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释义不确

释义是词典的核心任务,词典的释义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词典的质量。一般来说,一部好的词典在释义上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释义要准确无误。其次,释义要明确,要使读者对词语有清晰的概念,对事物、现象有明白无误的认识。再次,释语要精练和规范。从整体上说,《大词典》的释义水平是相当高的,但也有部分条目的解释不够精确,少数条目还有可商之处。例如:

(1)一卷18页“一六兀剌”条:“形容说话别人听不清或听不懂。元无名氏《端正好·朔风寒同云密》曲:‘我见他一六兀剌地说体礼,他那里阿来不来的唱一直。’又《端正好·我常在地曹行》曲:‘我见他一六兀剌的舌头儿念了些吸哴糊突的呪。’亦作‘一溜兀剌’。元无名氏《哨遍·畋猎》曲:‘马背后齐梢挂,挂的来力修绿簌,打番语一溜兀剌。’”

按:就释义与所引之例看是贴合的。但此为象声词,一词异写,音无定字。又书作“亦溜兀剌”、“咿呖呜剌”、“壹留兀渌”等,例如《全元散曲·柳营曲·题章宗出猎》:“剔溜秃鲁说体例,亦溜兀剌笑微微。”汤式小令《湘妃引·京口道中》:“咿呖呜剌杜宇声干。”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他这般壹留兀渌的睡。”以上或者模拟人的笑声、哭声注6,或者模拟鸟鸣之声,不限于含混难懂的人语声。概而言之,当是形容很快发出的一连串的声音。原释缺少概括性。

(2)一卷25页“一地里”条:“③一时之间。《金瓶梅词话》第九一回:‘要寻个娘子当家,一地里又寻不着门当户对妇。’”

按:“一地里”即“满地里”,意同“到处”。“一地里寻不着”即“到处找不到”。金元以来白话作品中用例极多(详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然只用于空间,尚未见用于时间的。且 “一地里”系言范围广大,“一时之间”系言时间短暂,很难有引申关系。

(3)一卷49页“一周”条:“④指一周年。”

按:该释义不够完整。“一周”还可指一周岁。例如《三遂平妖传》第一回:“老娘婆收了,不免做三朝、满月、百岁、一周,取个小名:因是纸灰涌起腹怀有孕,因此取名叫做永儿。”《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八回:“我那等说,还不到一周的孩子,且休带他出城门去。”又第八十五回:“妇人道:‘何曾出来了,还不到一周儿哩。’”故释为“指一周年或一周岁”,方为完备。

(4)一卷55页“一柞”条:“犹一叠。柞,约为拇指和食指伸开的距离。”

按:“柞”在元曲中有多种写法,又作“拆”、“折”、“扎”、“札”等。如《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绣鞋儿刚半折,柳腰儿勾一搦。”“折”,王季思校注本作“拆”。兰楚芳散套《粉蝶儿·思情》[迎仙客]曲:“我则见窄弓弓藕芽儿刚半扎。”“柞”、“折”、“拆”、“扎”和“札”,都是“搩”的借用字。《集韵》:“搩,手度物。”引申为量词,今写作“拃”。指拇指至中指伸直的长度,而非从拇指到食指伸开的距离。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曾释此为“一堆”,误。今《大词典》释为“犹一叠”,亦不确。上举元曲二例,均以“半扎”(犹言三寸)形容鞋小,均不能用“堆”、“叠”衡量。又,《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八回:“狄希陈取出那炮仗来,有一札长,小鸡蛋子粗。”此言一个“炮仗”的长度,显然不能说是“一叠长”。

“搩”,实来自“磔”,《广雅·释诂三》:“磔,张也。”又“磔,开也。”汉译佛经多于数字后用“磔手”,即取手指张伸、张开量物长短为义。《慧琳音义》卷六十八“磔手”注:“磔手者,张其手取大指中指所至为量也。”可知“搩”乃“磔”之后出本字。

(5)一卷75页“一停”条:“②犹言一部分。元张可久《小梁州·春日次陈在山韵》曲:‘海棠开后一停春,过了三分。’《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少说,这里头也有一停儿没爹娘的女孩儿,只好都当姑子去罢!’”

按:将“一停”释为一部分,较为宽泛。因为照《大词典》的解释,总数的十分之一可以称为一停,十分之九也可以称为一停。正确解释应该是“将事物的总数分成几部分,其中的一个部分为一停”。《三国演义》第五十回:“三停人马,一停落后,一停填了沟壑,一停跟随曹操。”《水浒传》第一一六回:“谁想把我弟兄们三停损了一停。”两例中的“一停”皆指总数的三分之一。另外,从《大词典》对“八停”条(犹言八成。表示多数)和“九停”条(九分;九成)的解释,亦可证明“一停”条所释不确。

(6)一卷85页“一犁雨”条:“指春雨。雨量足够开犁耕种,故名。”

按:释为“雨量足够开犁耕种,故名”是正确的,但释为“春雨”则欠妥,因为“一犁雨”并非专指春雨,“一犁”是用来修饰雨量的,而非修饰下雨的季节的。《大词典》六卷280页“犁”条:“⑩量词。表示雨量相当于一犁入土的深度。”确。下例亦可为证:清佚名《施公案》第九十六回:“(众人)走到殿前,只见傻和尚赤着身体,独坐三官殿供桌之上,闭目沉睡,浑身淋汗——此时正在隆冬,天气甚为寒冷,他仍赤身大汗淋漓。众人看罢,说道:‘有些奇异!’从此合村人无不供奉。到次日早起,合村人约齐老少男女,同奔到三官殿内,见了傻和尚一起参拜。……”又第九十九回:“皇爷宝座上点头道:‘但愿如此,无奈亢旱依然,朕甚觉有愧于心。爱卿保国佑民,速行施法,祈得一犁甘雨,慰朕如渴之望。’”仔细阅读《施公案》第九十六回至九十九回,我们不难发现,这几回讲的都是求雨的事情,且九十九回皇爷说话的时间就是九十六回所说的“次日”,也就是说,当时仍然是“隆冬季节”。那么,“一犁甘雨”应该是“冬雨”,而非“春雨”。

另外,“一犁雨”如指春季之雨,多点明“春”字。如宋苏轼《如梦令·有寄》词:“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清曹寅《江村杂咏·耕烟阁》诗:“敕敕复力力,一犁春雨晴。”由此亦可知“一犁雨”并非专指“春雨”。

(7)一卷91页“一跳八丈”条:“形容精力充沛。《醒世姻缘传》第二回:‘咱昨日在围场上,你一跳八丈的,如何就这们不好的快?想是脱衣裳冻着了。’现多用以形容脾气很大,容易发怒。如:他一跳八丈高地大发雷霆。”

按:该条释义问题有二:1.“一跳八丈”中“八丈”不是确指,而是虚指。言其高。其本义当为“跳得很高”。如果认为它引申出“精力充沛”义,似无不可,且放入所举例句中也能讲得通。但再看下例:《醒世姻缘传》第四十回:“待不多会,只见小冬哥一跳八丈的跑了来。狄员外让他吃饭,他也没吃。”如果以该引申义释此例中的“一跳八丈”,则扞格难通。词典释义应具有周遍性,不应该在此例句中能讲通放到其他例句中就讲不通。我们认为,该条就应释本义。“你一跳八丈的”就是“你还跳得高高的”,言外之意是你还没病。“小冬哥一跳八丈的跑了来”即“小冬哥蹦蹦跳跳地跑了来”。所用皆为本义。2.说“现多用以形容脾气很大,容易发怒”,不确。先从其所举之例看,“他一跳八丈高地大发雷霆”,该句中“一跳八丈”是用来形容人发怒时的情状,而非言人脾气很大,容易发怒。如果仅说“他一跳八丈”,人们并不知所云为何。故应释为:现多用以形容人发怒时的情状。

(8)一卷297页“上脸”条:“得脸;有脸面。《红楼梦》第三九回:‘平儿啐道:“好了,你们越发上脸了。”’亦用以谓卑幼对尊长开玩笑。《人民日报》1981.12.14:‘混丫头,跟她爹上脸哩!’”

按:此词多谓卑幼者因恃宠等原因而说话随便,举止张狂,不合身份。常与“上头”、“上头脑”连用。例如《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六回:“待要说是奴才老婆,你见把他逞的没张置的,在人根前上头上脸,有些样儿!”又第七十二回:“你如今不禁下他来,到明日又教他上头脑上脸的,一时桶出个孩子,当谁的?”两例系讥讽婢女仆妇与家主勾搭成奸后变得轻狂。“逞的没张置”、“有些样儿!”可为说明。上引《红楼梦》一例,平儿是说:“你们越来越不像样子了”,而非谓越来越有脸面。所举《人民日报》例,也是说女儿对爸爸的态度太随便。今徐州话说“跐着鼻子上脸”,亦是批评人(多为年幼者)言行越来越不成体统。

(9)一卷309页“下子”条:“③表示本领、技能。”

按:“下子”本为量词,用以表示动作的次数。由此并不能引申出“本领、技能”义。此条下所引例证为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一:“萧队长他又来了,这人是有一两下子的。”此句是言萧队长有本领,但此义不是由“下子”而是由“一两下子”表示出来的。我们生活中说某人有本领常说“他有一两下子”或“他有两下子”,“一两下子”、“两下子”才表示“本领、技能”义。《大词典》释“两下子”为“指办法或本领”。“下子”则不当作此释。

(10)一卷541页“表襮”条:“亦作表暴。”义项①释为:“自炫。”引例为唐·韩愈《南海神庙碑》:“(孔戣)治人以明,事神以诚,内外单尽,不为表襮。”

按:此义虽于文例可通,但仍稍欠妥当。《说文·衣部》:“表,上衣也。”又:“襮,黼领也(刺黼文于领)。”《通雅》卷三十六:“衣外饰曰襮,即谓表也。”若释“表襮”为“自炫”,则“自”无所从出。又如《新唐书·李晟传》:“晟每与贼战,必锦裘绣帽自表,指顾阵前。怀光望见,恶之,戒曰:‘将务持重,岂宜自表襮,为贼饵哉!’”《朱子语类》卷二九:“问甯武子愚处。曰:‘盖不自表暴,而能周旋成事,伊川所谓“沈晦以免患”是也。’”据上,“表襮”义项①当改释为:“表现,炫耀。”

(11)一卷707页“半上落下”条:“犹半途而废。”共引《朱子全书》两条文例,如《朱子全书》卷十九:“圣人不肯半上落下,直是做到底。”

按:《大词典》释为“半途而废”,应该是受其所引例证的下文“直是做到底”的影响所致。又《朱子语类》卷八:“学者做工夫,当忘寝食做一上,使得些入处,自后方滋味接续。浮浮沉沉,半上落下,不济得事。”又同卷:“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工夫。若半上落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从上例看,“半上落下”与“浮浮沉沉”和“半沉半浮”并列,其义相当,可理解为不上不下的中间状态,引申指事情只做到一半,不够彻底。此义与“半途而废”不同。此外,《大词典》收录有“半上半下”条,释义为:“谓两可之间。”例证均引自《朱子全书》,并可参证。

(12)一卷717页“半篮脚”条:“旧时女人缠裹的不大不小的脚。《醒世姻缘传》第四九回:‘皂角色头发,洼跨脸,骨挝腮,塌鼻子,半篮脚,是一个山里人家。’”

按:释义不确。“不大不小”易理解为“恰好”、“正合适”。然“半篮脚”并非正合适的脚。《醒世姻缘传》将其与“皂角色头发”、“洼跨脸”、“骨挝腮”、“塌鼻子”一起形容人,皆言其丑陋。“半篮脚”盖谓旧时女子因裹足失败而致脚大(介于天足和小脚之间)。又如《醒世姻缘传》第十回:“首帕笼罩一窝丝,袜桶遮藏半篮脚。雄赳赳跪在月台,响亮亮说出天理。”亦作“半拦脚”。例如明陆人龙《型世言》第三十七回:“自此在店里包了个头,也搽些脂粉,狠命将脚来收,个把月里收做半拦脚,坐在柜身里,倒是一个有八九分颜色的妇人。”民国姚灵犀《采菲录》:“再就好看一点说,小脚诚然已成时代之落伍者,但是短而肥的半拦脚,既无天足之活泼大方,再无小脚的瘦小玲珑,实在难看。”均可为证。《大词典》失收“半拦脚”,其词形亦早于“半篮脚”。

(13)一卷759页“乜乜些些”条:“装痴作呆。《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牛王]将身一变,变作一只香獐,乜乜些些,在崖前吃草。’”

