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与东周(前770—前256)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定都洛邑,此后的周朝称为东周。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共传三十代三十七王。
周人是古老的农业部落,兴起于今陕、甘一带。传说其始祖名弃,为姜姓有邰氏女姜嫄所生,尧、舜时任农师之职,受封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号后稷。弃死后,子孙世代为夏朝农官。传至公刘,率族人往豳(今陕西旬邑西)定居,发展农耕,势力渐兴。又传九世,到古公亶父时,因受薰鬻、戎狄的进攻,从豳迁岐山下之周原(今陕西扶风、岐山间)。周原土地肥美,适宜农作。商晚期时,古公在此兴建城郭、修房屋、分邑落、设机构,国号为周。后来古公被周人追称太王。古公卒,少子季历继位,是为公季。周势力发展,季历同商朝属下任姓挚氏通婚,加强与商关系。商王武乙末年,季历入朝,武乙赐以土地及玉、马等物。随后季历征伐西落鬼戎,俘获“十二翟王”。商王文丁时,季历进一步对诸戎作战,使周的势力深入今山西境内。文丁(一说帝乙)封季历为牧师(即方伯)。或由于周的强大,引起同商的矛盾,季历终为商王所杀。季历之子昌继位,即周文王。文王曾与九侯、鄂侯一起为商纣王的朝臣,九侯、鄂侯遭纣杀害,文王被囚禁。文王获释后向纣献洛河以西土地,封为西伯。文王连续征伐犬戎、密须、黎、邗,最后灭崇,迁都沣水西岸造丰邑。诸侯多叛商归周。此时周已相当强大。文王死后,太子发继位,即周武王。即位第二年,武王兴师东至孟津伐商,因时机不成熟,暂时还师。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率戎车三百、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与商纣王七十万军队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周军大胜,纣王于鹿台身被珠宝玉器自焚,商朝灭亡。克商后,武王还师西归,在他新迁的都邑镐京(即宗周,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水东)举行盛大典礼,正式宣告周代的建立。
武王死后,太子诵继立,即成王。成王年幼,曾辅佐克商的武王弟周公旦摄政。而管叔、蔡叔怀疑周公欲篡王位,散播流言,武庚也谋划复国,与管、蔡合谋叛周,纠集徐、奄、薄姑和熊、盈等方国部落作乱。周公奉成王命东征,经过三年讨伐,平定叛乱。武庚、管叔被诛,蔡叔被流放。为消弭商残余势力叛乱隐患,周朝先命诸侯在伊洛地区合力营建新邑,即周东都洛邑(成周)。东都既成,遂迁反周的“殷顽民”到此,加以控制。同时,封降周的商贵族微子于商故都宋(今河南商丘);封武王少弟康叔于纣都,立卫国,赐以殷民七族;封周公长子伯禽以奄国地,立鲁国,赐以殷民六族。这样,商余民遂被分割,逐渐服从周人统治。
东都成周建成,周公还政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传说周公制礼作乐,即指王朝各种制度的创立和推行。其中以周初分封最具深远影响。
周代国家实行分封制,即古书中所说的“封建”,而分封制的基础则是宗法。周朝分封诸侯,武王时就已开始,但大规模分封是在成王及康王时期。传说周初所封七十一国,其中与周王同为姬姓的有四十国。王季之兄太伯、仲雍后人封于吴(今江苏苏州);文王弟虢仲、虢叔分别封于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西虢(今陕西宝鸡东);文王子分别封于管(今河南郑州,早灭)、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卫(今河南淇县)、毛(今地不详)、聃(今湖北荆门东南)、郜(今山东成武东南)、雍(今河南修武西)、曹(今山东定陶西)、滕(今山东滕州西南)、毕(今陕西咸阳西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酆(今陕西长安西北)、郇(今山西临猗西南);武王子分别封于晋(今山西翼城西)、应(今河南平顶山)、韩(今山西河津东北);周公子分别封于鲁(今山东曲阜)、凡(今河南辉县西南)、蒋(今河南固始西北)、邢(今河北邢台)、茅(今山东金乡西北)、胙(今河南延津北)、祭(今河南郑州东北);召公子封于燕(今北京)。除此,还有许多异姓诸侯国,如姜姓之齐(今山东临淄北)、子姓之宋等。西周分封,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加强周朝统治的作用。分封制还为维护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等级序列礼制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前提。而周初成康时期,周朝最为强盛。
