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礼仪
汉武帝采董仲舒之议而“独尊儒术”之前,虽有汉高祖过鲁“祠孔子以太牢”之举,但祭祀还没有国定仪制。取董氏之议后,祭祀遂形成国定礼仪,并逐渐提高其规格。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尊孔子为“宣圣尼父”,并修建“宣尼庙”。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孔子为文宣王,庙墙粉紫红,南面座像,享帝王之仪。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祭以太牢,享帝王之祭。至此,祭孔的一切礼仪,已称大备。
南宗的祭孔礼仪,自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开始兴起,并颁布祭孔的礼仪条例,之后年年进行,代代延续。其仪式仿效曲阜家庙进行。随着庙址的屡次迁移,祭器不断增加,仪式更加隆重。元代是在春秋二季的仲月举行,每年如常。明洪武四年(1371),规定祭祀时必须准备的祭品和礼物及乐器名称与数量。
洪武十五年(1382),重新颁发祭奠礼仪的要求和说明,规模较以前更大。成化十二年(1476),祭器中增加笾、豆等,佾舞增加舞生数目,仪式盛大。清顺治元年(1644),明确规定祭祀日为每年春秋季的仲月(农历二月、八月)上丁之日。雍正三年(1725),颁布制造祭器、乐器的式样,统一规格。乾隆八年(1743),规定丁祭乐章(即祭祀的乐曲典谱),颁发天下。这样,祭祀的礼仪日益繁多复杂,祭祀的器具也逐渐增多配套。这一整套祭祀规定从此成为确定的制度。
按仪制规定,祭孔有多种规格和相应的礼仪,也建立一定的机构管理祭孔事宜。祭孔时孔府还委派一定官员,主要有:正献官(主祭)、分献官、典仪官、监祭官,还有引赞、鸣赞、乐舞等礼生以及执事人员。
祭孔时演奏“钟鼓之乐”,这是继承西周、春秋时期的风气。编钟与编磬在钟鼓乐队中醒目突出,同时琴瑟箫笛各乐器一应俱全,组成雄壮的乐队阵容,但没有筝的介入,这是因为“筝”与“争”谐音,含有“中和之乐不与世争”的意思。
自南宋以来至清末民国时期,孔氏南宗的祭孔活动经久不衰,最盛时每年有大小祭祀50多次。
四大祭:在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的仲月上丁之日举行祭仪,所以又名“四大丁”。这是一年内最隆重的祭仪,尤以春祭、秋祭更为隆重。大祭前夕,除了主祭官员和执事人员忙于大祭的准备工作外,衢州乡下的沟溪、孔家、马伯淤、慈姑垄等地的孔子后裔也都沐浴后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参加大祭礼仪。
四仲丁:大祭后的第十天进行祭仪,这是“四大祭”的余波,其规格大逊于“四大祭”。
八小祭:不祠太牢而祠以少牢,谓之“小”。每年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除夕、元月初一、十月初一、孔子生日、忌日举行祭仪,共八次,所以叫“八小祭”。
节气祭:在每年二十四节气举行祭仪,仪式简单,不邀宾客、族众,不祠太牢、少牢,只设祭品于簠簋笾豆之中,行三叩首礼。祭拜:每月初一、十五举行,不祠任何祭品,只行简单的三叩首礼。
特别祭:孔子生日、忌日逢十年、逢百年之祭仪,隆重于八“小祭”的生、忌日之祭。遇有重要事变,如清初平“三藩之乱”后,兵部尚书李之芳与总督陈秉直驻辎衢州,孔府举行隆重祭仪,奠祭孔子,庆祝胜利。又如清道光年间,家庙拓建而成,举行隆重祭仪。
一、祭官
南宋时孔氏南宗衍圣公,明清时孔氏南宗翰林院五经博士,民国时孔氏南宗奉祀官的主要职责,是代表帝王、执政者祭祀孔子。南渡后,孔氏南宗家庙以衍圣公主祭。自孔洙让爵后,由族长主祭。族长的确认,以贤而不以长,即以贤德为首认标准,排行长位的、年龄辈分大的不一定能担任族长,故历任南宗家庙族长的,都是品学兼优者。自五十九世孙孔彦绳开始恢复承袭制之后,就以翰林院五经博士主祭,并由执事官助祭。而以行辈最尊、年龄最高的族长主祭崇圣祠。报功祠由五经博士主祭,但不着朝服,意为“以孔姓之情谢恩官之德”。其他各祠,均以族属有爵位且德高望重者担任主祭,如五支祠由值年之房的长者主祭,袭封祠和六代公爵祠由袭封这一支派员主祭。这一规定,至清末仍如此。民国时期,改由奉祀官主祭。
二、执事、礼生
