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句
第一节 小句的中枢地位
一 小句的内涵与外延
(一)小句的内涵
小句是最小的具有表述性和独立性的语法单位。
1.小句这种语法单位具有表述性。
所谓具有表述性,是指能够表明说话的一个意旨,体现一个特定的意图。具体点说,就是:或者表明一个陈述,或者表明一个感慨,或者提出一个要求,或者提出一个疑问。“意旨”或“意图”,不一定都是判断,但都跟判断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的句子,直接表示判断;有的句子,间接地或者潜在地跟某个判断有关联。比如:
你很认真。
你好认真!
你认真点!
你认真吗?
这四个句子的基本构成材料都是“你”和“认真”,但说话的意旨和体现的意图有所不同。第一句表明一个陈述,第二句表明一个感慨,第三句提出一个要求,第四句提出一个疑问。第一句是直接表示一个判断;第二句是以一个直接判断为基础表示对事实的慨叹;第三句不是对事实的判断,但潜在地或间接地跟“你不够认真”“你是应该认真的”之类判断相联系;第四句更不是对事实的判断,但潜在地或间接地跟“你可能是不认真的”之类判断相联系。
即使是由一个叹词构成的疑问句或感叹句,实际上也跟深潜的判断存在联系。比如:
哦?
哼!
第一个是由一个叹词构成的疑问句,在特定语境中可能跟“想不到会有这种事”之类的判断存在联系;第二个是由一个叹词构成的感叹句,在特定语境中可能跟“你这是痴心妄想”之类的判断存在联系。
2.小句这种语法单位具有独立性。
所谓具有独立性,是指一个小句不被包含在另一个小句之中。换句话说,被包含在小句之中的语法单位,不是小句。比如:
小刚出事了。
大娘早就知道小刚出事了。
前一例“小刚出事了”独立使用,是小句。后一例“小刚出事了”被包含在“大娘早就知道X”这个句子之中,用在宾语位置之上,它已不成为“句”,因而不是小句。又如:
他不表态,我深感不安。
他不表态,正是我深感不安的主要原因。
前一例,“他不表态”和“我深感不安”都具有独立性,它们虽然相互联结构成了复句,分别充当了前分句和后分句,但“分句”还是“句”,前分句和后分句之间没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因而它们还是小句。后一例,“他不表态”和“我深感不安”被包含在“X正是Y的主要原因”这个句子之中,分别用在主语和定语的位置之上,它们已不成为“句”,因而也不是小句。
3.在具有表述性的语法单位中,小句是最小的语法单位。
具有表述性的语法单位有三种,即小句、复句和句群。跟复句和句群相比较,小句是最小的具有表述性的语法单位。复句也好,句群也好,起码包含两个小句。看这两个例子:
(1)他站在这异乡的街上,他的心却回到家乡去了。(柳青《梁生宝买稻种》)
(2)他为什么不进旅馆去呢?难道所有的旅馆都客满了吗?(同上)
前一例是复句,包含两个小句,它们都是分句;后一例是句群,包含两个小句,它们都是单句。
4.小句是句,每个小句都带有特定的语气。比如上面所举的四个小句:“你很认真。”“你好认真!”“你认真点!”“你认真吗?”它们分别带有陈述语气、感叹语气、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即使是充当分句的小句,它们在复句里面也各有自己的语气。例如:
(3)你是田家的媳妇,我就不是田家的媳妇吗?(孙健忠《城角》)
(4)城上风紧,快下城吧!(姚雪垠《李自成》)
(5)好冷,我受不了。(孙健忠《城角》)
这三个复句都包含两个由小句充当的分句。在语气上,前一个复句是“陈述语气+疑问语气”,中间一个复句是“陈述语气+祈使语气”,后一个复句是“感叹语气+陈述语气”。
(二)小句的外延
“小句”,这是本书借用的一个现成术语。本书里,“小句”概念之所指不同于用过这一术语的语法著作。本书的“小句”,首先指的是单句,其次指的是结构上相当于或大体上相当于单句的分句。本书把充当句子成分的主谓短语排除在小句之外。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主谓短语既然已经充当句子成分,它就失去了“句”的性质和功能,就不再是“句”;第二,能够成句的构件语法单位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词,可以是主谓短语,也可以是其他短语,因此,不好只把充当成分的主谓短语当成小句,否则,容易导致一个结论:只有主谓短语跟“句”有联系,其他短语跟“句”没有联系。
小句是“句”,复句也是“句”。严格地说,“句子”包括小句和复句。但是,小句是复句构成的基础,是基本的句子,因此,通常提到“句子”,往往只是指小句,特别是只指小句中的单句。这就是说,“句子”这个概念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有时统指所有的句,这是广义用法;有时只指小句,这是狭义用法。本书在许多地方提到的“句子”,实际上是狭义用法。
二 小句中枢地位之考察
“中枢”,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P1686)的解释,指的是“在一事物系统中起总的主导作用的部分”。也就是,前面说过的,重在指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汉语里,在由各类各级语法实体所构成的语法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小句,换句话说,居于中枢的地位的是小句。
考察汉语里一种语法实体在整个语法系统中是否居于中枢地位,起码必须考虑三个方面的条件。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条件的考察,小句在汉语语法系统中的中枢地位可以得到认定。
(一)所具备的语法因素
须要考察的第一个条件是:某种语法实体,在各种语法实体中,所具备的各种语法因素是否最为齐全?
