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汇学研究(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新华语典》书稿例句的编写

《新华语典》在编写之初,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定下了每个条目都要编写例句的原则。所收录的25000余条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名言,全部采用自编例句。这样一部较大部头的语类辞书,全部采用自编例句,应该说是前所未见的,作者付出的辛苦也可想而知。

书稿进入审核阶段,主编温端政先生说:“我的感觉,自编例句是个无底洞,要达到尽善尽美,十分困难。不过有几个标准必须坚持:1.政治上正确,没有错误。2.知识上站得住脚,没有纰漏。3.基本上能体现语目的意义和用法,不是两张皮。4.语言简练,不拖泥带水。我认为符合以上标准,例句就是合格或基本合格的。”专家张万起先生审读完部分稿件后说:“《新华语典》要自编例句,这是一步险棋。……吕(叔湘)先生是语言学家,也是语言大师,他的权威性,非一般人能比。”“险棋”也好,“无底洞”也好,其实都是出自对例句编写难度的认识。

编写例句稍有不慎,便会出现不合情理或语法、逻辑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自编例句生造痕迹明显、仿造例句改造不到位等问题。我们不妨举其中几例加以探讨:

【爱屋及乌】〔例〕“~,他既然喜欢你,就必定连你的孩子也喜欢了。”

这里的“你”与“孩子”之间似乎应是母子(或父子)关系,跟“屋”与“乌”的关系天壤之别,是否存在类比不当的毛病?

【看看很简单,学学三四年】〔例〕“他半小时就学会了开车,然而,~,直到现在还不能适应各种路况。”

这个例句于情理上似乎不通,“学车”这件事既不是半小时就能学会,也不是非要三四年才能学成的。

【哀莫大于心死】〔例〕“~,一个人最需要的是进取精神,是奋斗不息的创造精神。”

这个例句与释义基本上是两张皮,没能体现语目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换一句名言到相应位置,“‘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一个人最需要的是进取精神,是奋斗不息的创造精神。”是不是也差不多?

【开天辟地】〔例〕“一家人高高兴兴围着火炉吃着~第一次的涮羊肉。”

【看破红尘】〔例〕“~的老汉,要求全家人都不必难受。”

这两条例句似乎是从文学作品中来,但由于丢掉了作品原有的语境,就显得有些莫名其妙。

【炕上没有拉屎的,死了没有烧纸的】〔例〕“爸爸一边给宝宝擦屁股,一边念叨:‘~。家家都是这样。’”

这条谚语本身反映的是“养儿防老”的旧观念,现代人基本不认同了,而例句却出自“爸爸”之口(而不是“爷爷”“奶奶”之口),并且认为“家家都是这样”,不能不使人产生不合时代、生造例句的感觉。

《新华语典》初稿中的例句大致可分三种情况,一是编得非常贴切规范,能很好地发挥例句的作用,且语言简练,没有瑕疵;二是明显存在问题;三是有此一例,条目镶嵌其中,没有什么明显的问题,但琢磨来琢磨去总感觉没用到点子上、隔靴搔痒。其中第一种情况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例句的理想状态;第二种情况既然发现了问题所在,设法修改也是可以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还是第三种情况,正是因为说不清到底问题在哪,只是觉得不好、有距离,那就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种居中间状态的例句不在少数,对书稿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改还是不改?怎样改才能达到目标?——要提高质量就必须进行反复的全面打磨!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这种打磨功夫是最见功力、最熬人的。

《现代汉语词典》在编写细则中对例证的编写有非常详尽的要求,其中两段话值得我们借鉴:“自造例句必须‘逼真’。特别要避免公式化。不要像小学生嵌字造句,淡而无味。也不要像宣传标语,千篇一律。敷衍的例句,有了不如没有。”“例句要能起补充释义的作用,如果例句不能起这样的作用,不能使读者在注解之外更有所得,就失掉存在的理由变成形式主义,徒然占去篇幅。”——这是精品辞书编写例句的目标。《新华语典》要打造成精品,在例证方面力争向这样的目标看齐。同时,我们建议,《新华语典》的例句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尤其像格言、名言这些语目,重在理解,引用不难,只要将其意义解释明白,将出处标识清楚就可以了,似不必举例。

(作者单位: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中心 北京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