按:释义有误。牛王化作香獐吃草,只是想躲过追杀而已,与“装痴作呆”有何关系?正确的解释应是“慢慢腾腾”。此处是说牛王所变的香獐,在崖前慢腾腾地吃草,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既非牛王更非香獐在装痴作呆。此词又写作“乜乜屑屑”。《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三回:“我说:‘你吃了可早些出去回奶奶的话,看奶奶家里不放心。’他乜乜屑屑的不动惮。”“乜乜屑屑的不动惮”即慢慢腾腾不动弹,亦可为证。今鲁南方言称人行动迟缓仍说“乜些”、“乜乜些些”。例如:“这人真乜些,半天的活儿三天还没干完。”“他在那儿磨磨蹭蹭,乜乜些些,真让人受不了。”此与《西游记》《醒世姻缘传》用法正同。

(14)一卷794页“干噎”条:“气逆。《红楼梦》第二九回:‘那宝玉又听见他说“好姻缘”三个字,越发逆了己意,心里干噎,口里说不出话来。’”

按:噎,谓食物堵住食管。吃东西时,仅吃干的,不喝稀的,把难以下咽的东西硬咽下去叫干噎。方言中,噎又引申指说话顶撞人或使人受窘没法说下去。齐如山《北京土话》、陈刚《北京方言词典》等均有记述。干,指无可奈何的状态。例如:“干憋”,言人心里憋气而没有办法发泄。“干瞪眼”,意为睁大眼睛看着某事发生却无可奈何。“干挓挱手”言人伸着两手而不知所措。故“干噎”喻指人忍气受窘却说不出话来的状态。《红楼梦》中又写作“干咽”,见第一○一回:“凤姐听了,气的干咽,要和他分证,想了一想,又忍住了。”意同。今徐州方言仍流行此语。释作“气逆”则不够详确。

(15)一卷1270页“低心下意”条:“谓小心谨慎、专注不移。《朱子语类》卷四四:‘下学是低心下意做,到那做得超越,便是上达。’《朱子语类》卷七六:‘“巽”,只是低心下意要制事。须是将心入那事里面去,顺他道理,方能制事,方能行权。’”

按:所释“小心谨慎”用于上引第二例难以说通。改释为“实实在在,一心一意”似更为妥当。又如《朱子语类》卷七九:“逊志者,逊顺其志,捺下这志,入那事中,子细低心下意,与它理会。若高气不伏,以为无紧要,不能入细理会得,则其修亦不来矣。”

(16)一卷1531页“做满月”条:“在婴儿出生满一个月时,举行某种仪式或庆祝活动,谓之做满月。”

按:释义不够全面。“做满月”尚可指人庆贺结婚满一个月。《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侄女玉奴招婿,也该请我吃杯喜酒。如今,请人做满月,开宴六七日,并无三寸长一寸阔的请帖儿到我。”此句中“满月”指金玉奴结婚满一个月,金玉奴此时并未生孩子。清无名氏《人中画》:“孟小姐若虑兄弟幼小,满月之后,听凭回家料理可也。”此句中“满月”亦言结婚满一个月。从上两例中亦可看出古时结婚满月时举行庆贺活动的习俗。

(17)一卷1562页“偏手”条:“外快。指正当收入之外的收入。”

按:释义过于宽泛。从《大词典》所引三例中可以看出,“偏手”均指在交易中发生的现象。现将三例照录如下:明张居正《答宣大巡抚郑范溪书》:“偏手之说,信有之也。时满酋尚幼,不与其事,今见其兄独专厚利,故比例横索耳。”《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如出得二百两与众人,另外我要一百两偏手,若肯出这数,即今就同你去。”《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这五百是过付的,那二百是伍小川、邵次湖两个的偏手,不在禀帖上。”三例中“偏手”均指回扣,即交易中卖方给中间人的额外款项。下面再补一例,明周清原《西湖二集》第十三卷:“后来二人共做一注生意,赵小乙打了个偏手,蒋七老气忿不过,与他争论。”“打了偏手”亦即“吃了回扣”。

高文达《近代汉语词典》释“偏手”为“私得的外快”,这与《大词典》基本相同;许少峰《近代汉语词典》释为:“私下落钱。今俗称揩油。”把“偏手”释为动词性“落钱”、“揩油”似为不妥。此两部词典均引用《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五回:“原来两个媒婆已是先与冉家讲定了是二十四两,分外多少的,都是两个媒人的偏手。”此例中“偏手”系代指所落的钱财。

(18)二卷96页“兵牌”条,义项①释为:“传令的士兵。”

按:释义偏狭。宋时称兵丁军卒为牌军,故有兵牌之称。多系泛指。例如《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三回:“这陈经济打了回梆子,打发当夜的兵牌过去,不免手提铃串了几条街巷。”此例之“兵牌”即指巡夜的士兵,而非传令者。

(19)二卷148页“真章”条:“当真,顶真。”

按:“真章”是一个方言词,今河北唐山一带仍在使用。贾采珠编《北京话儿化词典》也有解释:①事情的真相:姐姐如果一定要见真章,少一时自然看得见。我倒要问他个真章。②实在的、确实的,也叫“真格的”:见了真章,就有些虎头蛇尾咧!该解释基本正确,只不过义项②改为“真的(不是说说就算的)”更好。《大词典》释为“当真,顶真”,不确。

(20)二卷241页“先儿”条:“‘先生’的俗称。元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胡先儿,他这个是什么病?’《金瓶梅词话》第六七回:‘西门庆道:“咱们和温老先儿行个令。”’《红楼梦》第四三回:‘不但有戏,连耍百戏并说书的女先儿全有,都打点着取乐玩耍。’”

按:释义过于笼统。因为《大词典》“先生”条列有14个义项。释义时应该指明同“先生”的哪一个义项。细读“先儿”条的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三两个例子中的“先儿”义同“先生⑨”(旧时称以相面、卜卦、卖唱、行医、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而第二个例子中的 “先儿”义同“先生④”(称老师),“温老先儿”即塾师温秀才。笔者认为,为了避免释义的模糊,不应该使用多义词来训释词语,如果使用,应该具体注明是多义词的哪一个义项。

(21)二卷352页“京堂”条:“清代对某些高级官员的称呼。如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等寺的长官,概称京堂。在官文书中称京卿,一般为三品、四品官。中叶以后,成为一种虚衔。”

按:京堂,明清对某些官员的称呼。明时常指四品或五品官员,到清代则一般指三品或四品官员,清中叶后成为一种虚衔。如明焦竑《玉堂丛语》卷六《事例》:“故事,父任京堂而子为科道者,例得回避改他官。”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一《制典上》:“左班面西侍立,一品、二品为第一行,三品次之,为第二,四品五品京堂次之,为第三,宫坊五品六品次之,为第四,翰林六品七品次之,为第五,两房中书次之,为第六,此为一段。” 又“其北面行礼班次,则公、侯、驸马、伯列三班于前,……四品五品京堂至翰林史官、吉士第三,科道、中书第四。”《三垣笔记·附识上崇祯》:“吴抚甡因明旨有提学官三年清公有望者,闲擢五品京堂,以示优异,乃具疏荐之。”《辞源》84页“京堂”条:“清代对某些高级官员的称呼,一般是三品或四品官。如……”由上文几例我们发现早在明代就有“京堂”之称,且指四品或五品官员。可见,《辞源》《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编纂者多未见以上几例,从而造成释义不够准确。《中国历史大辞典》卷下1914页“京堂”条:“明清对某些高级官名之称呼。言其为堂上之官。一般为三品或四品官。……”释义亦欠准确。

(22)二卷586页“分际”条义项②释为“紧要关头”。

按:《大词典》所举两例分别为:《水浒传》第十二回:“两个又斗了十数合,正斗到分际,只见山高处叫道:‘两位好汉不要斗了!’”《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二人拳手厮打,四下人都观看。一肘二拳,三翻四合,打到分际,众人齐喊一声,一个汉子在血泺里卧地。”两例均指双方战到胜负将分之际,故此处释为“形势明朗的时刻”较妥。此义当由义项①“界限;分寸”引申而来。又如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八回:“那一壁厢,栾廷玉战到分际,卖个破绽,勒马逃回。”此处指栾廷玉按事前计划行事,并不是想战败对方。释为“紧要关头”显然不妥。

(23)二卷610页“列子”条:“①即列御寇,相传为先秦早期道家。②指众士子。《金瓶梅词话》第九七回:‘风吹列子归何处?夜夜婵娟在柳梢。’”

按:列子,战国时郑人,相传他能御风而行。《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后人多用此典,以形容人飘飘欲仙。如元卢挚《双调·殿前欢》曲:“谁人与共?一带青山送,乘风列子,列子乘风。”此是写作者在喝醉以后飘飘欲仙,像列子御风一般的感觉。《金瓶梅词话》两引“风吹列子归何处”诗。一是第七回写西门庆娶孟玉楼,一是第九十七回写陈经济娶葛翠屏,引此诗是为了表现人物得意尽欢,飘飘欲仙的感觉。《大词典》释为“众士子”,不知何据,当非用典之意。

(24)二卷661页“到头”条:“①掉头。”引例为《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那呵滩》:“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弯。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

按:若只就《大词典》所引例证来看,释“到头”为“掉头”并无不妥。然而这样一来,其词形和语义之间的关系实在令人难以索解;而且,并没有其他“到头”作“掉头”解释的文献用例来作为旁证。其实,此例中的“到头”解作“到最后”似更确切,诗的后两句即“希望篙橹折断,教郎到最后还是回来”。又如唐白居易《忆庐山旧隐及洛下新居》诗:“无奈攀缘随手长,亦知恩爱到头空。”《朱子语类》卷二五:“问:‘征伐固武王之不幸。使舜当之,不知如何?’曰:‘只看舜是生知之圣,其德盛,人自归之,不必征伐耳。不然,事到头,也住不得。’”又同书卷三七:“勇,本是个没紧要底物事。然仁、知不是勇,则做不到头,半途而废。”《大词典》该条义项②释为“最后,直到最后”,是。

(25)二卷703页“剔亮”条:“剔透明亮。臧克家《大别山》诗:‘流泉到处卖弄清响,把石子冲洗得光滑剔亮。’”

按:释义有误。“剔亮”应该是很亮的意思,《大词典》系随文释义。石子被水冲刷的结果应该是非常光滑,非常明亮,而不应该是“剔透”。“剔”在这里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相当于“很”、“甚”等,而且这个意义在近代汉语中常用。如元曲中多用“剔圆”、“剔团圞”。又如《警世通言》第十三回:“押司娘听得说,柳眉剔竖,星眼圆睁。”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三十一回:“那山后剔陡石崖,不用招架的,就是前三面出路,须用车辆树头紧紧塞断。”均可为证。

(26)二卷734页“割闹”条:“方言。指碎草,细料。”

按:“割闹”并非仅指“碎草”,也不是什么“细料”,而是碎草、树叶等混杂物。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慈悲曲》第四回:“见哥哥已咱把各闹打扫了一大堆,还在那里扫。”董遵章《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各闹,带尘土的碎草残叶。”李行健《河北方言词汇编》:“各闹,碎柴草。”在河北方言中,柴禾也可称“各闹”。由此可知《大词典》释义不够准确。

(27)二卷1112页“基址”条:“②指一地之范围。《宋书·州郡志二》:‘宋武帝欲开拓河南,绥定豫土。九年,割扬州大江以西,大雷以北,悉属豫州,豫基址因此而立。’”

按:《大词典》释“基址”为“一地之范围”,大概是受其所引文例前半句“割扬州大江以西,大雷以北,悉属豫州”误导所致。《大词典》忽略了文例后半句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即“一地之范围”与“因此而立”很难搭配。《大词典》该条义项①释义为:“建筑物的地基、基础。”义项②之文例只不过是此义的比喻用法而已。《经律异相》卷六引《善见律毘娑沙论》卷三:“沙弥修摩那令作基址。”《玉篇》:“墌,基址也。”《慧琳音义》卷八八:“基址:《古今正字》云:‘址亦基也。’”又卷九六:“基址:《说文》云:‘址,基也。’”字又作“基趾”。如《朱子语类》卷二三:“大率学者且要尽从小处做起。正如起屋,未须理会架屋,且先立个基趾定,方得。”故义项②当删。

(28)二卷1293页“对撇子”条释为“犹对心眼”。即指“心思、想法相同”。

按:“对撇子”当指“情趣相投,合得来”,而非指“心思、想法相同”。今北方方言中仍用。如:“俺们俩挺对撇子的。”刘小南《黑龙江方言词典》将其释为“情趣相投,合得来”,较贴当。

(29)二卷1505页“夹细”条:“仔细。《朱子语类》卷四八:‘子夏亦自知之,故每亦要做夹细工夫,只这子细便是他病处。’”