比较地说,在各种语法实体中,小句这种语法实体所具备的语法因素最为齐全。一方面,就小句构成的基础而言,小句既包含词和短语,又带有句子语气;另一方面,就小句构成的结果而言,小句包含各种各样的语用因素,而且,小句所反映的各个方面的语法规律,实际上就是汉语语法的基本规律。
其他语法实体有所不同:
第一,句子语气不包含词和短语,词和短语不包含句子语气。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句子语气也好,词和短语也好,它们所包含的语法因素的种类无法跟小句相比拟。
第二,复句和句群在构造上有时需要使用一些不可能出现于小句的关系词语,如“之所以……是因为……”“总而言之”之类。从这一点上看,小句所包含的语法因素不是汉语语法系统中语法因素的全部。但是,复句和句群的构成基础是小句。它们只是包含“句”,却不能像小句那样直接包含除了某些关系词语之外的各种各样的语法因素。因此,全面地看,还是小句所包含的语法因素的种类最为齐备。
(二)所处的联络位置
须要考察的第二个条件是:某种语法实体,是否处于“联络中心”的位置,是否跟其他语法实体都有直接的联系?
在汉语各类各级语法实体中,只有小句跟其他语法实体都有直接联系,处于“联络中心”的位置。具体说,就是:在说话方式上,小句同语气相联系;在内部构件上,小句同词和短语相联系;在外部组合上,小句同复句和句群相联系。
其他语法实体有所不同:
第一,复句和句群同语气之间的联系,建立在小句同语气的联系的基础之上。复句和句群所包含的小句,一般各有自己的语气。因此,小句同语气的联系才是基本的联系。
第二,词和短语同语气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词或短语,一带上语气,便成为小句。在小句里,词或短语只有构件单位的资格。
第三,词和短语同复句和句群之间顶多只有间接的联系。“词+词”,或“词+短语”,或“短语+短语”,都可能形成复句,有时甚至可能形成句群。但是,词也好,短语也好,它们首先要带上语气形成小句,然后才有可能互相组合起来形成复句或句群。
(三)对其他语法实体的控制约束
须要考察的第三个条件是:某种语法实体,对于其他语法实体是否具有控制约束性,是否为其他语法实体所从属或依托?
在汉语各类各级语法实体中,只有小句能够控制和约束其他所有语法实体,成为其他所有语法实体所从属所依托的语法实体。反过来看,其他语法实体对小句都处于依附的或从属的地位。
1.句子语气,黏附于小句。
准确点说,句子语气黏附于小句直接构件,从而形成小句。
假设“他当了科长”是小句直接构件,那么只要陈述语气或疑问语气黏附于这个构件,就会形成陈述类型小句(陈述句)或疑问类型小句(疑问句):
他当了科长。
他当了科长?
上例里,对于“他当了科长”来说,“他”和“当了科长”都是间接构件。如果对“他当了科长”这件事提出疑问时需要把“他”和“当了科长”都作为疑点强调出来,那么,“他”和“当了科长”都可以被当作小句直接构件,分别被疑问语气所黏附,形成了两个疑问类型小句(疑问句):
他?
当了科长?
