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白居易题与序不分,不少题目即是序,长达四五十字。考虑到选本题眉不好处理,故以此诗题的前九言为题,即成“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矣。此诗原题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河南经乱:贞元十五年(799)二月,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举兵叛乱,杀继任节度使陆长源;三月,彰义军节度使吴少诚又反,寇唐州。二处藩镇叛乱,皆发生在河南道境内。白氏家在河南新郑县,深受其害。关内阻饥:贞元十四五年,关中一带(包括甘泉东部地区)连年干旱饥荒,民不聊生。白氏华州下邽的家,正属关内道。

时难年饥世业空时难(nàn):“难”读仄声,指“河南经乱”言。年饥:指“关内阻饥”言。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寥落:冷落。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吊影:即“形影相吊”,自己的身子慰问自己的影子,形容非常孤单寂寞,没有伴侣。吊:慰问。典出自《三国志》卷十九《魏书·陈思王植传》:“形影相吊,五情愧赧。”千里雁:古人把兄弟相从,比之雁行有序。诗谓己如失群之独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辞根:古人以家庭为己之根,辞根即离家背井。曹植《杂诗》曰:“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九秋:深秋。晋张协《七命》:“晞三春之溢露,遡九秋之鸣飙。”谢灵运《善哉行》:“三春燠敷,九秋萧索。”杜甫《月》:“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蓬:草名,秋时其枝蔓脱离本根而随风飘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乡心:思乡的心。五处:指序文中五个地名而言。

此诗的题目很长,简直就是诗前之小序,抑或是因为这段时期的离乱漂泊之苦对诗人来说太刻骨铭心了,故刻意以详记。

诗写作于贞元十五年(799),是年秋白居易始举进士,时二十八岁。诗与《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属于同一题材,都是写漂泊之苦而怀念亲人的,而形式不同,此乃七律,彼为七绝。

诗为七律,形式上需要合律对仗,然出语平易而如家常话语,不见雕饰,自然情深。前四句属于概述,以亲身经历概括出家园荒残、手足离散的苦难。白居易身处之中唐,兵荒马乱,洪涝饥馑。白居易所居之河南地域,因为藩镇割据,而一再沦为战乱的中心。其自小就因战乱而远走他乡,吃尽了骨肉分离而漂泊无定的苦楚。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破敝寥落,祖传家业荡然一空,而同胞骨肉流离失所,羁旅行役,分散于异乡。“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二句,转入一层,以“雁”“蓬”来作比喻性概括,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暗用语典,贴切而传神,形象地反映了兄弟分离的现实状态。在所有铺垫做好后,便才“望月”擒题,勾勒出一幅五地望月而共生乡愁的图景。按照常规,开篇见月。而诗到最后才“共看明月”,出现所观之月。此诗也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二句最出彩。诗之意谓:(在这月色朗朗的夜晚)我们兄妹五处肯定都在举目望月而有无限相思之泪,虽然我们地分五处而此夜思念家园的心却都是相同的。此亦从对面落笔的“遥想”写法也。杜甫的《月夜》诗云:“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其时杜甫在长安,而家属在鄜(fū)州的羌村。杜诗首联二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望月思夫的情景,明明是自己望月想家思妻念子,却说妻子此刻一定在闺房中望月思念自己。诗人从对面落笔,表意曲折而含蓄,抑或白居易亦受此影响。然白氏有所创新的是,人隔五地,共对一月,遥想五地之人而同一情怀,即不是我单方面想念兄弟,而是兄弟们彼此想念,不仅写出了我对兄弟们的至真深情,也表现出五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白居易七律诗中唯一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的,就是此诗,也许主要是因其结尾二句之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