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上):百位特级谈教师专业成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坚守不渝,从“思幼”到“思优”

郭宗莉

我从当幼儿教师到当幼儿园园长,整整37年。而今虽然离开幼儿园工作岗位,但没有离开幼教事业,可以说从教已逾40年。我深深地爱孩子,年复一年迎来一个个稚气可爱的孩子,又与即将入小学的孩子们依依惜别时,我由衷地感受到从事幼儿教育的幸福。伴随这份幸福的是我执着的追求——让幼儿园成为孩子“今天来了明天还想来”的乐园。

一、思幼:爱孩子,更要科学地了解孩子

我从小喜欢美丽亲切的小学班主任,非常崇拜她的一言一行,还像她那样留起了长辫子,我心中教师的形象就应该是她那样。当自己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后,我十分仰慕上海第一位评上特级教师的赵赫老师。每一次观摩她的公开教学,听她关于幼儿品德培养的精彩报告,心中总有激情涌动,总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像她那样读懂孩子,像她那样熟谙教育的规律。

(一)主动发展的意识

学习名师感悟良多,我也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有了更深的认识。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做到怎么去爱则体现了好老师的专业境界。20世纪90年代初在当时的市教育局的幼教处领导牵头下,我和几位有研究志趣的同行自发组织了和老一辈特级教师定期研讨幼教热点与问题的活动。在一次讨论中,老一辈特级教师谈到有些教师带班经验不足的种种问题时,一位特级教师形象地说:这是她们对幼儿还不会“轧苗头”(上海方言),即还不能对幼儿行为和情绪反应有判断和预见。在大家围绕如何“轧苗头”的话题议论中,我深刻地反思:当我们每天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孩子,每天面对着孩子各种各样的言行,如何寻找对孩子行为的恰当解释?如何从孩子的言行中辨别他们真实的需要?问题指向教师对幼儿不仅是情感上的关爱,更要科学地了解幼儿,即对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和活动中的外部言行表现进行意义阐释,从而获得对幼儿感知、经验和行动的深层理解。自1996年开始,我开始了对幼儿生心理发展需要的探索研究。研究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在幼儿需要理论上有什么重大突破,而是将眼光真正放在幼儿身上,从符合幼儿生命成长的规律来认识幼儿园保育教育实践。

(二)系统思维的历练

“思幼”一词的字义表述,一是宣示尊重幼儿的价值取向,二是指向研究幼儿是教师专业的根本,对幼儿生心理需要的深究使我的专业实践从“经验”走向“规律”。

起步的研究很艰难,虽然当时我对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的“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保教任务反复领会,但“发展”是什么?怎样才是身心和谐?在研读与比较多部《儿童发展心理学》专著后,我选择了能解答、诠释实践的北师大儿童心理学家陈帼眉教授关于“需要”与“教育”关系的观点,这一观点成为我学习研究以探索关于儿童需要若干个“是什么”“为什么”的基点,让我产生了加强自身理论修养的强烈意识。1993年,上海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为上海示范幼儿园园长举办了“幼儿园课程高级研修班”,对我影响很大。既不是脱离实际地去“掌握理论”,也不再停留于“不需要理论的个人经验”,我通过学习理论、吸取信息、分析与归纳、锤炼思维的系统性,修炼了我“实践—理论—新的认识—进一步的实践”的专业自觉,也成为我提升实践思辨力重要的转折点。

在幼儿生心理发展需要的深究过程中,面对“孩子的需要是内在的,怎么能辨别?”“孩子的需要都是合理的吗?有没有不合理的需要”等种种质疑,从实践问题着手建立逻辑线索,对积累的上万份观察幼儿记录资料汇集分析,不断深入的理性认识以及实践印证,我带领教师进入“思幼”,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依据幼儿活动需要的“三维结构”揭示了幼儿园活动背景下3—6岁幼儿生心理需要所表现的行为特征和活动倾向性,为幼儿园教师关注幼儿行为、理解幼儿需要提供了可观察、可分析的依据。这是在当时学术理论对幼儿生心理需要系统性的研究还不普遍条件下的领先实验,也是摸索幼儿生心理发展需要理论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的尝试性突破。

第二件事,较系统地阐释了幼儿生心理发展需要的独特性、规律性,并且提炼了满足幼儿需要的教育要素以及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给出了具体的实践诠释,研究的观点和内容编入到《上海市2—6岁学前教育〈纲要〉》中。我在首届实验性示范性幼儿园评审答辩中,在回应关于幼儿需要的研究价值时,当时的评审组长、我国资深学前教育和儿童心理专家潘洁教授说:“为什么不敢说理论的突破,你完全可以说是在实践运用上的理论突破。”我既感动又深受鼓舞,更坚定了实践与理论结合的专业自信。

第三件事,确立了“儿童需要是合理的,儿童需要是要发展的”为先导的价值观。我将每次读懂孩子行为、了解孩子需要的典型实例作了梳理分析,提取本质内涵,凝练并明晰了基于幼儿需要的儿童观。以儿童发展需要为切入口的“思幼”深究,越来越使教师们感到一种渐进的“变革知觉”,并且对于如何看待幼儿有了默会的共识。这是深入学习总结的,从一步步的实践走来的、非常本色的价值认同。我和教师们有了立足于教育实践的“根基”,我的教育思想和办园理念由此而发展,趋于成熟。

