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深入把握“一带一路”的全景长卷
2017年5月14日、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下简称“一带一路”峰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四年后,开启共识转化为行动新阶段的重大里程碑事件。而在“一带一路”峰会召开前三天,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下简称白皮书)则可以看作为“一带一路”峰会这个舞台提供的一幅全景蓝图,它描绘了“一带一路”的理念、合作框架、合作领域、合作机制以及愿景展望等各个侧面,并在会后被列为“一带一路”峰会的重要成果之一。
回顾“一带一路”近四年来的推进历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当今全球经济进入了一种复杂的局面,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分化。世界经济的运行也超越了传统的“中心—外围”模式,越来越转变为以中国为中介的“双环流”体系。一个环流是在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以产业分工、贸易、投资、资本间接流动为载体;另一个环流是在中国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以贸易和直接投资为主要载体。在这个体系下,中国越来越发挥枢纽、节点的作用,将发达国家的贸易投资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链接起来,从而在中国、发达国家、亚非拉地区之间形成资本的“双环流”。“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在这个体系中构建的大区域治理平台。
“一带一路”环连亚欧非大陆,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可以看到,“一带一路”超越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传统海洋型全球化,注重陆海联通、互联互通,聚焦国际合作、共赢发展,从而也超越了古丝绸之路本身。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建设内容,“一带一路”促进了“双环流”体系下的全球价值链循环,对中国与世界都是有益的。
也正因为如此,近四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展和成果超出预期。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倡议与以往的各类国际合作机制都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正因为如此,“一带一路”才凸显出作为新型国际合作倡议的巨大意义。如何阐明“一带一路”的新意所在呢?我想可以用绘画来做个比喻:传统的国际合作如同西洋的油画,先谈判规则再磋商合作,就像在确定的尺幅上层层施以浓墨重彩;而“一带一路”则如中国的山水画,是通过大写意的手法勾勒国际合作倡议。孔子说“绘事后素”,意思是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开始绘画。“一带一路”正是先倡导合作共识,再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去描绘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皴染共担风险、共同治理的责任共同体,最终绘就共迎挑战、共同繁荣、共襄盛举的命运共同体。白皮书正像是一幅完整的中国画卷,让“一带一路”的整体图景呈现在世界眼前。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也是中国主要的政策研究机构之一。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一直高度重视“一带一路”的研究,并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深入实地调研,“用脚步丈量‘一带一路’”。其中,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作为国内最早投入“一带一路”研究的智库之一,已举办数十场“一带一路”相关会议和讲座,走访“一带一路”沿线五十多国,出版“一带一路”专著十余部,撰写各类研究报告、内参上百份。早在“一带一路”峰会的筹备阶段,中国人民大学就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以重阳金融研究院为平台,参与到了白皮书的相关研究与起草过程当中。而在此之前,2016年9月26日、27日,在西安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协办的,旨在纪念“一带一路”倡议三周年的大型国际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就已经发布了《坚持规划引领 有序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展报告》。这份由重阳金融研究院执笔的报告,是唯一的“一带一路”三周年进展报告。正是由于这些前期工作的积累和铺垫,才使我们感到有必要为白皮书做一部“详解”,以期为社会乃至世界提供一幅有助于深入把握“一带一路”全景的长卷。
正如名画也需要辅以鉴赏文字的讲解,白皮书也值得详加解析。例如,白皮书中提到了“六大经济走廊”并说明了其走向。但每一条走廊走向是如何选择的、有哪些项目以及是如何开展合作的,就需要加以解析。正是基于“名画与鉴赏相辅相成”的考虑,才有了在白皮书发布之后极短时间便问世的本书。
作为白皮书的解析读本,除了要为白皮书的内容“作注”,更重要的是为读者提供开卷前的“导引”和掩卷后的“阐发”,因此,本书试图在当代世界的时代轮廓下,把白皮书中隐含的真命题拎出来,放在中国和沿线各国历史的具体语境中加以分析。反映在本书的结构上就是,先揭示时代背景,再分析怎样合作,并解析如何共享。此外,本书还选介了“一带一路”若干节点城市,对全面读懂、读透白皮书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