按:在《大词典》所引文例中,“夹细”与“子细”同时出现,很容易使人在二者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然而,细加分析却并非如此。不妨看一下该例的具体出处:《朱子语类》卷四九:“(论‘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子夏之意,只为大节既是了,小小处虽未尽善,亦不妨。……大抵子夏之说自有病,只是他力量有行不及处。然既是有力不及处,不免有些小事放过者,已是不是,岂可谓之‘可也’!……子夏亦自知之,故每亦要做夹细工夫。只这子细,便是他病处。”

从引文中可以看出子夏的“子细”之所以是他的病处,正是因为子夏“每亦要做夹细工夫”,这里的“子细”并非指的是“认真细致”,而是“小心谨慎”之义。注7这里的“夹细”也与“仔细”无涉,而应该解释为“犹言十分琐细”。又同书卷三六:“又问:‘横渠云:“四者既亡,则‘以直养而无害’。”’曰:‘此“直”字说得重了。观孟子所说处,说得觕。直,只是“自反而缩”。后人求之太深,说得忒夹细了。’”亦即此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又诸州科纳,止令县具单账供州,不得令逐乡造夹细帐,以致烦扰。”此例之“夹细帐”即指的是记录十分琐细以至于令查检者不胜其烦的账单。又如《永乐大典·王与钧蓝缕集》:“嘉定故相,本不知兵用,兵上房老吏,置局府前,画揭贴图,编夹细册,几三边险阨之血脉,道理之远近,屯戍之多寡;某为喉衿,某为冲要;某处粮草,见客若干;某屯制领,见差何人;某可婴城自守,某可一面拒敌;某可声援策应,某处有急,调某人兵为便,移某司财为速;某为南人,某为北人;某为山寨,某为水寨;指掌可辨,按图可知。其在当时酬应边事,罕闻疏脱,觕有规模。”此例后文冗长的并列成分,正是对“夹细册”所录内容的具体说明,其烦琐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30)二卷1657页“尖尖”条:“②方言。犹狠狠。《醒世姻缘传》第三五回:‘刘宦差回,尖尖打了十五个老板。’又第六三回:‘十六日放告的日子,叫他在巡道手里尖尖的告上一状,说他奸霸良人妇女。’”

按:“尖尖”,犹言足足。“尖尖打了十五个老板”即足足打了十五大板,一点也没有减少。“尖尖的告上一状”形容罪状罗列之多。又同书第十一回:“自己把嘴每边打了二十五下,打得通是那猢狲屁股,尖尖的红将起来。”此“尖尖”犹云“高高”(与“足足”相通),而不能说成“狠狠地红将起来”。上引《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五回例,黄肃秋校注本注云:“狠狠地。”《大词典》未辨黄注之误而沿用,亦误。今方言口语说“尖尖的一碗米饭”,言米饭盛得满,亦“足”义。

(31)三卷76页“叨贴”条:“犹贴补、沾光。”

按:“贴补”指拿出钱物帮助别人,“沾光”是在钱物等方面得到别人的帮助,方向是相反的,似不当将其统一在一起解释。“叨贴”实际上只有“沾光”义,即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例如明陆人龙《型世言》第二十三回:“又有这些趋附小人,见他有钱,希图叨贴,都凭他指使。”又同回:“我看你平日只是叨贴他些,明日去了,将什么去赎这衣物。”“叨贴他些”意为沾他一些光,而非贴补他一些。

(32)三卷371页“草料”条:“②自谦之词。谦称自己无能力或无福分。”引《水浒传》第二九回:“武松答道:‘小人年幼无学,如何敢受小管营之礼?枉自折了武松的草料。’”《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慌得邓九公连忙爬下还礼不迭,说:‘我的老父母,你可不要折了我邓振彪的草料!’”《三侠五义》第七二回:“倪忠道:‘官人如何这等呼唤?惟恐折了老奴的草料。’”诸例。

按:释义不确。“草料”在三例中俱为名词,作“折”的宾语,“折了……草料”犹言“折了……的福分、阳寿”。而“无能力或无福分”则为动词性短语,不能作宾语。高文达《近代汉语词典》将其释为“谦称自己的福分和寿限”,确。

(33)三卷373页“哑酒”条:“俗谓哑巴酒。喝酒而不行令猜拳。”

按:释义范围过窄。“行令猜拳”仅是喝酒时助兴方式中的一种。“喝酒而不行令猜拳”可以称为“哑酒”,但是除了猜拳行令,如果没有其他的方式来助兴,也可以称为“哑酒”。例如《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回:“我从来吃不得哑酒。你叫郑春上来唱个曲儿我听,我才罢了。”清竹溪山人《粉妆楼》第三十七回:“又饮了一会,李定道:‘哑酒无趣,叫家人取我的方天戟来,待我使一路与众位劝酒。’”许少峰《近代汉语词典》释为:“没有游艺助兴的喝酒。”意思虽较《大词典》准确,但不大合乎语法规范,不如释为“喝酒而没有游艺助兴”更为妥帖。

(34)三卷607页“回天”条:“②旧以皇帝为天,凡能谏止皇帝改变意志者称回天。”

按:释义不明确,容易引起歧解。因为“者”字作代词讲时,既可以代指物,又可以代指人。释为“凡能谏止皇帝改变意志者称回天”,容易使人理解成“凡是能够谏止皇帝改变意志的人称为回天”。这和其想要表达的“谏止皇帝改变意志称回天”的意思是不符的。另外,十卷770页“迴天”条:“②旧以皇帝为天,故喻谏止皇帝改变意志。”亦可证明“回天”义项②释义不妥。不如去掉“凡能”和“者”,这样,不仅语言简洁,而且不会产生歧义。

(35)三卷614页“回残”条:“旧时官府在营建后将剩余物资变卖回缴国库之称。”举如下两例:唐元结《请收养孤弱状》:“有孤儿投军者,许收驱使;有孤弱子弟者,许令存养。当军小儿先取回残及回易杂利给养。”《新唐书·食货志二》:“文宗大和九年,以天下回残钱置常平义仓本钱,岁增市之。”

按:回残,将剩余物回售之义。如清顾禄《清嘉录》卷三《犯人香》:“庙祝、司香,收神前残蜡,复售于烛肆,俗呼‘回残蜡烛’。……《旧唐书·王毛仲传》:管闲厩刍粟之类,‘每岁回残,常致万斛。’……吴人谓买物用过,仍卖回店中为‘回残’。二字本此。”《吴方言词典》165页收录了“回残”条,释义为“将用过的货物卖还给商店”。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回售的不仅是用过的,还有多余的。故《吴方言词典》所释亦欠准确。

“回残”还有一义,即“剩余物”。该义在唐以来文献中常见。如《全唐诗》王建《赠田将军》诗:“大小独当三百阵,纵横只用五千兵。回残匹帛归天库,分好旌旗入禁营。”杜佑《通典·食货六·赋税》:“其时钱谷词,唯务割剥,回残剩利,名目万端,府藏虽丰,闾阎困矣。”《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九《嗤鄙二·韩琬》:“本立与琬颇不平之,曰:‘腐儒不解事,为公杀此鸡。’张生索取学徒回残食料。”《春染乡塌》第三回:“银匠看了,又是异乡人,便弄手脚,空心一簪子,足差一钱银子,打完,连回残一称,道:‘瞧瞧看,不缺一厘。’”又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物之剩余曰回残。唐天宝年间,修造紫阳观,敕牒有回残钱若干贯,回残银若干两之文。”胡祖德《沪谚》:“物之剩余曰回残。‘若要富,买买回残货。’”《汉语方言大词典》卷二1971页“回残”条举上两例释为“〈名〉剩余之物。吴语。上海。”

综上,“回残”有二义:①剩余之物;②将剩余之物回售。可见《大词典》所释既不准确,也不全面。

(36)三卷864页“峣崎”条:“奇特;古怪。”共引文例两则:《朱子语类》卷十一:“读书只就一直道理看,剖析自分晓,不必去偏曲处看。《易》有个阴阳,《诗》有个邪正,《书》有个治乱,皆是一直路径可见,别无峣崎。”《朱子语类》卷一二五:“圣贤言语自平正,都无许多峣崎。”

按:释义欠当。当释为:“谓山势峻险难行,引申指言语晦涩难解。”《说文·山部》:“嶕峣,山高貌。”“崎”本作“z228”,《说文·危部》:“z228,险也。”该词在《朱子语类》中多次出现,如卷一一:“观书,当平心以观之。大抵看书不可穿凿,看从分明处,不可寻从隐僻处去。圣贤之言,多是与人说话。若是峣崎,却教当时人如何晓。”例中“峣崎”当与“隐僻”义近,不同于“与人说话”之语的平直易解。又如卷二二:“或问:‘良何以训“易直”?’曰:‘良,如今人言无峣崎为良善,无险阻密蔽。’又曰:‘易,平易,和易;直,无屈曲。’”朱子以“无峣崎”和“无险阻密蔽”答复“良何以训‘易直’”,并进一步说明:“易,平易,和易;直,无屈曲。”以上例中“峣崎”如用“奇特;古怪”去解释恐难合文意。另外,文例中的“峣崎”有时用如名词,可释为“曲折难解之处”。

(37)三卷902页“行鬼路”条:“躲躲闪闪地走路。《金瓶梅词话》第七三回:‘这玉楼扭回头看见是金莲,便道:“是这一个六丫头。你在那里来? 猛可说出句话,倒唬我一跳。单爱行鬼路儿!你从多咱走在我背后?”’”

按:此言人走路蹑足潜踪,听不见声响。故孟玉楼问:“你从多咱走在我背后?”可见她毫无知觉。仅释“躲躲闪闪”,语意尚嫌不足。

(38)三卷904页“行财”条:“②出纳钱财。《水浒传》第六一回:‘五年之内,直抬举他做了都管,一应里外家私都在他身上,手下管着四五十个行财管干。一家内都称他李都管。’”

按:此当指掌管钱财出纳的人。《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六回:“你无故只是他家行财,你也挤撮我起来。”可证。胡竹安《水浒词典》该条释作“管钱财进出的”,亦看作名词。

(39)三卷1007页“从臾”条:“见‘从谀’。”同卷1014页“从谀”释为“亦作‘从臾’、‘从惥’。怂恿;奉承。”

按:从臾,劝说义。如明叶盛《水东日记》卷三《黄希声》:“盖好事须从臾,不则恐沮其志也。”明焦竑《玉堂丛语》卷八《仇隙》:“又,次揆诸城为从臾,则曰:‘吾以某日赴,自阁出,即造公,不过家矣。’”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五《臣品》:“御史大夫葛端肃公终身不置姬侍,年且五十,夫人以其老,求一姬奉之,公固不肯,夫人从臾百端,不得已一往,至则姬直侍卧内,公拂衣而出,竟不复往。”明陆粲《庚巳编》卷十《九尾龟》:“此九尾龟,神物也,欲买放去。君从臾成此,功德一半,是君领取。”从以上几例,可见“从臾”为鼓励、劝说义。有褒义色彩。故《大词典》释义不确,且所举《山阳王君墓志铭》“而余在远,弗及为之从臾也”例中“从臾”亦非“怂恿、奉承”之义。

(40)三卷1580页“宽打周遭”条:“亦作‘宽打周折’。谓多费口舌。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三折:‘我与你宽打周遭向父亲行说。’元施惠《幽闺记·幽闺拜月》:‘和你宽打周折……说你小鬼头春心动也。’”又,十卷1121页“远打週遭”条:“谓绕大圈子,不直截了当。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这老儿可有些兜搭难说话,慢慢的远打週遭和他说。’”

按:“宽打周遭”、“宽打周折”与“远打週遭”乃同词异体,而所释不一。当从后者。“周遭”或“周折”皆曲折、回旋义。“宽”与“远”意亦相通。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白维国《金瓶梅词典》均释为“绕圈子”。王学奇等《关汉卿全集校注》中《拜月亭》第三折注为:“指绕圈子说话,即从远处逐渐兜到本题。”是。然并非单指“说话”,其本义是说走路如何。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二折:“两下里慌速速怕甚么路途赊,必然宽打着大周折。”“宽打着大周折”即“绕大圈子(走路)”。可见释“多费口舌”不尽准确。由绕圈子走路,引申为不好直言时绕着弯子说话。《金瓶梅词话》第十回:“妇人听了,瞅他一眼,说道:‘怪行货,我不好骂你!你心里要收这个丫头,收他便了。如何远打周折,指山说磨,拿人家来比。’”潘金莲所以有此怨言,正是因为西门庆说话拐弯抹角。又同书第三十四回:“实对二爹说:小的这银子,不独自一个使,还破些铅儿,转达知俺生哥的六娘,绕个湾儿替他说,才了他此事。”“绕个湾儿”正是“远打周折”极好的注脚。

(41)四卷72页“巴”条:“④粘住。《中国谚语资料·一般谚语》:‘人笨怪刀笨,饭巴怪筲箕。’”

按:此例中“巴”义为“黏着”,就其上下句结构看,形容词“笨”与“巴”相对,“巴”亦当为形容词。此其一。其二,如释“巴”为动词“黏住”,则与句意不符,且没有相应的宾语,句子结构不完整。故“巴”应释为“黏着”。进而引申为“干燥后凝结黏着的东西”,如“锅巴”类。

(42)四卷760页“村牛”条:“蠢牛。对文盲的贬称。《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那主儿或是年老的,或是貌丑的,或是一字不识的村牛。你却不肮脏了一世!’”

