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第一节 淮海地区的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淮海地区位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处,东濒黄海,西连中原,南邻江淮,北接齐鲁。主要包括江苏北部的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山东南部的枣庄、济宁、泰安、日照、莱芜、临沂和菏泽,另外还有安徽北部的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豫东的开封、周口、商丘等地级市。与行政区划界定相对清晰的淮海经济区相比,淮海地区的定义不仅有政治、经济层面的考量,文化层面的因素更不容忽视,因此与行政区划并不完全重合,其与周边地区往往有较多的交叉和融合。总体而言,淮海地区是东西结合和南北交流的枢纽地带,是历史自然形成的特定经济文化区域,这一区域不仅山水相连、道路相接,而且习俗也很相似。总体来说,这一区域之间自古以来就保持和延续着相当密切的人际交往、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二、地区历史

“淮海”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据其记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这里就约略提及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的地理位置、水泽山川、土壤植被、农业垦殖及货物往来等情况,可见当时这一区域已经建成了初步的农业文明,并出现了商业活动,这大概是关于淮海地区较早的论述。

而后《太始记》中“蚩尤氏乃据淮海之地以挡轩辕东进之路。而不敢显陈”的陈述则鲜明地提到了“淮海之地”,由此可知,中华文明创生之际,“淮海”一词已然见诸典籍。李巡注《尔雅》解州名云:“江南其气躁劲,厥性轻杨……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这段话则既有“淮海”之谓,又特别指出了其中心城市徐州的气候特点。《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而且还是中国古代典籍“十三经”中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尔雅》成书的时间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列子》《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都是战国时代的作品。由此可见,远在战国以前,“淮海”之地理划分已经了然分明,与江南遥相对应。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柳宗元曾在其《柳河东集》中说:“海岱及淮为徐州。东至海,北至岱,南至淮也。以其淮海之所在,故曰朝宗。此言东海为师道所据也。”张玉霞:《柳宗元全集3》,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1页。在此柳河东更为精准地指出了淮海地区的地理区划,所谓“淮海”之“淮”指的就是淮河,“海”则是指黄海。东到黄海,西到中原,南到淮河,北到泰山这一片广大区域,就是古代典籍中所说的徐州,也就是今天的淮海地区。而后苏轼《和陶饮酒》诗二十首之第十七说:“淮海虽故楚,无夫轻扬风。斋厨圣贤杂,无事时一盅。谁言大道远,正赖三杯通。时君不夕坐,衙门散刀弓。”诗中提到,徐州虽是故楚之地,但这一带是斋厨与养生始祖彭铿的故国。西边楚地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是道家祖师老子故乡;蒙地(今河南商丘)有庄子梓里;北边鲁国孔子多次入楚至徐州地向老子问礼与学习大道;还有汉朝王权建立者和大将、谋士们大多生长在这个地方。苏东坡的诗作对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的历史人文大加褒扬,亦由此可见其文化底蕴深远厚重。

延至清朝光绪年间,状元、学者、实业家张謇(1853—1926,南通人)提出了《徐州应建行省议》,主张在“以徐州为众星之月,东到海州,西至商丘,南起泗州,北迄沂水,包括苏、皖、鲁、豫四省交会之区的四十五州县”建立行省。他认为,在徐州设省可以“二便四要”(“二便”是“便于裁漕督、便于练兵”;“四要”是“训农、勤工、通商、兴学”)。张謇一生经营实业,在徐州设省和将陇海铁路延长至南通、崇明,是他的两个愿望,但都未实现。而他提出的设省设想,用其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变散地为要害”;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更是“变边缘为中心”,在四省边缘地带构造经济中心,改变淮海的相对落后局面,实现新亚欧大陆桥东段的崛起。民国时期,先后有在淮海地区设归德省、徐淮省的种种建议,囿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最终都未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设立淮海省的想法亦曾有提及,但都无果而终。考虑到以徐州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文化、习俗、语言有很多的相似性,再加上这一地区多为平原,有着十分突出的交通优势,故而本着造福一方人民的本意,1986年成立了“淮海经济区”。淮海经济区最初由苏、鲁、豫、皖四省十四个地级市组成,如今已经发展为包括四省的二十个地级市的更大面积的经济区域。

三、人口与经济

淮海地区位于陇海兰新经济带的最东端,区域面积17.81万平方公里,其中鲁南约6万平方公里,苏北5.24万平方公里,皖北3.66万平方公里,豫东约2.91万平方公里。据统计2015年末淮海地区户籍总人口13448万人,比上年增长6.2‰,增幅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市有周口和临沂,人口最少的莱芜只有129万人。淮海经济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76人,其中苏北每平方公里609人、鲁南每平方公里662人、皖北每平方公里697人、豫东每平方公里800人,基本呈自东至西递增的状况。其中阜阳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914人,在各市中人口密度居首;淮安地区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513人,人口密度最低。淮海经济区的人口密度与全国相比,每平方公里平均多543人。

淮海经济区是中国农副产品基地,粮食、棉花、油料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1%、22%和14%,该区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保有量为500亿吨,年开采量达9000万吨,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从各方面的统计数字看,淮海地区的经济潜力很大,但由于它属于中国南北过渡地带,历史上的兵荒战乱、黄河改道,今天淮河—沂沭泗水系的涝旱自然灾害、沿海地段的盐碱地、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外流相当严重,使得淮海地区未得到充分开发,成了东部的欠发达地区,无法发挥它应具备向中西部的辐射作用和在陇海兰新经济带中的带头作用。近几年来,淮海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经济实力还不强,仍是全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淮海经济区位于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区域,承南启北,正好处于华东沿海地区的中心位置,肩负着中国经济融通东西接力站的重任,在全国经济总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另外,淮海经济区本身也颇具市场潜力,据统计全国约有近一成的人口集中在此区域。虽然淮海经济区成立了近二十年,比浦东开发区早,但由于经济合作还是要靠四省二十个地市行政部门的协调推动,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市场的依存度,经济活力不够,逐渐成为中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薄弱点,使长三角和环渤海湾两大区域中间出现落差。2010年5月7日,淮海经济区中心区城市市长会议经多方筹措,终于在徐州市隆重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工程的全面启动,与会代表签署了《关于加快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的意见》,在《意见》的基础上又通过了《2010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重点工作方案》以及《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合作与发展协调机制(试行)》等一系列关乎经济发展的重要文件。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市长会议的中心意旨在于加快推进淮海经济区核心区经济一体化,努力使各种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大力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力争早日将淮海经济区发展规划升级为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