周代国家把土地分授给耕种者,有井田之制。周代人们用耜耕作,耜是翻土的工具,周人流行耦耕,即两个人各执一耜,并肩耕作,所成的耕沟称为畎,耕田一亩长百步,宽一步,一步是六尺,正好容三畎三垄。授给每人的土地是百亩,即长百步,宽百步,称为一田。西周金文中常见赏赐土地以田为单位,即百亩的田。《周礼·小司徒》有“九夫为井”,也就是以九田组合为一井。理想的规划,是九田排成“井”字形,周围八田分由八家耕种,为私田;中央一田则大家合耕,收获归国家所有,为公田。井田制实质是一种农村公社,和行政组织、军事组织间都有不可分的关系。井田制下受田的农人,战争时就是服兵役的壮丁,他们作战所用器械、粮食、草料、牲畜,也由国家规定的井数来承担,是为军赋。
周代诸侯百姓贸易,要到指定的市场进行交易,还要遵守官吏管理,否则即属于非法。至于周人内部的交易,依据《周礼》,要有特设的市场,货物、牛马、兵器、珍异都在市上交易。商贾还有自己的组织,受管理市场的官吏控制。周代继承了商代的传统,使用贝币,单位是朋。金文里常记载用贝作为赏赐,最高数额为百朋。西周中期以后的金文,就出现有土地转让的事例,有的是交易或互换,有的是赔偿。
周礼非常繁缛,《周礼》记载有吉、凶、军、宾、嘉五礼:吉礼指对先祖与各种神祇的祭祀;凶礼指丧葬,还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哀吊;军礼指战争,以及田猎、筑城等动员大量人力的活动;宾礼指诸侯对王朝的朝见、诸侯间的聘问和会盟等;嘉礼指婚、冠、飨燕、庆贺、宾射等。周朝所有礼制都和法律一样,体现出贵贱等级的区分。乐在西周很受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周代一些乐舞起源很早,像《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曾在武王凯旋告于周庙时表演。此一乐舞的歌词还保存在《诗经》中,就是《周颂》里的《武》《酌》《桓》《赉》等篇。
周朝人的宗教观念与商代有较大不同,商代的那种尚鬼的神秘色彩,到了西周时期已经淡薄。周代的祭祀对象分天神、地祇、人鬼三类,天神包括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地祇包括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则是对祖先而言。周朝宗教思想的变化也表现在青铜礼器的纹饰上,商代流行的那种带有神秘意味的花纹,只延续了周初一段时期,到了西周中期,多数青铜礼器的纹饰都已图案化,除装饰作用外,极少再有宗教或神话的意义了。
周代的文献流传到今天的为数不多,《尚书》中出于西周的,计有《牧誓》《洪范》《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多方》《立政》《顾命》《康王之诰》《吕刑》《费誓》等篇,其内容的时代自周武王到穆王,而以成王时占大多数。这十几篇记述了周初的史事和政治情况,有重要历史价值。《逸周书》也有些篇目属于西周,例如《克殷》《世俘》《商誓》《度邑》《作雒》《祭公》《芮良夫》等,都是有关西周时期的重要史料。在有着巨大文学价值的《诗经》里面,还包括有很多西周时的作品,其中有的是来自民间的民歌,例如《豳风·七月》等;有的则是用于朝廷庙堂,收在《雅》和《颂》中。这些《诗经》里的诗歌或者反映当时社会状况,或者描写历史事迹,或者对朝政进行颂扬及讽刺。此外,《诗经》里面还记录有许多草木虫鱼的名称,分类繁细,表明周人对动植物的认识。再有《诗经》里面也出现了星宿名称,表明西周时期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进步,《十月之交》还记录下周幽王六年(前 776)一次日食的月日干支,而且还涉及此前半个月的一次月食。而在《尚书·洛诰》里记载周成王建洛邑时曾绘有地图。
周代青铜器的铸造继承了商代的传统。周代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等,是周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各个诸侯国的铜器也多有发现。周代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青铜冶铸技术日趋成熟,铜器种类和数量均有大幅增长,并有许多铸工精湛的艺术珍品传世,而且这一时期的铜器多有长篇铭文。因此,周代铜器研究对于说明周代社会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均有重要意义。