按:释“蠢牛”尚可,后加“对文盲的贬称”,一者画蛇添足,再者释义上缺乏概括性。因为被称为“村牛”的不一定就是文盲。宋胡云翼《南乡子·绍兴太学生》词:“万里归来休夸舌辩,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这里的“村牛”指的是“绍兴太学生”,试想,太学生怎么会是文盲呢?“村”实乃鄙陋、粗俗义。多用作詈词。袁宾等《宋语言词典》释为:“乡巴佬,傻瓜蛋。骂人的话。”高文达《近代汉语词典》释为:“骂人的话。傻瓜,蠢蛋。”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释为:“骂人话:笨牛。”均较《大词典》为胜。

(43)四卷765页“村路歧”条:“乡间戏班子。”

按:此条释义问题有二:一是“路歧”按十卷475页所释当为“宋元时流动卖艺的民间艺人的俗称”。而释为“戏班子”则嫌释义过窄。“民间艺人”不一定全指唱戏的人。二是“戏班子”系一班人,为复数。“路歧”多指个人,近代汉语文献中比比皆是。例如《三遂平妖传》第三十一回:“众位在上!媳妇不是路歧,也不会卖药打卦。” 再就《大词典》所引元无名氏《蓝采和》四折例证看,“那里每人烟闹,是一火村路歧,料应在那公科地,持着些枪刀剑戟,锣板和鼓笛,更有那帐额牌旗。”“一火村路歧”意即“一伙卖艺人”,表复数用“一火”。故“村路歧”以释“乡间卖艺人”为妥。

(44)四卷1016页“根绊”条:“犹牵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此处既无根绊,明日换过大船,就做好日,开了罢。’”

按:“根绊”当释为“具有亲属或相识关系的人”。所引例证是说,郭七郎上京讨债,花钱买了个横州刺史,几年后回家,发现家里因战乱房屋变成了瓦砾,弟弟被杀,妹妹被劫走,只剩下老母寄居古庙旁的茅屋里。“此处既无根绊”就是郭七郎要带母亲同去上任时说的话,义即“此处既无亲人”。再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七:“大凡出路之人,长途寂寞,巴不得寻些根绊,图个往来。”“巴不得寻些根绊”即“巴不得寻些亲识关系”。如果以“牵挂”释此句,则扞格难通。

(45)四卷1060页“梳拢”条:“①旧指妓女第一次接客伴宿。妓院中处女只梳辫,接客后梳髻,称‘梳拢’。”

按:“梳拢”亦作“梳弄”、“梳栊”、“梳笼”。除《大词典》外,《中文》释“梳拢”为:“谓娼家处女初次荐寝于人也。”《辞海》释“梳拢”为:“(二)旧指妓女第一次接客伴宿。谓此后即当梳髻。”王利器主编《金瓶梅词典》释“梳弄”为:“或作‘梳拢’,指妓女第一次接客。从前妓院里清倌(处女)头上只梳辫子,接客以后才梳髻,故称。”另释“梳笼”为:“嫖客第一次包占雏妓。又作‘梳拢’,有笼发为髻,使之成人之意,为古之笄礼所演化。”上引四种释义,除最后一种外,其余三种皆基本与《大词典》相同。那么是不是这些释义都正确呢?可先看下列例句:

①《金瓶梅词话》第十一回:“原来西门庆有心要梳拢桂姐,故索落他唱。”又第三十二回:“俺妈说他才教南人梳弄了,还不上一个月。”

②《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偶然有个金二员外,大富之家,情愿出三百两银子梳弄美娘。”

③清褚人获《坚瓠十集·妓家祝献文》:“九姐愿得富翁梳弄,十姐只求财主成双。”

④明朱有燉《香囊怨》第二折:“前日小子见他说,要去这院里,拣一个女孩儿梳拢他。”

⑤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年十五时,一客以千金啖三胖诱之梳拢,不从。”

⑥《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他家里还有一个粉头,排行三姐,号玉堂春,有十二分颜色,鸨儿索价太高,还未梳拢。”

⑦清孔尚任《桃花扇·传歌》:“这里有位罢职县令,叫做杨龙友……常到院中夸俺孩儿,要替他招客梳栊。”

⑧《醒世姻缘传》第十三回:“正统五年,梳栊接客,兼学扮戏为旦。”

⑨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二:“梳笼谓之‘开襆’。幼女梳笼以得美少年为贵,不计财帛。”

⑩欧阳予倩《桃花扇》第一幕第二场:“我有意举荐侯公子梳拢香君,你看怎么样?”

上引诸例包括“梳拢”的各种词形,其义均相同。如以《大词典》之释义“旧指妓女第一次接客伴宿”来解释上例,均不通。因为该释义中动作发出者为“妓女”,而各例句中“梳拢”的动作发出者均为嫖客,有的句子尽管未出现嫖客,如例⑥,但其所言之义为“被梳拢”。或是其后宾语省略,如例⑤⑦,动作的发出者也是嫖客。唯一能说通的是例⑨,但同时也可以看作“被梳拢”。具体分析例①,“西门庆有心要梳拢桂姐”,所言是西门庆要对桂姐怎么样,而桂姐是受动作支配的对象。如按《大词典》所释则无法解释。笔者同意《大词典》中“妓院中处女只梳辫,接客后梳髻称‘梳拢’”的解释,这讲的是该词的本义,但该词在使用上已产生新的借代义。应当指嫖客出高价让未接过客的尚是处女的妓女伴宿。在口语中,还可借指女人使童男子有了性行为。如《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七回:“那个闺女拿着一块瓜,往狄希陈口里填,说:‘怎么来!上门子怪人!溺尿唬着你来么?原来还没梳栊的个相公,就唬他这们一遭仔。’”又同回:“我的小哥!你可是我替你梳栊的,你可别忘了我!”此两例中“梳栊”的对象又是男人,但这可以看作是该词的临时比附用义,并未固定。但它同样可以说明《大词典》之释义不确。

(46)四卷1380页“支值”条:“轮值侍候。《英烈传》第四八回:‘如今你这百只小船,不可在外,可分投里面去支值,省得再误大事,招惹受军政司计较。’”

按:释义欠妥。“支值”即“轮值”、“轮流当值”义。如明薇园主人《清夜钟》第二回:“遗下生意,两个儿子支值。”释为“轮值侍候”义嫌过窄。

(47)五卷97页“獃”条:“今也作‘呆’。”

按:“獃”和“呆”本是异体关系。古白话作品中即用“呆”。例如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二折:“垂钓的严子陵,不是呆。”明周清原《西湖二集》第二十四卷:“也有道周必大是个呆鸟,怎生替人顶缸,做这獃事。”后一例中两字并行,可见并非今天才用此字。故似应将释语改为:“同‘呆’。今多简作‘呆’。”

(48)五卷142页“献台”条:“犹擂台。用来角技、比武的高台。《秦并六国平话》卷下:‘便殿砖铺红玛瑙,献台石砌碧琉璃。’《水浒传》第七四回:‘三月二十八日又近了,小乙并不要带一人,自去献台上,好歹攀他攧一交。’又‘一个年老的部署拿着竹批上得献台,参神已罢,便请今年相扑的对手出马争交。’”

按:该条问题有三:首先,“献台”本义是“供桌,祭献供品之台”,而非“擂台”。《辞源》“献”条:“①献祭。”又《大词典》“献”条:“①祭宗庙所用之犬。引申指献祭。”可证。其次,义例不合。第一例中的“献台”并非“擂台”义。请看该例的上下文:“徐福入海求神仙。忽然望见一庙宇,来至祠下,但见:袅袅祥云影里……便殿砖铺红玛瑙,献台石砌碧琉璃……两廊佳木秀宫槐,千载庙碑存古篆。庙门金碑写道:‘三神仙之祠。’”这一段文字讲的都是徐福所见到的三神仙祠里面的景象。试想,在神仙的庙宇里面,怎么会有擂台呢?钟兆华《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释其为“陈设供品的台子”,是。他例亦可为证:《五代史平话·汉史上》:“又行至灌口二郎神庙里,又撞着六个在那献台上赌博。”“在那献台上赌博”谓在那供桌,祭献供品之台上赌博。再次,语言不简明。释为“犹擂台”即可,加上“用来角技、比武的高台”纯属多余。所以正确的解释应为:“供桌,祭献供品之台。亦借指擂台。”

(49)五卷158页“殊不知”条:“犹言竟不知。《关尹子·一宇》:‘观道者如观水,以观沼为未足,则之河、之江、之海,曰:水至也。殊不知我之津液、涎、泪皆水。’《新唐书·陈贞节传》:‘平子猥引僖公逆祀为比,殊不知孝和升新寝,圣真方祔庙,则未尝一日居上也。’《红楼梦》第四三回:‘比如这水仙庵里面,因供的是洛神,故名水仙庵。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

按:释义有误,应为“实际上;其实”。“殊不知我之津液、涎、泪皆水”,是说“实际上我的津液、涎、泪都是水”;“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是说“其实自古以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来是曹子建说的谎话”。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一回:“他说的极好,我就分了。殊不知他是欣羡我那地,谁给谁粮食!”意思是:“他说得很好,我就分了。实际上他是羡慕我那土地,到头来还不知道谁给谁粮食。”同上《磨难曲》第六回:“不消讲迟呀耶看去的晚了,又说俺受了贿哩。殊不知俺是一口水也不曾吃的。”“殊不知俺是一口水也不曾吃的”等于说:“其实(实际上)我连一口水也没喝他的。”同上《翻魇殃》第一回:“那一等无知的小人,见人家有碗饭吃,就嫉妒他;有点不好,就加点祸给他,殊不知做着天么?”又第三十四回:“你这不是欺起下官来了么?殊不知我爱护他,正是爱你处。”同上《富贵神仙》第四回:“难道说方二爷他潮么?殊不知这正是方二爷他那乖处。”又《禳妒咒》第十八回:“我合妹夫相戏,殊不知我疼他什么。”“竟不知”是“不知道”,与“殊不知”意义悬殊,以《大词典》所释“竟不知”代入以上诸例都是讲不通的,反之则畅然无碍。今方言口语中尚有用例。如:“嘴上说得挺好,殊不知心里比谁都坏。”

(50)五卷236页“戗2”条:“②决裂。《儒林外史》第四三回:‘几句话就同雷太守说戗了。’又第五四回:‘两个人说戗了,揪着领子,一顿乱打。’”

按:应释为“(言语)冲突;顶撞”。此由“戗”的“逆,不顺”之义引申而来。“戗”是一种言语行动,“决裂”只是其结果之一,而并非唯一的结局。例如说“你别老拿话戗他”,意即别总是说话顶撞人,此时双方并未决裂。

(51)五卷265页“比是”条:“犹既是。《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桂姐道:“甚么稀罕货,慌的恁个腔儿。等你家去,我还与你。比是你恁怕他,就不消他剪的来了。”’《金瓶梅词话》第十五回:‘祝日念道:“比是哥请俺每到酒楼上,何不往里边望望李桂姐去。”’”

按:释义有误。“比是”应该是一个表示假设的词,释为“如果”、“要是”更为合适。“比是你恁怕他”,就是说“要是你那么怕他”;“比是哥请俺每到酒楼上,何不往里边望望李桂姐去”,意思是说:“要是哥哥请我们到酒楼上,为什么不顺便去看看李桂姐呢?”《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五回:“比是你有恁性气,不该出来往人家求衣食,唱与人家听。趁早儿与我走,再也不要来了!”又第七十八回:“西门庆听了,说道:‘比是我与人家打伙儿做,我自家做了罢,敢量我拿不出这一二万银子来!’”皆假设之辞。

(52)五卷337页“步戏”条:“指在戏台上扮演的戏。《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叫了四个唱的,一起乐工、杂耍、步戏。’”

