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服务业:发展、挑战与展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医疗服务业与“互联网+”

第一章 医疗服务业概述

“互联网+医疗”服务业,是互联网与医疗的结合。而医疗本身有其固有特点和规律,了解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是分析“互联网+医疗”服务业的基础。

一、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

虽然,对于医疗卫生服务是否特殊,不同学者之间存在争论,但一致认同的是:简单地应用经济学理论无法阐述清楚医疗卫生问题,医疗卫生服务有别于一般竞争性的商品市场。

(一)不确定性

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斯·J·阿罗(Kenneth J.Arrow)的著作《不确定性和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就是通过比较医疗服务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来探讨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影响。他指出,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源于其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疾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一旦生病并采取治疗,治疗效果也存在不确定性。这两方面的不确定性,导致一系列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

(二)公共品

公共产品或服务具有与私人产品或服务明显不同的三个特征: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在获益上的非排他性和在效用上的不可分割性。凡是可由消费者独自使用和享有,具有可分割性和使用上的排他性的产品,即为私人产品。介于二者之间的产品则称之为准公共产品。医疗卫生领域中既有公共产品,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又有准公共产品,如基本医疗服务,也有私人产品,如大部分个性化的、差异化的健康服务和产品等。公共品领域,市场失灵,私人资本不愿投入,一般通过政府直接举办机构予以提供;准公共品,政府可通过直接举办的形式提供,也可重点补贴供方或弱势群体,从而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而私人产品,则主要由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

(三)信息不对称

医疗卫生领域的专业性、技术性、不确定性极强,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总是拥有相对信息优势,而广大患者则处于信息弱势,患者的医疗卫生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建议。医生既提供诊断治疗服务,又很大程度上代理患者决定是否消费这种服务及相关用药,医生这种集买方、卖方于一体的代理角色,使得医疗费用的控制变得困难。医疗卫生服务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造成了特殊的供给引致需求的现象。而且由于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疾病无法标准化,以及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得医疗产品存在非同质性,每一个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和其他医生都有差别,有时即使同一治疗方案对不同病患也可能产生不同效果。所以,这都给医生带来了主导市场的力量,使医疗市场最接近于垄断竞争市场。

(四)重视社会效益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家庭幸福与社会福祉。一个运行良好的医疗卫生系统将有助于实现公平、社会稳定,并促进经济增长。倘若单纯遵循供需规律,医疗资源势必向城市较高消费能力区域集聚,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将缺少资源,因此,需要政府干预。在全球范围,大多数医疗卫生机构都不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而以承担社会职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以非营利性机构为主体。

(五)需要政府与市场同时发挥重要作用

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系统属于“混合经济形式”,政府在扮演指导角色的同时,市场机制也在发挥作用。英国和美国分别是国际上最典型的医疗卫生领域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国家,但即便如此,也均在寻求政府和市场的融合。

英国实施的是国家卫生服务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属典型的全民医疗制度,医疗筹资主要源自政府预算。政府组织服务的提供,尽管公平性较好,但由于效率低下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内部市场”理念,通过建立医疗服务购买者和提供者分开的体制,建立内部市场促进竞争,服务购买者从最初的“全科医生基金持有者”到“初级卫生保健信托”,现在更换为“全科医生联盟”。

美国是典型的医疗服务市场化国家,医疗保障主要通过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来实现,70%以上的医院是私立医院。即便如此,仍有一部分政府办的“安全网”医院,几乎90%的老年人和贫穷者都由公立医院提供服务。在管理上,政府是卫生服务的监管者,美国政府对医院的监管主要体现在质量控制、医疗设施和服务项目控制、费用控制等方面。

医疗卫生领域由于存在公共品和准公共品、信息不对称、垄断竞争等特点,完全靠市场机制,将会带来市场失灵,政府要主动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干预。但是,完全由政府包办,也会造成政府失灵,可能出现公共产品提供的短缺或过度,提供成本高于需要成本,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甚至出现寻租行为等情况。政府对医疗卫生资源调控作用的发挥主要有几个方面:组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通过制订医疗卫生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区域规划,引导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发挥法规、标准、监管及经济政策的调控作用,营造一个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

二、医疗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一)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

互联网技术对医疗健康领域的介入,从大方向上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医疗服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将充实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式,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透明度,丰富医疗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和挖掘,从而降低医疗服务的不确定性,增加各类医疗服务的提供,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社会效益,并促进政府和市场在医疗服务中作用的发挥。

互联网也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升级改造,为“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在技术层面,可以用智能设备监测病情,用临床大数据对接研发药品。在效率层面,可以通过互联网改革服务流程,改善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在组织层面,互联网可以丰富、创新服务提供模式,为整合、连续的医疗服务体系提供更多支持,为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提供更多帮助。

(二)产业蓬勃发展

生命健康产业以满足人类不断提升的健康需求为主要目标,已经被联合国工业规划署确定为代表21世纪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产业之一,其广阔发展前景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医疗服务业是健康产业的重要基础产业,许多国家和地区不仅大力发展医疗服务业,还积极推动医疗旅游业吸引国际患者。

在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归属于民生事业,占据较大比重的各级医疗机构都是事业单位编制。一直以来,各级部门对于生命健康服务的经济属性认识不够,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定位不清、界线不明,导致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市场不活。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个性化、多元化、高端化的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显示,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健康消费需求会加速增长。我国人均GDP已达8000多美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健康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较低,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近年来生物医疗技术的创新突破,也为医疗服务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医疗服务业关联产业多,既可满足人民群众获得多层次医疗健康服务的迫切需求,又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筑底特征显现,国家提出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形成新供给、新动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健康消费可成为新消费重点领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