没有小句,语气无所依托。句子语气作为一类语法实体,在跟词和短语相对待的时候才能显示其独立性;对于小句来说,它只是小句的有机组成部分。
2.复句和句群,依赖于小句。
复句由小句和小句联结而成。没有小句,就没有复句。复句的成立,依赖于小句的成立。试从反面看两个例子:
*(1)数百个工程师在这股强大动力的推动下,一个新型的汽车制造厂终于胜利投产了。
*(2)刑事犯罪分子经过公安部门的几次清查,形势越来越使流氓团伙的头目们终日惶惶不安。
这两个例子中出现的毛病,通常被形象地说成“中途易辙”“另起炉灶”。意思是说,第一个小句还没有说完,第二个小句就说出来了。如前一例,第一小句“数百个工程师在这股强大动力的推动下”怎么样?还没说完。应该添加“日夜奋战”之类词语。又如后一例,第一小句“刑事犯罪分子经过公安部门的几次清查”怎么样?还没说完。应该添加“受到了严重打击”之类词语。很明显,只有组成复句的各个小句都构造好了,整个复句才有可能是没有问题的复句。
句群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成“群”的“句”,可能是以单句身份出现的小句,也可能是由小句和小句分别以分句身份联结而成的复句。基本情况是:
不管情况如何,句群总是以小句作为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没有小句,固然没有复句,也不会有句群。
3.词,受控于小句。
词独立存在于句子之外。词典中的词,尽管往往需要联系句子来释义,但也可以只解释其意义而不管句子。
在语言系统中,词有时属于词汇系统,有时却属于语法系统。众所周知,汉语的词没有形态变化,起码很少具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正因如此,汉语语法系统中的词,只有跟小句发生联系之后,才能明确显示其语法特性和语法职能,才能发挥特定的语法作用。
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论证。这里只提两点。
第一,词性的句规约。
(3)这件“意外”其实一点也不意外。(叶君健《那失去了的年华》)
(4)这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人类正在走向互相了解,走向互相尊重。 (边震遐《化剑为犁》)
“意外”和“标志”都有两个词性。到底是哪个词性,脱离了小句无从知道。前一例里,前头的“意外”出现在主语部分里,受“这件”的修饰,这一语法环境把它规约为名词;后头的“意外”出现在谓语部分里,受“一点”“也”“不”的修饰,这一语法环境把它规约为形容词。后一例里,前头的“标志”出现在宾语部分里,受“一个”的修饰,这一语法环境把它规约为名词;后头的“标志”出现在谓语部分里,带“着”,又带宾语,这一语法环境把它规约为动词。“入句显类”,这是词性句制约的重要表现。
(5)这么一书架书,两个小时怎么整理得完?
(6)甭林黛玉了,你班主任说你全面发展……(王益山等《走出黄昏》)
“书架”和“林黛玉”本来都是名词。然而,在前一例里,“数X名”的格式强制“书架”临时变成了量词;在后一例里,“甭X了”的格式强制“林黛玉”临时变成动词。“入句变类”,这也是词性句制约的重要表现。
第二,功能的句规约。
一个词,即使入句后不存在词性上的显类、变类的问题,它的语法功能仍然受到句法位置、句法环境的规约。学者们承认,汉语里词的组合能力是词的语法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学者们又承认,汉语里动词既可以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也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主语中心宾语中心。如果把这两点联系起来考察,就可以明显看到存在“句规约”的问题。
比如“演奏”,不管用作谓语还是用作宾语,都可以是动词:
张先生演奏(演奏-谓) 张先生指挥演奏(演奏-宾)
证明上面分布在不同句法位置上的“演奏”都是动词,重要证据是它们都能带上“古曲”之类宾语:
张先生演奏古曲 张先生指挥演奏古曲
然而,再从别的方面看,可以知道不同性质的句法位置对于动词“演奏”显然有不同的规约。谓语位置的规约是自由宽松的,宾语位置的规约则是严紧的,在很大程度上“束手束脚”的。比较:
张先生正在演奏。 (+) 张先生指挥正在演奏。 (-)
张先生没有演奏。 (+) 张先生指挥没有演奏。 (-)
张先生演奏不演奏?(+) 张先生指挥演奏不演奏?(-)
再如“指挥”,带上宾语“演奏”之后无疑是动词。但是,同是“指挥演奏”,在谓语位置上和在宾语位置上所受的规约也是不一样的。请比较“张先生指挥演奏(指挥演奏-谓)”和“张先生学习指挥演奏(指挥演奏-宾)”:
张先生正在指挥演奏。 (+) 张先生学习正在指挥演奏。 (-)
张先生没有指挥演奏。 (+) 张先生学习没有指挥演奏。 (-)
张先生指挥不指挥演奏?(+) 张先生学习指挥不指挥演奏?(-)
词性句规约也好,功能句规约也好,都说明,作为语法单位,“词”为“句”所规约。
4.短语,从属于小句。
绝大多数的短语,不像词那样独立存在于句子之外。从总体上看,在汉语语法系统中,短语实际上从属于小句,为小句所控管。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察。
第一,短语的具体组合,为造句的具体需要所决定。
绝大多数的短语,都是自由短语。它们具有组合的临时性和可变性。就是说,这样那样的短语,它们究竟由哪个结构成分跟哪个结构成分组合而成,完全取决于小句表述意旨的临时需要,相当灵活。请注意下面例子中的“跑钱”“跑票”“跑官”:
他这几天要跑钱。(哪有心思跟你们聊天!)