按:“步戏”并非在戏台上扮演的戏,而是民间地方戏的一种表演形式,演出不搭台,只在平地表演,四周围以长板凳,观者坐板凳观看。因演员是在平地边走边唱,而且没有固定演出场地,走到哪里唱到哪里,故称“步戏”。详参隋文昭《释“步戏”》注8。蔡敦勇《金瓶梅剧曲品探》亦指出:“明代中叶,那些公侯、缙绅以及富豪之家,其府第之中都无舞台,所以乐人、戏班的演出或其他艺术活动,大都是在厅堂的红氍毹上进行。……它是一种乐人自弹自唱,边走边唱的演唱形式。”注9皆道出了“步戏”的得名之由,当从。

(53)五卷353页“歪蹄泼脚”条:“犹言乱糟糟。《金瓶梅词话》第二三回:‘你别要管他,丢着罢,亦发等他们拾掇,歪蹄泼脚的,没的展污了嫂子的手。’”

按:“歪蹄”,言脚不周正。戏曲小说中“蹄子”、“歪辣骨”多用以詈称妇女。如《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九回:“我知道你这囚牢忘八合小淫妇蹄子有了帐,待气杀我哩。”《金瓶梅》第四十三回:“金莲道:‘你怎的叫我是歪剌骨来?’因跷起一只脚来,‘你看,老娘这脚,那些儿放着歪?你怎骂我是歪剌骨?那剌骨也不怎么的!’”此金莲自言其脚周正,实即暗喻自己行为端方也。“泼脚”,即大脚。“泼”有大义。《金瓶梅》中有“泼步撩衣”一语(见二十五回),“泼步”即大步。《水浒传》第六十三回:“早见宋江军马,泼风也似价来。”“泼风”即大风。元史九敬先《庄周梦》第二折:“浮名浮利总是虚,泼天富贵等何如。”“泼天富贵”谓大富大贵。《红楼梦》第八十回:“金桂听见他婆婆如此说,怕薛蟠心软意活了,便泼声浪气大哭起来。”“泼声”即大声。今一些方言仍说“泼胆”,亦即大胆。“歪蹄泼脚”云云,是潘金莲针对宋惠莲背后说她脚大而故意自贬的说法,以此表示她已知道宋说她的那些坏话,来敲打宋。此语当释为脚大、不周正。

(54)五卷584页“旺跳”条:“谓精力旺盛。”

按:“旺跳”为山东方言。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书证大多出于《金瓶梅词话》和《醒世姻缘传》两部作品。又董遵章《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也收释该词。因此我们应当从方言的角度来考察它的准确含义。先说《大词典》所存在的问题。如果以《大词典》的释义解释所举例证,也能讲通。但看下二例:《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九回:“去昨年毕姻的日子整整一年,生了一个白胖旺跳的娃娃,喜得晁夫人绕屋里打磨磨。”又同回:“晁夫人说:‘这倒不消虑的,我下意不的这们个旺跳的俊孩儿舍了。他就认回去了,您也是他的养身父母,孩子也忘不了你。’”此二例中均言刚出世不久的孩子“旺跳”,显然不宜以“精力旺盛”释之。此词与今山东临沂方言中“活旺八旺”相当,言及小孩子时义犹“活蹦乱跳”,言及成年人时,往往指人身体健壮。《大词典》用例亦可以为证。《金瓶梅词话》第八回:“你指着旺跳的身子,说个誓,我方信你。”《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回:“他要不是我的姐姐,他把我一个旺跳的爹两场气气杀了,我没的就不该打他么?”如果以“(身体)健壮”释这两句中的“旺跳”,当胜于“精力旺盛”。

(55)五卷1178页“净”条:“④指男子去掉生殖功能。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二折:‘空那般衣冠济济,状貌堂堂,却为甚偏嫌俺妓女,怕见婆娘,莫不他净了身不辨阴阳。’”

按:此义不妥。“净”应释为:指雄性动物除掉外生殖器官。如明王锜《寓圃杂记·优语》:“南京癸卯科颇有漏泄,方鹿鸣宴,有一老优负净猪一口而至,群优曰:‘此猪何为?’”文中“净猪”指被阉割的猪。《汉语方言大词典》卷三3617页有“净猫”条释为:〈动〉阉猫。冀鲁官话。河北新河。1930年《新河县志》:“阉猫称净猫。”亦用于人,如上引“净身”例。《大词典》单指人,有点儿以偏概全。

(56)五卷1180页“净军”条:“由太监组成的军队。”举《野获编·内阁三·江陵震主》《霜援集》《明史·樊莹传》三例。

按:此义欠精确。“净军”特指明末由太监组成的一种军队。如明焦竑《玉堂丛语》卷四《调护》:“杖其首恶三人百,发边戍,余九人各六十,为南京净军。”明郑晓《今言》八十六:“司礼珰王岳为刘瑾所恶,发充南京净军,瑾党长随王成等追至临清小沙滩,缢杀之。”《辞源》“净军”条:“由阉人组成的军队。”举明周同谷《霜援集》:“辕门杀气蔽邪曛,未得恩颁似净军。”注:“天启中魏珰选京师净身者四万人,号曰净军。”说明“净军”只是明代后期特有的产物。

(57)五卷1182页“洋”条:“⑨用同‘漾’。(1)晃动。《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月洋水底。’(2)抛掷。《古今小说·任孝子烈性为神》:‘老娘不是善良君子,不裹头巾的婆婆!洋块砖儿也要落地。’”

按:说“洋”借作“漾”是对的,然释为“晃动”似不确。元曲中时见“漾在水中”一类说法,系“抛掷使沉入”义。例如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我为甚将几陌黄钱漾在水里? 便死呵,也博个团圆到底。”杜善夫散套《耍孩儿·喻情》:“铁球儿漾在江心内,实指望团圆到底。”《金瓶梅》第十二回:“潘金莲睡不着,走来花园中,款步花台,月洋水底,犹恐西门庆心性难拿。”此言潘金莲与西门庆虽已结为夫妻,但仍时刻担忧失宠。所谓“月洋水底”,指月亮投影于水底,暗喻团圆到底义,与上举元曲二例正同。故宜以“抛掷”为第一义,改“晃动”为“使投入,沉入”,作为第二义。

(58)五卷1353页“淹淹缠缠”条:“没精打采貌。《醒世姻缘传》第二二回:‘一到家就没得精神,每日淹淹缠缠的。’”

按:当指久病淹牵。白维国《金瓶梅词典》该条释作“形容久病不愈的样子”,是。《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乃是第六的小妾,生了个拙病,淹淹缠缠也这些时候了。”正谓久病不痊。李瓶儿临终之前病势已十分沉重,说她只是“没精打采”显然不确。《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一回:“从此即淹淹缠缠的再不曾壮起,却只不曾睡倒。”亦言病病恹恹,拖延时日。《大词典》所引“每日淹淹缠缠的”,“每日”犹日日,意同“一直”。前已说“没得精神”,后紧接着用“淹淹缠缠”强调这种状态一直拖延着,不见好转。再从构词上看,淹淹缠缠乃“淹缠”的重言。清桂馥《札朴》:“乡语以病久为淹缠,语讹也。《集韵》:‘痷,疫病。’”《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六回:“久病淹缠,气蛊瘫痨类;疥癣痍疮,遍体脓腥气。”气臌、瘫、痨均属难治之症,故云“久病淹缠”。“久病”与“淹缠”同义复用,起强调作用。重叠为“淹淹缠缠”则强调程度更甚。

(59)六卷297页“手帕姊妹”条:“称妓女结拜成的姊妹。”

按:“手帕姊妹”,指意气相合的女子结成姐妹。清王韬《淞隐漫录》中多次出现此词。如卷六《陆月舫》:“以娄江往来多戚串中人,不能公然设勾栏,适有相识者来,述其手帕姊妹在汉皋青楼,甚著名誉,遂往依之。”卷十《合记珠琴事》:“琴者,金陵曲中女。生于名地,出自小家。早失怙恃,无所依。母之手帕妹秋瑟,固向日勾栏中翘楚也。”卷十二《甘姬小传》:“父为米家佣,恒出贩邻境,觅升斗需。母素为媒妇,善作撮合山。与邻媪沈氏结手帕姊妹,亦同业中人,见女艳之,曰:‘此一颗掌上明珠也。’”此例中沈氏与甘姬母均为媒婆,可见并非一定为妓女。许少峰《近代汉语词典》1039页有“手帕姊妹”条,释为:“意气相投的女子结为异姓姊妹之称。”甚确。小说中亦见此词。如清钱钖宝《梼杌萃编》第十三回:“好在媚芗的娘有个手帕姊妹,包了一个倌人,前节生意甚好,上月因患痨病死了。”

(60)六卷324页“打旋磨”条:“②引申指周旋献殷勤;磨烦。《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回:‘那玉箫跟到房中打旋磨儿跪在地下,央及五娘千万休对爹说。’”

按:“打旋磨”,即围着某人团团转,是死命央求人或缠着别人不放的表现。“打旋磨跪着”,是被央者把身子转向哪边,央求者就立即跟到哪边,始终面向被央求者跪着。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三折:“赶着我后巷前街打旋磨儿。”《红楼梦》第九回:“你那姑妈只会打旋磨儿,给我们琏二奶奶跪着借当头。”均此意。

(61)六卷372页“抄估”条:“旧时主人侵吞奴仆财产的一种手段。”

按:此释的依据是明陶宗仪《辍耕录·奴婢》中的一段话:“然奴或致富,主利其财,则俟少有过犯,杖而锢之,席卷而去,名曰抄估。”此词元代已有用例。如刘时中《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库官但该一贯霓须黥配,库子折莫三钱便断除,满百锭皆抄估。”此句中“抄估”犹言“抄没、没收”。陶宗仪为元末明初人,细揣《辍耕录》之语,其所言“抄估”亦当为“抄没、没收”义。

(62)六卷464页“拐”:“⑧方言。用臂肘碰。”

按:释义偏狭。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第十六回:“跳了一跳,贪慌抅那汗巾,把桌子上酒壶拐倒。”例中“拐”可释为“用臂肘碰”。贾凫西《木皮词》:“古板正传的方孝孺,金銮殿上把孝棒儿拖;血沥沥十族拐上了朋友,是他那世里烧了棘子乖了锅!”“乖了锅”即“碰了锅”,“乖”即“拐”。鲁南方言中还说:“别拐,那狗会咬人。”“这东西很沉,拐着你就不轻。”此指“其他物体碰”,而不一定用臂肘。故“拐”当释为“碰,撞击”。

(63)六卷536页“拿手”条:“指有财物可以敲榨的对象。《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老爷方才不该放他,这是一个极好的拿手!’”

按:“拿手”并不是敲榨的对象,而是敲榨的凭借,应理解为:以之要挟,制服别人的条件或者把柄,也不限于敲榨财物方面。今徐州一带仍流行此语,例如:“对付这种人,你非得有个拿手不可。”

(64)六卷762页“插手”条:“②叉手。表示无所事事。”引例为《朱子全书》卷九:“然圣人也不是插手掉臂,做到那处,也须学始得。”

按:此义似可商榷。该条例证实则出自《朱子语类》卷一七,原文为:问:“切磋琢磨,是学者事,而‘盛德至善’,或问乃指圣人言之,何也?”曰:“后面说得来大,非圣人不能。此是连上文‘文王于缉熙敬止’说。然圣人也不是插手掉臂做到那处,也须学始得。如孔子所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两相对照可以看出,《大词典》在引证文例时由于句读与原文不同,所以造成了误解。又,《大词典》六卷666页收录有“掉臂”条,义项②释义为:“自在行游貌。”引例为:唐·吕岩《七言》诗:“闲来掉臂入天门,拂袂徐徐撮彩云。”元·汪元亨《折桂令·归隐》曲:“问先生掉臂何之?在云外青山,山上茅茨。向陇首寻梅,着杖头挑酒。”上引卷一七之“掉臂”即为此义的引申用法,可以理解为“轻松自在”。相对而言,语用意义可以与“掉臂”并列的“插手”一词用例较少,仅觅得一条,《北史·高句丽传》:“俗洁净自喜,尚容止,以趋走为敬。拜则曳一脚,立多反拱,行必插手。”值得注意的是,此例中的“插手”亦与行走时的姿态有关注10。据上分析,《大词典》所引文例中的“插手”可以解释为:“行走的姿态,引申指轻松自在的行游。”

(65)六卷1103页“爬拉”条:“频频拨饭菜入口。”

按:“爬拉”有时指“很快”、“迅速”地拨动,指速度。有时带有“随意拨动”的附加义,不一定指速度快。例如:“好歹爬拉两口得了。”即如此。“频频”则指频率高。与以上两种情况均不相合。

