的记录、资料的整理、分类、评定、统计及分析的方法;(4)检验假设的方法,如统计检验;(5)逻辑推论方法,如统计推论;(6)建立概念、命题和理论的方法。各个知识部分通过各种方法转换为其他形式。箭头表示知识形式转换的阶段。中心线的右边是理论演绎的过程,即把理论应用到现实中,在这一过程中是运用演绎法。中心线的左边是理论建构的过程,它首先是运用归纳法由经验观察概括出研究结论,然后再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在横剖线的上方属于理论研究,它们处于抽象层次。横剖线的下方则属于经验研究。
这一模型是对社会研究中各种逻辑过程的概括,它表明了科学研究是从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过程。它的优点在于没有始点也没有终点,研究工作可从任何一点开始。当然,具体的研究工作只是整个科学过程中的一部分,许多研究往往只包括其中一个或几个阶段。例如,有些研究可能是从观察开始,直接进行实地调查,然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些研究仅仅是在抽象层次探讨理论性问题或致力于构造概念和理论体系;还有一些研究甚至根本不涉及任何理论,而仅仅是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或仅仅提供一些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科学研究实际上是一个集体的事业,它是靠许多人和许多项研究完成的。华莱士的逻辑模型可作为社会研究的“指南”,它可使我们了解各种研究在整个科学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二、归纳与演绎
科学要运用归纳和演绎这两套逻辑体系。归纳是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现象的观察概括出具有普遍性或一般性的结论。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或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具体的事件或现象。也可以说,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经验到理论,而演绎则相反。
历史上,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往往是对立的。古代哲学家多强调演绎方法,他们认为感性经验不可靠,主张用思辨的方法发现一般规律,然后运用演绎三段论的形式来说明具体现象。近代科学则建立在观察与归纳的基础上,培根等人把归纳逻辑作为科学的主要工具,认为一切真知都来源于经验事实。他们反对凭空构造理论,强调科学的实证性。一直到20世纪,由于波普等人的贡献,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才在假设检验法(或试错法)中结合起来。
单纯的归纳或单纯的演绎都有其局限性。归纳逻辑的局限在于:(1)由一些个别事例概括出的一般性结论并非是可靠的,它有可能被其他未观察到的事例所推翻。(2)由归纳不可能逻辑地推论出一般原理,因为由归纳得到的结论只是对一些具体的、个别的经验现象的概括,它只适合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范围,它仍停留在经验层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即由观察结论上升到理论命题实际上是经历了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这一过程要依靠猜测、想象、洞察或思辨,而并非是靠归纳完成的。可以说,归纳逻辑的主要作用是发现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发现一般原理。
演绎逻辑的局限是,由于演绎的大前提,即一般原理或公理有可能是错的,所以由它推演出的命题也可能是错的,这样的命题不可能有效地解释具体现象。此外,单纯靠演绎也不可能发现理论的错误。
三、假设检验逻辑
波普提出的假设检验法是由归纳和演绎这两种逻辑构成的,它有助于克服两者的局限性。假设检验法是从理论推导出研究假设,然后通过观察来检验假设,假设如果被证实,就可以对被观察到的具体现象做出有效的理论解释;假设如果被证伪,就要对理论做出修正或推翻原有理论、发展新理论。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假设检验逻辑与单纯的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的区别。
假如要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人们可以运用假设检验法,从某种理论出发来研究。例如,从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出发,可以推导出“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政治意识”这一理论命题,由它还可继续推导出“人们的收入水平决定人们的政治参与水平”,用变量的语言表述,即“收入水平越高,政治参与程度也越高”,它称为研究假设﹝图4.2(一)(a)﹞。有了假设,就可以进行观察或调查来检验假设,例如收集一些地区或国家的人均收入和政治参与程度的资料﹝图4.2(一)(b)﹞。然后将观察结果与假设进行比较,最后决定是否接受或拒绝假设﹝图4.2(一)(c)﹞。对这一课题人们也可用归纳法来研究。例如,人们可能首先观察到与课题有关的一些现象,并积累了一些资料,其中包括收入水平与政治参与程度的资料见﹝图4.2(二)(a)﹞。然后根据观察资料中表现出的规律性概括出一些具体的命题,这些命题称为经验概括,如“收入越高,政治参与程度越高”﹝图4.2(二)(b)﹞。最后,从经验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一种尝试性的理论结论﹝图4.2(二)(c)﹞,如“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政治民主化程度”。这种结论只是暂时性的,因为它还没有被其他资料或其他现象所验证。
图4.2 假设检验的逻辑
由图4.2可以看出,假设检验法包括演绎和归纳这两种逻辑,图(一)(a)是单纯的演绎,图(一)(b)和(c)是单纯的归纳。演绎只是从一般原理推导到具体现象,而假设检验则需要完成一个循环,即再从具体观察返回到理论,在返回过程中是运用归纳逻辑。这样,一般原理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检验。
对比图(一)和图(二)还可以看到,假设检验法比培根等人的归纳法多了一个理论演绎的过程,这是波普对科学程序的一个重要修正。它的优越之处在于:(1)如果没有理论假设的指导,那么经验观察就有可能是盲目的且缺乏系统性。(2)单纯归纳法只能得出经验现象的概括﹝图(二)(b)﹞,而不能检验理论结论﹝图(二)(c)﹞是否正确。假设检验法则可以将经验概括与假设进行比较来检验理论的真伪。
目前在社会研究中,假设检验法已成为普遍运用的研究逻辑。华莱士的逻辑模型正是依据这一逻辑建立的。本章下面的各节将对“科学环”(图4.1)的各个阶段或环节做更详细的介绍。读者可参阅图4.1来理解下面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