孔氏南宗家庙祭孔执事4—8人。每逢丁祭大典,大成殿需鸣赞、引赞、读祝礼生12人,四配需用8人,两庑需用8人,崇圣祠需用4人,其余8人以司陈设盥洗等项,共应用礼生40人。礼生人员之增补,照阙里惯例,本氏族内尽数选充,如不够,则挑选西安附近之俊秀补足。
在孔府内所设的司乐丁,专门管理祭孔事宜,具体有:掌管祭孔乐章,排练八佾舞、六佾舞,保存乐器、舞具、祭器,训练乐舞生等。
三、祭器
根据仪注,孔府有许多祭器,主要有:
盛酒浆器皿:爵、壶、尊、瓶、杯。
盛食品器具:簠、簋、笾、豆、铏、勺、俎、登。
盛织物器皿:篚、盝。
乐器:龠、琴、瑟、笙、笛、篪、埙、钟、鼓、磬、柷、节、拊。
舞具:干、麾幡。
还有香炉、烛擎、祝文版,等等。
礼器以铜、锡、铁制作。几经战乱,失而复制。光绪(1875—1908)末年,第十五世五经博士孔庆仪,依式增置使之完整。计有:铜爵52只,锡铏10个,锡勺5个,锡簠22个,锡簋22个,锡笾44个,锡豆88个,锡尊10个,锡登10个,锡壶3个,锡尊3个,竹篚3个,木俎3架,铜炉10个,锡烛擎11对,锡瓶1对,木帛盝10个,祝文版1座。后毁于民国31年(1942)日寇攻陷衢州之时。
四、祝文
祭祀时所读祝文,内容大体相同。孔氏南宗家庙祝文原件已无查,现据文庙版本录之。
正献祝文:
维先师德隆千圣,道冠百王,揭日月以常行,自生民所未有。属文教昌明之会,正礼节乐和之,时辟雍钟鼓咸恪,荐以馨香泮水,胶庠益致,严于笾豆。兹当仲春(秋),祇率彝章,肃展微忱,聿彰祀典,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配,尚飨。
崇圣祠致祭祝文:
维王奕叶钟祥,光开圣绪,盛德之后,积久弥昌,凡声教所,覃敷率循,原而溯本,宜肃明烟之典,用申守土之忱,兹届仲春(秋),聿修祀典以先贤颜氏、先贤曾氏、先贤孔氏、先贤孟氏配,尚飨。
五、祭式
祭孔时间定在每年的春秋两季的仲月丁日。月用仲,仲即每季的第二个月,亦即中间之月,含有“正”之意。日用丁,丁为“阴火”之意,以火为文明之象征。
祭祀前十天,须考核、确定、落实乐生、舞生人员,进行教演,务使纯熟。合格之后,再进一步集中学习乐、舞、礼等各项技艺和规范,随时听候管理和调遣。乐生、舞生务必用心演习,不出差错,以免祭祀时出现闪失,影响礼仪。
祭祀前五天,将祭祀用的钟、磬、篪、笙、箫、鼓、笛等乐器和尊、爵、豆等器具洗刷干净。
祭祀前三天的卯时或辰时(早上六点或八点),主祭乘大轿,在吹打乐中由分献官、典仪官以及礼生、乐舞生相拥进入家庙居住,并沐浴、习礼,以示“心正意诚”。孔府和家庙仅一墙之隔,相互间有小门可通,平日不必从大门出入。习礼期间,主祀官及其他官员等人,有时也可以离开家庙归府,但一定不能从大门出进,只能从小门离庙归府,这叫“明进暗出”。离府回家庙习礼,也是从小门进的。
祭祀前一天,执事人员忙于准备祭品。至当天未时(下午四时),将盐、猪血、芡米、稷谷、菱角、果脯、束脩放于簠簋笾豆之中,灌浆酒于爵壶之内,陈织帛于筐篚之上。同时在与大成殿相接的东庑之端,搭设起象征性的帛坊、酒肆。至深夜亥时(晚上十点)前后,屠夫操刀宰杀牛、羊、猪三牲(由于孔子可以享受太牢之礼,因而三牲得用整牛、整羊、整猪)。到祭祀之日的子时(晚上十二点)许,宰杀完毕,陈三牲于俎上。
此时,架立在大成殿前东西两侧的钟鼓齐鸣,报告大祭之日已到,“神”“圣”将至,于是大成门、大成殿及东西两庑焚香点灯燃烛,一时青烟缭绕,灯火通明。与此同时,掌馔者将祭品一一分放和摆设在大成殿及东西两庑的神龛前,并由执事者逐一检查,以免遗漏或错放。上述事情在丑时前完毕。接着全体人员包括前来参加祭祀的朝廷官员易服换装,准备迎“神”接“圣”。
当时交寅卯之时,钟鼓三鸣其声,预示着“神”“圣”即将降临。参加祭祀的人员按制就位,乐舞生起舞(跳六佾舞),赞礼生唱礼,敬迎“天神”“社神”、“稷神”和孔子及其昭穆以及中兴祖、南渡祖等先祖的降临。
接着举行“三献礼”,其程序为初献、亚献、终献。主祭者从东阶上神座,从西阶下复位,每次行三跪九叩之礼。助祭者分献也是这样。初献时献奠帛、献爵、读祝文。三献之后,意味着“神”“圣”已受食收帛,于是送“神”别“圣”,再行九叩首之礼。尔后主祭、助祭在丹墀下各自就位,至礼毕。此仪式大约需要一个多时辰。
在大祭之日,除了上述在大成殿的祭仪外,还要分派人员对崇圣祠、五支祠、六代公爵祠、袭封祠、报功祠进行祭奠,祭式较简单。在大成殿祭孔,是代表朝廷,对各祠的祭奠是家祭。对各祠的祭仪大致是能“献之爵尊,爱之心诚,一跪三拜”就行了。
祭日参祭人员也“饮福受胙”一餐。从衢州四乡赶来的孔姓子孙,在晚上分享俎上之肉、尊中之酒后,还分到一份束脩和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