(66)六卷1248页“脆骨”条:“②作为食品的动物的软骨。”

按:释义不够准确。“动物的软骨”不一定都“作为食品”,直接解释为“动物的软骨”似乎更为妥帖。

(67)六卷1297页“脱空”条:“②落空;没有着落;弄虚作假。”

按:“脱空”义为欺骗,虚诳。宋吕本中《东莱吕紫微师友杂志》:“刘器之尝论至诚之道,凡事据实而言,不涉诈伪,后来忘了前话,便是脱空。”《宣和遗事》亨集:“朕语下为敕,岂有浪舌天子脱空佛?”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我便是苏秦般嘴巧舌头快,我这里越分说他那里越疑猜,常言道脱空到底终须败。”元高明《琵琶记·拐儿脱骗》:“自家脱空行径,掏摸生涯。”以上各例皆欺诈义。“脱”本字当为“詑”。《说文·言部》:“詑,沇州谓欺曰詑 。”王学奇先生指出:“《旧唐书·代宗纪》:‘太仆寺佛堂有小脱空金刚。’偶像之所以名‘脱空’,就因它有外壳而中空。今谓‘脱空’为‘说谎’,正是从这个意义引申而来。”注11

(68)六卷1339页“腔子”条:“①胸腹;躯体。”

按:“躯体”是大概念,“胸腹”是小概念。不应该将其并列归纳为一个义项,这样会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可以改为:“胸腹。亦可代指躯体。”

(69)七卷500页“恁”条:“你;您。”

按:此条释义问题有二:1.“恁”是方言人称代词。可用为单数,释作“你”;也可用作复数,义为“你们”。例如《刘知远诸宫调》第十一:“恁子母说话整一日,直到了不辨个尊卑。”“恁”指“子母”二人。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隔着山门厉声叫:‘满寺里僧人听呵,随俺后抽兵便回去,不随后恁须识我。’”“恁”指“满寺里僧人”。《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三回:“嗔道恁恁久惯老成!”第一个“恁”指西门庆与潘金莲两个人。以上数例皆为复数甚明。2.宋元明时代的“恁”(或写作“您”)并无表尊敬之意味,不同于现代普通话中的“您”。详吕叔湘《释您,俺,咱,喒,附论们字》。故“恁”应释为“你;你们”,方为确切。

(70)七卷585页“情管”条:“大概。”引例为《醒世姻缘传》第四回:“禹明吾看着童山人道:‘老童,情管你的法灵了。’”和第十九回:“唐氏道:‘情管你那辈子就是这们个老婆。’”

按:“情管”乃“管保、保准”义,表达的是肯定语气,而非推测语气。“情管你的法灵了”即管保、保准你的法灵了。“情管你那辈子就是这们个老婆”即管保、保准你那辈子就是这们个老婆。另外,从《醒世姻缘传》中的其他例子也可以证明“情管”乃“管保、保准”义。如第二回:“我叫人做些酸辣汤,你吃他两碗,热炕上发身汗出,情管就好了。”又第十八回:“晁爷你不信,只叫大官人替唐老爷做上女婿,情管待不的两日就是个知州。”二例中的“情管”皆“管保,保准”义,如释为“大概”,则与文意不符。

(71)七卷806页“将久”条:“持久,坚持下去。”引例为《朱子语类》卷一〇四:“看过了后,无时无候,又把起来思量一徧,十分思量不透,又且放下,待意思好时,又把起来看,恁地,将久自然解透彻。”

按:释义不确。此处“将久”当释为:“时间长久,久而久之。”此种意义的“将久”在唐代已有用例,如韩愈《和仆射相公朝回见寄》诗:“尽瘁年将久,公今始暂闲。事随忧共减,诗与酒俱还。”高适《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诗:“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朱子语类》中该词亦多次出现,除上所引一例外,又如卷三:“今且须去理会眼前事,那个鬼神事,无形无影,莫要枉费心力。理会得那个来时,将久我着实处皆不晓得。”又卷一一八:“大凡自家见得都是,也且做一半是,留取一半且做未是。万一果是,终久不会变着;万一未是,将久浃洽,自然贯通。”“将久”皆长久义。

(72)七卷818页“母儿”条:“①指标准。《玉壶春》二折:‘做子弟的有十个母儿。’”

按:“母儿”义为“本领、本事、才能”。“十个母儿”即十样本事或十种才能。注12字又写作“末儿”或“抹儿”。如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三折:“那恰似一部鸣蛙,絮絮答答,叫叫吖吖,觑了他精神口抹,再言语还重打。”《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因向安老爷说道:‘不但我这女儿,就是女婿,也抵得一个儿子。第一:心地儿使得,本领也不弱,只不过老实些儿,没什么大嘴末子。’”《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一回:“西门庆在房里向玉楼道:‘你看贼小淫妇儿,在泥里把人绊了一交,他还说人踹泥了他的鞋。恰是那一个儿,就没些嘴抹儿。’”“口抹”、“嘴抹”,如释为“标准”显然不可通。

(73)七卷857页“神子”条:“①谓祖先的遗像。”

按:非专指祖先,亦用于一般人。《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三回:“花子由道:‘姐夫如今要传个神子? ’”又同回:“西门庆与他行礼毕,说道:‘烦先生揭白传个神子。’”此言为李瓶儿留个纪念像。故以释“谓祖先的遗像,也称人死后所留的纪念像”为宜。

(74)七卷1354页“略绰”条:“②粗壮。”引例为《秦并六国平话》卷中:“撞出一员猛将,牙齿如钻如凿,背略绰如虎如狼。”

按:释义似可商榷。释为“粗壮”,就其所引《秦并六国平话》例虽然尚可相协,但是验之他卷则未必可通。如敦煌写本(伯三四六八)《儿郎伟》:“咬蛇之鬼,唇口略绰。”《元刊杂剧三十种·陈季卿悟道竹叶舟杂剧》第四折:“这个賸簪花曾游大罗,这个吹铁笛韵美声和,这一个口略绰手拿着个笊篱,这个发蓬松铁拐斜拖。”《水浒传》第十五回:“只见一个人从里面走出来。生得如何?但见:眍兜脸两眉竖起,略绰口四面连拳。胸前一带盖胆黄毛,背上两枝横生板肋。”“背略绰”,形容人背部宽阔。“唇口略绰”、“口略绰”(略绰口)则形容人嘴部宽大。“略绰”均非“粗壮”义。据上,义项②当释为:“宽大,宽阔。”

(75)八卷17页“私房话”条:“不让别人知道的秘密话;体己话。”

按:释为“不让别人知道的秘密话”就行了,后边加上“体己话”,一者纯系蛇足,再者较被释词语还觉晦涩难懂,这不符合词典的释义原则。《辞源》释为:“不让别人知道的秘密话。”较胜。

(76)八卷51页“科兑”条:“典当、借贷时,估量抵押品,兑付银钱。《金瓶梅词话》第十六回:‘家里有三个川广客人,在家中坐着,有许多细货要科兑与傅二叔,只要一百两银子押合同,约八月中旬找完银子。’”

按:“科兑”,是把大宗货物一总折价转手。上引《金瓶梅词话》第十六回一例系言川广商人来不及自己发卖货物,而又急于回家乡,只好大宗出手,将货物贱价转卖给西门庆。并非典当、借贷时,将物品作为抵押,兑付银钱之义。

(77)八卷84页“稍间”条:“梢间。指房屋梢端处的一间,常用以堆放柴草等。《金瓶梅词话》第十五回:‘仪门去两边厢房三间,客座一间,稍间过道穿进去第三层,三间卧房,一间厨房,后边落地紧靠着乔皇亲花园。’”

按:“稍间”非仅指房屋梢端处的一间,亦可指正房两边的偏房。《金瓶梅词话》八十二回:“两边稍间堆放生药香料。”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三折:“少了我房钱,不要你头房里住,你梢间里住去。”

(78)八卷85页“稈草”条:“作饲料的禾茎杂草。”

按:释义有误。稈草只是谷物的茎秆,“禾茎杂草”所指称的范围要广得多,是不能称之为稈草的。稈草是民间喂养牲口的常用饲料,大多用铡刀切碎拌上麸皮或者炒熟的黑豆喂养牲口,也有用整个的秸秆喂养的,应该包括“稻草”。

(79)八卷88页“程程”条:“②一程又一程。谓路途遥远。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程程去也,相见何时却。’”

按:释义误。“程程”当为“渐渐”义。明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中吕粉蝶儿·李争冬有犯》:“撒花盖头程程重,挣了个鲤鱼跌脊滚了个蝴蝶翻风。”“程程重”就是渐渐重。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十九回:“闷恹恹,闷恹恹,每朝夹马更加鞭,家越发在眼前,程程的走的慢。”又《慈悲曲》第一回:“不觉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就是一年有零,张讷程程瘦了。”上例言“程程的走的慢”意为“渐渐的走得慢了下来”。张鸿渐因为杀了人,为逃避官方的追捕而远离家乡,由于思念亲人不得不返回。而当村庄就在眼前时,却又“怕人认得,不免带上眼罩”,所以脚步也就渐渐地慢了下来,反映了张鸿渐极为矛盾的心理。后例言人“程程瘦了”,显然与路程无关,是说人渐渐瘦了。陈玉琛《聊斋俚曲通论》(续):“程程:迅速。”注13误。将该释义代入以上各例皆不通。

字亦写作“撑撑”。同上《磨难曲》第十五回:“骂了半日无人理,你就撑撑的乍了毛。”“撑撑的乍了毛”即渐渐乍了毛。由剧情可知,骂人者因见无人出头对抗,所以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渐渐地大发作起来,此与路途遥远毫不相涉。严薇青《聊斋俚曲中的山东方言词语和歇后语》释“程程”为“渐渐”注14,甚为允当。

(80)八卷95页“税调”条:“谓放置调度。《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发言时直要停虅,税调处直如稳审。’”

按:释义不确。“税调”当为“怂恿,游说”义。“税调处”即“怂恿时,游说时”,与前面“发言时”相照应。《维摩诘经讲经文》其他用例如:“若见时交巧出言词,税调者必生退败。”“税调者”犹言游说者。有时又写作“说调”。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郑恒的言语无凭准,一向把夫人说调。”此言一向把夫人怂恿、游说。

(81)八卷134页“积泊”条:“方言。指善、恶之行的报应。”

按:“积泊”当释为“积累”。例如《醒世姻缘传》第十五回:“小小年纪,要往忠厚处积泊,不要一句非言,折尽平生之福。”又第四十八回:“狄婆子折身回去,一边说道:‘前生,前生,这是我半辈子积泊的!’”《大词典》所引二例相同,其释义问题有二:1.从语义角度看,以“善恶之行的报应”解释两句的“积泊”均扞格难通。2.从语法角度看,两例句中的“积泊”都应是动词,不当以“善恶之行的报应”这一名词性短语作释。另外,“积泊”还具有“惯纵、娇惯”义,是由“积累”义引申出来的。例如《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八回:“他爹做了场老教官,两个兄弟掭着面,戴着顶头巾,积泊的个姐姐这们等。”

(82)八卷166页“白不呲咧”条释为“方言”。其中义项①释为“指衣物退色发白”。自造例子为:还不到两年,这件衣服已经洗得白不呲咧的了。

按:此条释义过窄。“白不呲咧”不一定仅指衣服等物体,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词典》:“你病了吧,脸怎么白不呲咧的。”即谓脸色。故此条当释为:“颜色发白而难看。”

(83)八卷175页“白扯”条:“白说;没有效果地说。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十八:‘你跟他说八天八宿也是白扯。他的心早按到胯骨肘子上去了,他就早没安排到正地方。’”

按:释义偏狭。并不一定“说”没有效果就是白扯,“做”没有效果亦可释为白扯。此词系东北、北京方言。当释为“徒劳”、“没有效果”。尹世超《哈尔滨方言词典》、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词典》均收有此词,释为“徒劳”、“白搭”。许典举例之一为:“这些作法都是白扯,不解决问题。”可以为证。

(84)八卷249页“皂丝麻线”条:“比喻是非混乱,纠缠不清。”

按:此条问题有二:1.“皂丝麻线”的本义是“黑线白线”,由此不能引申出“比喻是非混乱,纠缠不清”之义。其演变线索当为:黑线白线——白黑分明——比喻是非差错。例如《警世通言·乔彦杰一妾破家》:“在我家中,我自照管着他,有甚皂丝麻线?”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四卷:“若是我女儿到了你家,有甚皂丝麻线落在你眼里,这便合应受打、受骂、受辱。”两例均为“差失”义。2.如以“是非混乱,纠缠不清”解释《大词典》所引下面的例句则过于牵强:《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我自半路遇见小娘子,偶然伴他行一程,路途上有甚皂丝麻钱,要勒掯我回去?”《水浒传》第二十六回:“如今这事有甚难处,只使火家自去殓了,就问他几时出丧。若是停丧在家,待武松归来出殡,这个便没甚么皂丝麻线。”而如以“是非差错”解释,则顺畅无碍。