西周青铜器在今天从北起辽宁、内蒙古,南到江西、湖南、四川,东到山东半岛,西达甘肃、宁夏等一大片地区均有发现,其中以周王畿所在的陕西出土最多。周代贵族大臣铸造的铜器,在西周铜器中占的比例很大,这是周代王朝政治经济力量较强的反映。各个诸侯国的器物,以姬、姜两姓国的发现为多,比如像鲁国、卫国、燕国等,其他一些诸侯国的铜器数量相对少一些。边远地区的青铜器,则带有其地方特点。此种地方的青铜礼乐器多受中原影响,有些模仿中原器物的形制,有些则是直接由中原传入。其他如兵器、工具等更具有地方色彩,像一些特殊的器形或纹饰,比如江苏、安徽等地青铜器物多用鸟形装饰并采用几何形纹,四川的青铜兵器多用三角形援的戈。
周代青铜器在西周时期一般分为三期。早期相当于武王至穆王时期,中期相当于共王到夷王时期,晚期相当于厉王到幽王时期。西周早期青铜器是商代青铜器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器形制造凝重而结实,花纹造型庄严,处在青铜器的鼎盛阶段。中期的青铜器开始有了简朴的趋势,而铭文则多长篇,内容多格式化。晚期的青铜器以简朴为主,制作方面也出现了简陋的迹象,铭文继续长篇。这些周代青铜器的铭文,对周代历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周代青铜器在西周时期冶铸技术有进一步提高,开始使用一模翻制数范技术。
周代与统治阶级密切相关的礼玉、饰玉种类增多。周代玉器种类主要有璧、琮、管、珠、佩、琀、串饰、勒、瑗、环、玦、圭、璋、柄形器、戈、带钩、镜架、匕等,多为礼器,少部分是生活用具。玉器作为显示贵族身份的装饰物,与佩饰者朝夕相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器象征君子之德,有七德、九德、十一德之说。玉器在商代多立体玉雕,周代尚留有余痕,制作则更为精致。其精美之作,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国家,商周时代漆器工艺便很发达。周代漆器的使用范围更广了,技术也大有提高,并且出现了地方风格。这一时期,漆器制作分布范围广,品种大增,制作水平提高,色彩也更为丰富,图案纹饰繁缛而有规律。
周代以前的商代曾经出现有带嵌铸陨铁的青铜器,到了周代也继续有所发现。在河南浚县辛村发现有一钺一戈,都带有陨铁制成的刃部,两器时代属于西周早期,两件器物在铁刃的基部都特制成一定形状,用以确保固定在青铜部分里面。这说明周代对陨铁的性质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周代的丝织生产,不仅在《诗经》中出现不少篇幅描述了蚕桑生产的情景,在考古出土中也发现了当时的丝织品,并且证明《周礼》及金文里描述的“黹”即刺绣的存在。陕西宝鸡茹家庄的西周中期墓葬里发现丝织品上带有刺绣,且有鲜明的红、黄颜色,说明当时的制作水平已经进一步发达。
周代到厉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趋于激化,最后达到爆发的境地。周人西北的戎狄,不时入侵;曾臣服于周的东南淮夷也不堪忍受压榨,奋起反抗。周厉王连年征伐,战乱不止,给民间带来深重的疾苦,终于酿成国人起义。公元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周厉王被迫出走到彘(今山西霍县)地。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两大臣代为行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
公元前781年,幽王继位。周幽王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激起国人怨恨,加上此时天灾频发,周统治内外交困。引致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另以嬖宠美人褒姒为后,以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回申,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攻打幽王。周幽王与伯服都被犬戎杀死在戏(今陕西临潼东)地。公元前771年,西周覆亡。周幽王死后,申侯等目的达到,此时郑、卫、晋等诸侯的勤王之师也已赶来,于是申侯、缯侯与外面的郑、卫、晋等诸侯里应外合,大败犬戎。众诸侯立幽王原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与此同时,虢公翰等大臣立王子余臣为王,史称“携王”,这样就出现了“二王并立”。平王二十一年(前750),晋文侯杀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