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为什么要进行设计
1.2.1 人的需求
柳冠中先生说,“设计”是一种人类生存与大自然共生最早的“智慧”,也是“人类社会关系进化”“分工”的智慧;“设计”是人类远早于“科学”“艺术”的一种“需求”与“行为”。(1)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造物行为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并且创造出了人类的文明。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由动机支配,而动机的产生主要根源于人的需要。那么,既然造物与需求有联系,人和动物都会造物,但是为什么两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曾指出:“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即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己本身看作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诚然,动物也进行生产。它也为自己构筑巢穴或居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所做的那样。但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动物只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则摆脱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并且只有在他摆脱了这种需要时才真正地进行生产;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与自己的产品相对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2)
因此,发端于原始造物的设计行为满足的也不仅仅是人的天然欲求,在更大限度上,它满足的是人类自己创造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见图1-12),人的需求可分为五个基本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人的不同需求导致人类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进行的劳动生产和创造。人的造物行为和结果,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上述五种需求的内在规定性。
最初的造物源自人类的生存需求,人类制造出不同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使自己适应自然环境,发展生产。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自觉地发展出了越来越多的高层次需求,开始重视生活用具的审美性特征,不再满足于物的功能性需求。并且随着意识的增强,各种渗透着不同文化内涵、宗教思想,体现着等级秩序、社会意识的造物开始出现。纵观古今中外人类的历史,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在不同语境下生成的设计物,其中包括我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以及巴洛克风格的服饰等,不论在现代人看来它们是奢华还是怪异,不论其背后的意识支撑是贵贱还是尊卑,它们都是所属文化语境下的产物。有人说,这样的设计不符合真正的设计理想,它更多的是社会秩序的产物。在现代主义之前,设计的合法身份就是建立在包含政治、经济体系在内的广义的社会制度之上的,可是这仍然在满足人的需求,即便满足的是统治者的需求,即便这不符合“普世性”的现代设计理想。
由此看来,造物的丰富性是以人类不断变化的需求为支撑的,从人的需求的丰富性来看,人的需求又往往是自己创造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延展。人类在满足需要中实现自我佐证,不断进步的设计行为构成着我们进一步活动的基础,也构成着新的创造活动的基础,并产生和满足着新的需要,所以,伯格森才会说“人才是进化的‘条件’和‘结局’”。
1.2.2 市场需求
设计是一种艺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设计不同于其他纯造型艺术,它是人类有计划、有理性、合乎特定目的的造物行为,是一种功利性的经济行为,是“艺术有价”的市场行为。所有的设计目的都是解决人类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它的产生就是依据其绝妙的实用性。虽然设计有其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但设计的根本价值并不体现在自我表达和美学探索上。
设计和市场有着天然的联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劳动分工的细化,商品交换的市场也随之产生和扩大。在手工业商品时代,也就是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的商品生产时代,设计并没有独立成为一种职业或者行业,设计与生产是合二为一的,商业气息并不浓厚,设计更多地为小范围的日常需要或者特权贵族的需要而存在。当然,设计与市场之间依然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设计适应着小范围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产品功能和样式也往往跟随市场的需要。
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产品的批量化生产成为可能,商品越来越丰富,市场随之扩大,在经历过工业革命时期产量猛增、产品粗糙的探索阶段之后,设计终于从生产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而不可或缺的部门,更好地帮助产品适应着市场的需要。这个时候,市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商品交换的场所,它也具备了调节功能,成了经济竞争的场所。另外,它还具备了反馈功能,成了信息汇集的场所。商品的设计质量和生产质量决定着其能否通过市场检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需求成为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参考和衡量尺度。
图1-1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模型
对于现代设计而言,设计与市场的关系极为密切,市场需求就是消费需求。为了使设计的产品流通到消费者那里并被接受,设计师就必须综合考量设计产品的适用性、价格水平、消费者真实需求、使用舒适度与方便性、美感等问题,因此,市场调研就显得极为重要。
在设计与市场的博弈中,设计既有对市场的适应,同时又有对市场、对消费者的引导作用。对市场的适应表现在满足市场需求、使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期待方面;而设计对市场的引导则体现在设计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上,如果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新设计、新产品,当它进入市场的时候如果能够博得消费者青睐,那么就有可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消费市场。其实,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创造市场”的概念也是现代设计兴起之后才被提出来的。举个例子来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Apple Watch(见图1-13)就是“设计创造市场”的成功案例。虽然手机让手表越来越变得可有可无,但Apple Watch重塑了这种平衡。所有的数据都与iPhone同步,使得手表成为日常科技产品的中央控制台。新的产品刺激了人们新的欲望,正是有许多善于创新的设计师,进一步推出新的设计产品,创造了新的消费理念,才开拓了新的市场,引领了新的潮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图1-13 美国苹果公司2014年9月推出的Apple Watch
1.2.3 设计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如果以时间为轴,那么每个时代有特定的设计坐标。而这个坐标所依据的往往是它所对应时空的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不管是河姆渡人建造的草毡茅房,封建社会老爷、官员高高所居之庙堂及供太太、小姐闲庭信步的花园府邸,还是当代城市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时过境迁,所“造”之“物”一直在变,但是设计的本源从来没有变过。每一个物件都存在于当时社会产业链的关系中,社会和技术即便发生大的改变,人类的衣、食、住、行是不变的,草屋、庙堂、府邸、楼房从根本上都是为了遮檐避雨,为了人的居住和生活,也就是说目的是一样的。按照柳冠中先生的说法,设计师对时间、空间应该有一个更宏大的理解。文脉是上下文的界面,它更应该关注下文,当文化存在的语境改变时就需要设计师去创造新的文化。在设计师的概念里,空间不是一个物理概念,而是一个场域,西方的教堂、中国的庙宇都在暗示人们应有的行为。空间设计是一种引导,它要处理放肆和约束的关系,产品设计也是如此。同样,时间也不是一个静止的点,而是一个过程。做设计绝对不能仅仅讲技术、讲造型、讲时尚,而是要吃透人和社会的概念。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创造,它创造的是更为合理的生存方式或者说是使用方式。
设计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生活之本意首先是人能在自然界存活,正如人类最初没有设计的原始的质的生活一样。文明发展以后,人类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上,开始有条件地追求生活得更好,这便是设计发展的基础。从设计与生活的关系来看,变化最大、关系最密切的时代应该是设计职业化以来的当代,设计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在后现代阶段或者说是后工业的当代社会,出现了很多具有“非物质”内涵的设计,一方面是智能化产品、虚拟界面的设计等;另一方面还有从使用方式到情感激发的人机关系角度所做的人性化设计(见图1-14)。这样的设计努力将技术和情感等非物质因素物化到设计产品中,可以说将人类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生活成为设计的目的,设计成为人类艺术化生活的工具。
图1-14 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为梅田医院设计的导向系统
当然,生活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生活方式,每个国家和社会、每个阶层也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风俗习惯和消费能力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设计,设计的关系和机制呈现为一种冰山形态:海平面以上的部分是设计之物,支撑器物层的是海平面以下巨大的组织层和观念层。简而言之,设计和社会学息息相关,跟人类学同样息息相关。设计的本质目标是重组知识结构和产业链,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地生存发展。在时间轴上,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空间轴上,设计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因此,对设计师来说,为了让人类更好地生活,设计应该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设计要在考察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基础上为人类更好地生活做出适当的引导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