(85)八卷472页“穷厮”条:“旧时对贫穷、卑微者的蔑称。”

按:释义略宽。“厮”用来指人时,常指男性。例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楔子:“又有个小妮子,是自幼伏侍孩儿的,唤做红娘。一个小厮儿,唤做欢郎。”《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贾琏)少不得和心腹小厮计议。”因此,“穷厮”当释为“旧时对贫穷、卑微男子的蔑称,犹今语之穷小子”。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折:“这唤门的正是俺那穷厮。”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一折:“他骂道孙二穷厮煞是村。”“穷厮”均指男子,即可为证。

(86)八卷523页“皮钱”条:“皮钱,明代所铸的一种薄而小的铜钱。”

按:释义偏狭。方言俗语中通常把铜钱称作“皮钱”。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十七回:“你若是许了交易,我许上两吊皮钱。”同上《增补幸云曲》第十四回:“我夜来使了几个皮钱,称了一两好麻,待锥锥鞋来,为着搬你就耽误了。”这里的皮钱显然不是指明代的铜钱,只是指一般的铜钱。后来引申为普通的钱,现在鲁南苏北口语中仍然使用:“这个杯子最多值两皮钱。”

(87)八卷693页“声嗽”条:“犹声欬。借指言谈笑语。”

按:“声嗽”犹“声欬”,并不能借指“言谈笑语”,当为借指“较小的声音”。例如《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回:“登时一队队都到宅门首一字儿摆下,喝的人静回避,无一人声嗽。”此句中“声嗽”活用为动词,指发出小的声音。《水浒全传》第八十一回:“李师师执盏擎杯,亲与燕青回酒谢唱,口里悠悠放出些妖娆声嗽。” 另外,“声嗽”又可指行话。例如明祝允明《猥谈》:“所谓鹘伶声嗽,今所谓市语也。”明代有一部收录市井语的书,其名即为《行院声嗽》。

(88)八卷796页“致语”条:“①古代宫廷艺人在演出开始时说唱的颂辞。”

按:当为古代艺人在演出开始时说唱的颂辞。如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二《熙朝乐事》:“过官府豪门,各有赞扬致语,以献利事。”可见,“致语”不仅仅为宫廷艺人所用。

(89)八卷1297页“举发”条:“②发作。”

按:释义略宽。“发作”一词,《大词典》列有九个义项。“举发”之第②义项指的是“发作”的哪个义项,不清楚。故,应明确为“疾病发作”。且与所引例句均相符合。

(90)九卷94页“补衬”条:“②破布块。”

按:“补衬”是补衣服或制鞋底用的碎布。又写作“铺衬”。例如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俊夜叉》:“拾了根绳子扎着腿,上下一堆破铺衬。”《大词典》十一卷1292页“铺衬”条释为“衬衣、制鞋底的碎布”,是。这些碎布,条块均有,且往往新、旧混杂,并非仅仅是“破布块”。《俊夜叉》之“破铺衬”,才专指破旧的碎布。

(91)九卷161页“美除”条:“谓除授美官。”

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此条释义之误:1.“美除”为一偏正式合成词,其中心语为“除”,“除”为动词时义为“授予官职”,在“美除”中指“官职”,“美除”应释“美官”,而不应释为“除授美官”。2.从“美除”同其他词语的搭配可以看出,“美除”为一名词性词语,而不具有动词性。例如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白士中孩儿也,喜得美除。我恰才道罢,孩儿果然来了也。”明孟称舜《娇红记》第三十七出:“幸喜两儿高第,又得美除,真家门之幸也。”两例中“得美除”均为动宾结构,义为“得到美官”。故不当以动词性的“除授美官”释之。

(92)九卷293页“花哄”条:“犹胡闹。”

按:“花”常用来指与女人有关的事物,如“花街”、“花胡同”、“花酒”、“花柳营”等。“哄”有“搅闹”义,故“花哄”指和女人搅在一块,即嫖女人。例如明梦觉道人《三刻拍案惊奇》第十九回:“不期撞出他一个本房书手张三来。这人年纪不多,好的是花哄嫖赌。”又,第二十一回:“这吕达日在道路,常只因好花哄嫖赌,所以不做家。”明金木散人《鼓掌绝尘》第三十七回:“(张秀)见陈通死了,他好似失群孤鸟,无倚无依,却便意回心转,竟不思量花哄,指望立业成家。”明陆人龙《型世言》第二十三回:“恺儿日日回家要钱,只见拿出去,不见拿进来,日逐花哄,怕荡坏了身子。”皆其例。

(93)九卷295页“花酒”条:“①在妓院中狎妓饮宴。”引唐吕岩《敲爻歌》:“色是药,酒是禄,酒色之中无拘束,只因花酒误长生,饮酒带花神鬼哭。”《官场现形记》第七回:“你看来往官员那一个不吃花酒。”《收获》1981年第4期:“你又花天酒地,吃花酒。”三例。

按:该释义存在两方面问题:1.义例不合。第一个例子中的“只因花酒误长生”中的“花酒”为名词,指“酒色”,而“在妓院中狎妓饮宴”则为动词性词组。“花酒”作“酒色”讲还有其他用例。如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自幼颇习儒业,学成满腹文章,只是一生不能忘情花酒。”2.条例不合。词条是“花酒”,但二、三两例中出现的却是“吃花酒”。而《大词典》(三卷130页)是将“吃花酒”(旧时谓在妓院狎妓宴饮)作为一个另外的词条来处理的。

(94)九卷298页“花报”条:“报应。《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只怕后人不悟前因,学了歹样……如曹操欺凌献帝故事,显其花报,以警后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我只因见你姿色,起了邪心,却被胡生先淫媾了妻子。这是我的花报。’”

按:释义略宽。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五卷:“莫可今生富贵,两子连登,是前生做娼妓时救难周贫,修桥造路,所以受此果报。临终时恶病缠身,乃因平白强占紫英,使他不得不从。坏此心术,所以有此花报。果报在于后世,花报即在目前。”由“花报即在目前”可知“花报”应为眼前的报应。又《大词典》四卷820页“果报”条:“佛家语。因果报应。即所谓夙世种善因,今生得善果;为恶则得恶报。”该释义与《石点头》中所说的“果报在于后世”是相符合的。

另外,“花报”即“目前的报应”,从《大词典》所引的两个例子中也可以看出来。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不妨把第一个例子补充完整:“只怕后人不悟前因,学了歹样,就教司马懿欺凌曹氏子孙,一如曹操欺凌献帝故事,显其花报,以警后人。”该例是说曹操因为欺凌献帝,后来,其子孙同样遭到了司马懿的欺凌。这并不是曹操本人来生遭到什么报应,亦即并非“果报”,所以,才有“显其花报”之说。另一例是说那人想奸淫别人的妻子,但适得其反,却被胡生先淫媾了自己的妻子。这也是目前的报应。

(95)九卷311页“芳名”条:“②对他人名字的美称。”

按:释义过宽。“他人”,既可指女人,也可指男人。但我们不能称一个男人的名字为“芳名”,因为这是一个专用于女性的词。《大词典》所举明陈汝元《金莲记·湖赏》、《红楼梦》、巴金《家》三部作品例句中的“芳名”均为女性。再如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八出:“(生云)这都领命。只问姐姐贵姓芳名?”清蘧园《负曝闲谈》第十四回:“时豪人望着钱胡子说道:‘有翁先生,这位贵相好叫啥格芳名?住勒啥场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芳名”条义项①为:“指女子的名字(一般用于年轻女子)。”释义准确。

(96)九卷439页“菽水”条:“豆与水。指所食唯豆和水,形容生活清苦。……后常以‘菽水’指晚辈对长辈的供养。”

按:从《大词典》所引三条书证看,“菽水”当释“多指晚辈供养长辈的费用”。现录三例于下:①宋陆游《湖堤暮归》诗:“俗孝家家供菽水,农勤处处筑陂塘。”此例“菽水”与“陂塘”同为名词。释为“费用”比释为“供养”更为贴合。②元高明《琵琶记·高堂称寿》:“入则孝,出则弟,怎离白发之双亲?到不如尽菽水之欢甘齑盐之分。”“菽水”与“齑盐”相对,亦应释为“供给之费用”。③郁达夫《再游高庄偶感续成》诗:“只愁母老群儿幼,菽水蒲编供不周。”此谓“菽水”和“蒲编”供应不周,也当释为“供给之费用”。

兹再衍数例:明陆人龙《型世言》第十八回:“且老母高年,河清难待,今我为君奉养,菽水我自任之,不萦君怀。”又第十九回:“若为穷所使,便处一小馆,一来可以藉他些束修,资家中菽水。”又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三十四回:“望陛下以孝治天下为心,放臣得还故里,奉菽水于日月,尽定省于晨昏,终养优游。”清许奉恩《里乘》卷五《制军某公》:“小生一寒至此,老母菽水尚缺,行将弃儒而贾,复何奢望?”诸例亦皆“供给之费用”义,可资佐证。

(97)九卷1040页“纂作”条:“做作。元无名氏《南牢记》第一折:‘不照顾自己,说别人是非,婆娘家见识,纂作着哄谁?’”

按:释义误。“纂作”当为“编造”义。通常含贬义。“纂作着哄谁”就是说“编造(谎话)哄骗谁”。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慈悲曲》第三回:“你这些屁,是听谁放的?必然是小讷子那忘八羔纂作的!”此言“一定是小讷子那个忘八羔子编造出来的”。近代作品中还有“纂捏”、“纂舌头”等说法,义均同“纂作”。《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七回:“心中怀恨,便从此以后,在相大妗子与相进士娘子面前,时时纂捏是非。”《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也不枉说的,恁一个尿不出来的毛奴才,平空把奴纂一篇舌头。”“纂”乃“撰”的借字。

(98)九卷1238页“篾片”条:“①犹清客。旧时豪富人家专门帮闲凑趣、图取余润的门客。”

按:“篾片”不一定是富室的门客,其“帮闲凑趣、图取余润”的对象也并不限于“豪富人家”。例如清谷口生《生绡剪》第十回:“翠儿忙着去寻原中房主,个个都凹过了,都是一班无家的光棍。原来就是一向相与的这些篾片扎的火囤。”此称“无家的光棍”为篾片。清刘省三《跻春台·审豺狼》:“何二娃前番与史银匠当篾片时即与翠翠私通,今见史、朱二人已死,意欲独占。”“史银匠”亦非豪富。清艾衲居士《豆棚闲话》有一段话解释了“篾片”得义之由,见第十则:“(老白赏)一名篾片,又名忽板。这都是嫖行里话头。譬如嫖客本领不济的,望门流涕,不得受用,靠着一条篾片帮贴了方得进去,所以叫做篾片。大老官嫖了婊子,这些篾片陪酒夜深,巷门关紧,不便走动,就借一条板凳,一忽睡到天亮,所以叫做忽板。”由上例可知,“篾片”本为妓院行话,指在妓院中帮闲凑趣以图余润之徒。其活动处所后来亦不限于妓院,可泛指一般帮闲者。因此,将“篾片”释为“专事趋奉凑趣以图余润之人”较为妥当。

(99)十卷185页“贼知”条:“谓出鬼主意。知,‘智’的古字。”

按:此条释义问题是:以词的临时活用义代替本义。此条下原引例证为:唐柳宗元《送范明府》诗序:“由是吏得为奸以立威,贼知以弄权,诡窃窜易,而莫示其实。”此句中“为奸”与“贼知”对举,“贼知”可释为“出鬼主意”。但这种用法并不常见。“贼知”的习用义是“鬼主意、鬼点子”。例如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十卷:“这人有气力,有贼知,久惯帮打官司,赌场中捉头放囊,衙门里买差造访。”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往后料想一时倒退不及,他便起了个贼知,把身子往下一蹲……”

(100)十卷224页“卖皮鹌鹑”条:“旧指卖淫的妇女。”

按:“卖皮鹌鹑”为卖淫的隐语。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潘楼东街巷》:“先至十字街,曰鹌儿市,向东曰东鸡儿巷,向西曰西鸡儿巷,皆妓馆所居。”因鹌儿市多妓馆,故以“卖皮鹌鹑”隐指卖淫。《大词典》该条所举例证为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折:“俺家里卖皮鹌鹑儿,老儿你在那里住?”此是动词性词组构成的隐语作谓语,不当以名词性偏正词组释之。