他这几天要跑票。(哪有心思跟你们聊天!)
他这几天要跑官。(哪有心思跟你们聊天!)
单独地说“跑钱”“跑票”“跑官”,听起来也许不知所云,但出现在“他这几天要X”的小句之中,它们的意思就比较明确了。“跑钱”,为弄到钱而奔跑;“跑票”,为弄到票(车票/机票/戏票)而奔跑;“跑官”,为弄到官职而奔跑。看个用了“跑官”的实际用例:
(7)想当官就得“跑官”。什么叫跑官?就是轮番往有钱有势的人家跑,这叫联络感情。(王益山等《走出黄昏》)
“跑+NP”是动宾短语。造句的意旨不同,这一动宾短语的具体组造也不同。除了“跑钱”“跑票”“跑官”,还可以有其他许许多多:
他这几天要跑执照。他这几天要跑刊号。
他这几天要跑房子。他这几天要跑家具。
他这几天要跑上海。他这几天要跑医院。
他这几天要跑幼儿园。他这几天要跑派出所。
他这几天要跑冰箱彩电。他这几天要跑电脑打印机。
怎样组造短语,起主导作用的是造句需要。或者换句话说:短语的组造,以小句的组造为前提。这是“语”从属于“句”的一个表现。
第二,短语的结构类型,为小句的结构类型所包容。
就短语的“动宾”“主谓”“定心”“状心”“心补”等结构类型而言,没有一种不在小句结构类型的包容之中。因此,分析小句,可以得到短语结构的所有类型;分析短语,却得不到小句结构的所有类型。
小句所包含的基本结构类型,自然是“动宾”“主谓”“定心”“状心”“心补”等。从小句中离析出这些结构类型,便得到短语的结构类型。汉语语法著作,有的列举短语结构类型少一些,有的列举短语结构类型多一些。不管是少是多,多到什么程度,在小句中全都可以找到。
关于“包容”问题,下一节讲小句包容律时将展开讨论。
第三,短语的语义内涵,为小句的结构格局所显示。
“跑电”:
小心,这根线跑电!
我这几天要跑电!供电局的关系能不理顺?
“跑电”只有一种结构关系(动宾),但有两种语义内涵。前一例,主语是“这根线”。跑电,即走电/漏电。后一例,主语是“我”。跑电,即为弄到电而奔跑,跟“跑钱”同构。
“学习文件”:
我们下午学习文件。
我们下午领学习文件。
“学习文件”有两种结构关系,因而有两种语义内涵。前一例,被安置在谓语部分,是动宾结构,表示行为:学习→文件。后一例,被安置作为“领”的宾语,是定心结构,表示事物:学习(的)文件。
“围剿土匪的部队”:
解放军围剿土匪的部队。
解放军派来了围剿土匪的部队。
“围剿土匪的部队”有两种不同的组织层次,代表两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内涵。前一例,被安置在谓语部分,其组织层次为:围剿→[土匪(的)部队]。这是动宾结构。后一例,被安置作为“派来了”的宾语,其组织层次为:[围剿→土匪](的)部队。这是定心结构。
短语进入小句,其语义内涵的显示受到小句结构格局的规约,这也表明小句在跟短语的相互关系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6月。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5月。
朱德熙:《语法丛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1月。
张涤华、胡裕树、张斌、林祥楣主编:《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
王维贤主编:《语法学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
郑远汉:《关于句子的研究问题》,《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4期。
黄昌宁:《语言串理论》,《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3期。
邢福义:《小句中枢说》,《中国语文》199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