(101)十卷315页“见背”条:“①谓父母或长辈去世。”

按:同辈亲人去世亦可称“见背”,并不专指父母或长辈。例如清酌元亭主人《照世杯·百和坊将无作有》:“缪奶奶娇声颤语道:‘妾夫见背,没没无闻。得先生片语表彰……’”《中文》第三十册同条:“亲死曰见背,谓离我而去。”义较胜。

(102)十卷316页“见便”条:“犹知趣。《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红莲已经十岁,清一见他生得清秀,诸事见便,藏匿在房里。’《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张员外]见他会书算,又且见便,诸色周全,便叫他在店中做主管。’”

按:《大词典》“知趣”条,列有两个义项:①领悟情味。②谓识时务;知进退,讨人喜欢。从“见便”条的书证来看,当与义项②相对应。高文达《近代汉语词典》释“见便”为:“乖觉,聪明。”释义直截了当,且通俗易懂。

(103)十卷328页“规复”条:“图谋恢复。”

按:释义不确。“规复”实即“恢复”义,而非未完成时。就其所引三例《魏书·杨椿传》《明史·丘民仰传》和蔡锷《滇省光复始末记》看,均既已“恢复”,而非“图谋恢复”。今再举一例: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三省合攻,希图规复,总算大加振作了。”此处要表示将来时,须在“规复”前另加“希图”,可资为证。

(104)十卷379页“重完”条:“重新完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毕竟冤仇尽报,夫妇重完,此可为世人之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孺人道是骨肉重完,旧物再见,喜欢无尽。’”

按:《大词典》三卷1337页“完聚”条义项有二:①谓修葺城郭,聚集粮食。②团聚;团圆。亦指男女结为夫妇。而“重新完聚”中“完聚”当指义项②。为避免释义模糊和歧解,不如直接释为“重新团聚、团圆”。

(105)十卷558页“蹬45”条:“方言。踢蹬四肢。”

按:释义不确。该词既可以指一般动物的踢蹬,也可以指人的抽搐。指人时只能下肢踢蹬,上肢如何踢蹬?故以释“腿连续踢蹬”为是。如《醒世姻缘传》第十三回:“行到那前日邵次湖死的所在,只见伍小川大叫道:‘列位休要打我!邵兄弟,你拦他们一拦,我合你们同去就是了!’张了张口,不禁几蹬45,就‘尚飨’去了。”此言没禁得住几下抽搐。

(106)十卷635页“都抹”条:“方言。嘟起嘴巴不吭声。《醒世姻缘传》第四八回:‘狄希都抹了会子,蹭到房里。’”

按:释义误。“都抹”义为徘徊、磨蹭,又写作“笃么”、“独磨”、“突磨”、“杜磨”等。如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问侍婢以来,兢兢战战,一地里笃么。”《冻苏秦》第二折:“去不去两三次自猜疑,我我我突磨到多半晌。”皆其例。“都”、“笃”等字当系“踱”的借字,《集韵·铎韵》:“踱,一曰乍前乍却。”与噘嘴无涉。

(107)十卷671页“乡头”条:“明初南京的乡中役职。”

按:释义略窄。“乡头”是旧时乡中的役职,但并不只限于明朝,也非仅限于南京。因为元代杂剧中已见使用,且意义相同。例如石德玉《秋胡戏妻》第二折:“牛表、牛筋是你亲戚大户、乡头是你相识。”故,“乡头”当指旧时村中社长、里正一类的小吏。

(108)十卷1142页“遥地里”条:“方言。远处;各处。《醒世姻缘传》第七五回:‘你放着眼皮子底下一门好亲戚,他不消打听我,我不消相看他,你们不上紧点儿,可遥地里瞎跑。’又第九四回:‘小浓袋自己也愿情待去,要跟着遥地里走走,看看景致。’”

按:“遥地里”即“一地里”,义同“到处,各处”,并没有“远处”的意思。“遥地里瞎跑”即到处、各处瞎跑;“遥地里走走”即到处、各处走走。试再举二例:《醒世姻缘传》第十回:“郭姑子,你既来投托蒋太太,你在蒋府里静坐罢了,你却遥地里去串人家,致得人家败人亡。”又作“摇地里”。同书第三回:“家里又有两个不知好歹的孩子,摇地里对了人家告讼,说他家有一坛银钱。”“遥地里”、“摇地里”皆“到处,各处”义。后者《大词典》未收录,当补。

(109)十一卷838页“雌”条:“⑨用同‘泚’。淌;喷涌。《醒世姻缘传》第二五回:‘[狄宗羽]虽是读书无成,肚里也有半瓶之醋,滉滉荡荡的,常要雌将出来。’《醒世姻缘传》第二一回:‘(小孩子)照着晁夫人的脸合鼻子,碧清的一泡尿雌将上去。’”

按:此系随文释义。本作“泚”,“雌”为借字。多指水、尿等喷射。例如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五回:“中间露出白玉也似的婴儿,呱的一声,一张小卵朝着空里雌出一泡尿来。”用“泚”的例子如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寒森曲》第二回:“实说那日赵恶虎,我恨没泚出他脑儿浆,罢了!”

(110)十一卷840页“雌答”条:“亦作‘雌搭’。冲撞,不礼貌。”

按:“雌答”是方言词。现代口语中仍有用例。陈刚等编《现代北京口语词典》有“呲得”条,实“雌答”之同词异写。其释文为:“训斥,指责,也说‘呲登’。如:有话好好儿说,别尽呲得人。”今河北唐山也有此语,同时也单用“雌”,义同“雌答”。如:“这半天他没好气,老雌(答)人。”考《醒世姻缘传》,“雌”和“雌答”并用,义相同。如第四十四回:“素姐说:‘没的你也嫁了他罢?不回去!’雌的薛如卞兄弟两个一头灰,往外跑。”又第七十四回:“两边的皂隶一顿喝掇了出去。雌了一头灰,同了薛三槐夫妇败兴而反。”“雌答”《大词典》释文中已举《醒世姻缘传》中两例。现再举一例:第四十八回:“狄婆子说:‘一个丫头,打了一二千鞭子,风了的一般。媳妇子说,骂媳妇子;婆婆说,骂婆婆。薛亲家闷闷渴渴的,是他闺女雌答的;咱怎么的来,他恼咱?’”综观各例,我们认为,“雌答”即“训斥,指责”。

(111)十一卷897页“离离拉拉”条:“方言。犹稀稀拉拉。”

按:“离离拉拉”当释为“断断续续”。“稀稀拉拉”系指数量少。刘小南等《黑龙江方言词典》释“稀稀拉拉”为“稀不拉的”。而《大词典》之引例: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二:“男子和女人,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离离拉拉地来啦,站成一圈。”此“离离拉拉”当为状语修饰“来”,表其来的状态,即“断断续续”地来,而非表明数量多少。故释为“稀稀拉拉”不妥。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词典》、尹世超《哈尔滨方言词典》均释其为“断断续续”。

(112)十一卷930页“阿郎杂碎”条:“方言。罗唆麻烦。《醒世姻缘传》第七一回:‘平白地给我磕甚么头?阿郎杂碎的,我见他做甚么?’”

按:释义有误。在鲁南方言中有“杂七杂八”、“不三不四”的意思。可指物,亦可指人。上引例系指人。陈公因为对童家有恩,童奶奶便前往陈府拜谢,陈太太倚财仗势,不想见无财无势、“猥琐低下”的童奶奶。其实童奶奶并非出身寒门,也不猥琐下贱,而是个爽利之人,有靠山,有背景。所以后文陈太太道:“这是个有主意有意思的女人。我当是个混账老婆来。”“混账”正与“阿郎杂碎”的不三不四义相呼应。

(113)十一卷937页“阿搂”条:“揉搓。元李寿卿《度柳翠》第二折:‘抖搜的宝钏鸣,僝僽的云髻松,阿搂的湘裙皱。’”

按:上引《度柳翠》二折句系写牛头鬼力摄过柳翠将斩,柳翠被“吓杀”的情景。此处“抖搜”、“僝僽”、“阿搂”互文,均为颤抖貌,是对上文“(旦儿做惊醒科,云:)兀的不吓杀我也!”一句宾白的具体描绘。王学奇主编《元曲选校注》第四册上卷注“抖搜”:“颤动貌,因极度惊恐而身体哆嗦。《杂剧选》本、《柳枝集》本均作‘抖搂’,义同。”得之。“阿搂的湘裙皱”,亦系因颤抖而使湘裙波动起皱之谓,不当释作“揉搓”。今徐州一带方言仍说“阿搂”,音近似“合搂”,正为晃动、抖动、搅动义。

(114)十一卷953页“附就”条:“谓与之贴近或靠拢。《红楼梦》第三十七回:‘除这两日外,倘有高兴的,他情愿加一社,或请到他那里去,或附就了来,也使得。’”

按:释义不确,当释为“顺从”或“屈从”。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寒森曲》第三回:“虽然持服不出嫁,说是明年该禁婚,附就着娶了礼也顺。”“附就着娶了”就是说将就着娶了,是不情愿的,而不是靠拢或者贴近。《红楼梦》中尚有用例:第七十九回:“金桂知其不可犯,每欲寻隙,又无隙可乘,只得曲意附就。”“曲意附就”即心里不是很乐意地做。以《大词典》所释代入本例显然不通。

(115)十一卷1068页“阳炎”条:“耀眼的阳光。郭沫若《北伐途次》二十:‘武昌城远远地在阳炎中横陈着,脚跟是看不见的,白蒙蒙地好像是一座蜃气楼。’”

按:释义误。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阳焰”:“旷野中虚幻的光气。《维摩诘经讲经文》:‘永抛不久停,阳焰非真实。’(页555)又一篇:‘如炎者,如似荒郊阳炎,那得久停?’(页581)”江蓝生等《唐五代语言词典》“阳焰”条:“旷野中浮动的光气。焰,也作‘炎’。”从二者对“阳焰”的解释可以看出,“阳炎”就是“阳焰”,指旷野中的光气,并非指耀眼的阳光。在光气中远望武昌城,才会出现“脚跟是看不见的,白蒙蒙地好像是一座蜃气楼”的景象。或据《玄应音义》卷三、《慧琳音义》卷七、卷三十六之“阳爓”释为“尘埃”、“热气”,可备一说。

(116)十一卷1221页“钧旨”条:“对帝王将相的命令的敬称。”引例为《水浒传》第一○二回:“两个公人带王庆上前禀道:‘奉老爷钧旨,王庆拿到。’”

按:释义不确。“钧旨”并非专指“对帝王将相的命令的敬称”。“钧”是敬词。古代的书札及口语中,对尊者多用钧安、钧启、钧座、钧旨等语。《水浒传》第一回:“奉知县相公钧旨,着我与朱仝两个引了部下士兵,分投下乡村各处巡捕贼盗。”《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大尹道:‘若是人物好时,就是五十两也不多。明日库上来领价,晚上就要过门的。’张婆道:‘领相公钧旨。’” 以上二例中的“钧旨”分别是对“知县”和“大尹”命令的敬称。“大尹”是对府县行政长官的称呼,并非是什么帝王将相。另外,《大词典》所引书证“奉老爷钧旨”中的“老爷”指的是开封府府尹,也不是帝王将相。高文达和许少峰的《近代汉语词典》分别释为“尊称上司的命令”、“对上司命令的敬称”,是。

(117)十一卷1291页“铺潦”条:“犹淋漓。《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回:‘像狄大哥,叫你使铁钳子拧的遍身的血铺潦,他怎么受来?’”

按:“铺潦”是指皮肤因受伤而起的泡。多由烫伤、烧伤或接触硬物摩擦引起,但皮肤并不溃破,所以没有“淋漓”的结果。释者当是受书证中前一个词“血”的影响,以为“血铺潦”就是“血淋漓”,乃望文生义。“血铺潦”实即血泡。“泡”分音为“铺潦”。

(118)十二卷583页“饥困”条:“饥饿困顿。”

按:“饥困”即“饥饿”,复词偏义,实与“困顿”无关。《百喻经·五百欢喜丸喻》:“尔若出国,至他境界,饥困之时,乃可取食。”由“取食”可知“饥困”是“饥饿”,而非“困顿”。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一回:“他急自极好害饥困,何况等了半日多,此时不知怎么饿。”这是说他平时非常耐不住饥饿,更何况等了大半天,不知会饿到什么程度。冯德英《山菊花》第十二章:“好儿压下一口气,道:‘你歇着,俺弄点吃的。’‘不用,我不饥困。’”“不饥困”也就是“不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