二、思优:熟谙规律,让幼儿的活动有意义

1999年我评上了特级教师。虽然我已经担任园长多年,但我始终带班参与保教活动,和全园孩子保持着频繁的互动与交流。我主持上海市名校长培养基地时,也一再要求学员们“园长应是幼儿园的首席教师”。因为对我来说,只要置身于孩子中间就有惊喜的发现和美妙的收获。我和每个孩子有交流,能直接观察到他们的活动感受。曾有一位记者问,“为什么你能叫出500多个孩子的名字?”我的回答是:“因为孩子的需要是不一样的,表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特点就会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在幼儿园身体力行,做到“和孩子交流时用半蹲跪方式,或和孩子同时坐在小椅子上,目光平视”。正因为让自己成为孩子,就有了“教育从辨别孩子的需要开始,从洞悉孩子的心灵起步”的信念,和孩子在一起参与到活动中,也更切身感悟到活动对孩子的“意义非凡”。

(一)幼儿发展规律是学前教育规律的核心所在

有意义的活动应该是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是让幼儿能体验到“幼儿园是今天来了明天还想来的乐园”。“思优”的变革实践是要探明不同形态和复杂的教育变化情境下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活动规律研究,核心是寻找“儿童天性(需要)”和“教育目的”之间的平衡点,于是研究要将需要纳入教育过程,旨在实现“解读儿童行为—辨别儿童需要—提供活动条件(机会)—满足儿童需要—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的科学保教过程。这一过程表明了“尊重规律”容不得以空洞的概念来套用,而是实实在在把握规律,不是把“规律”看成固定的特征,更不是将“规律”从通识性的书本上搬下来,或者以一个定义的固定概念来简单实践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尊重”不等同于一般的“遵循”,并不是仅仅对“已知”作基本的把握,尊重规律是我们自身对规律的研究,突出的是我们自身创造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

(二)让活动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展开

聚焦“以活动为载体满足和引导幼儿需要发展”,一是回归“幼儿园一日生活都是课程”的本源,二是突破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的瓶颈。有意义的活动体现的是幼儿主动参与和充分选择的主体性,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状态。活动过程顺应幼儿学习与发展内在的有序性和活动环境的时空弹性,而不是在教师预定的模式中机械推进。“有意义”的活动能让幼儿产生“我要学”的体验,使学习成为一种渴望和享受,让幼儿感受到新发现是自己得到的结果和找到的答案,即使没有来自周围的帮助或建议,也乐意使活动进行下去。一系列的熟谙规律的对活动的“设计与再设计”凸显了“细化操作、序化流程、活化环境”的“思优”保教活动特征。

历时15年经历了四个层层递进的课改方案实验,建立起“思优”教育体系。国际学前教育研究机构和组织曾评价:“思优”教育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幼儿教育发展的典型代表。

三、追求:奉献“根的事业”初心不变

我从一名幼儿教师到特级教师、特级园长,直到现在仍在从事学前教育实践研究的工作。我对幼儿学习与发展规律新的认识和探索仍在深化,对“幼儿教育是根的事业,根深才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感悟也越来越深刻。可以说这成了我自身不断发展的内驱力,使我始终对事业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有一句话叫“把事业放在心上”,办优质教育是国家的使命和社会的期望,也是我的追求。但我想这种追求不是期望有一个载满成功的教育生涯,而是一个愿意一辈子奋斗的、漫长的、艰苦努力的教育生涯。1989年,在我第一次评上“全国优秀教师”时,因编撰材料需要,曾要我写自己的工作格言,反复思考后我写的是“在我的前面永远有新的目标”。我个人的体验是每踏上了一个台阶,就必然会攀登更上一层的台阶,也就不断会产生新的目标,具有对新的挑战的热情和创造新的实践的执着。

如果说“把事业放在心上”表明了对事业的追求,那么还有一句话叫“把心放在事业上”,我觉得这表明了追求事业的行动。常有教师和园长问我,“平时为什么总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其实只要持续地追求事业的行动,就一定会有问题意识,就是在似乎很正常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且善于提出问题,不满足于已有的现状和取得的点点滴滴的成功,能要求自己将常规经验问题化。我经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是:“勤于思考,乐于总结”。勤于思考就是给大脑留出空间,常发现多分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乐于总结是把工作中问题的解决过程转化为新的实践或新契机,而达到教育最优化的过程,持续地使自己重新站在一个新的起点。

回顾从“思幼”到“思优”的追求也是一次次“自我突破”,敢于突破就是从实际出发,就是不唯众,只唯实。正如教育家吕型伟所说:“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我以为,只图名、跟风走或模仿照搬不可能创造新的实践,需要专业实践和学习理论的结合,需要艰苦奋斗加创造性的工作,事业的成功是实际工作积累的飞跃,这是追求事业行动的必然过程。

徐晓燕,1984年7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化学系,同年参加教育工作。上海市化学特级教师,特级校长,首批正高级教师。现任上海市金山中学校长,兼任上海市督学,上海市普教系统名师名校长工程化学名师基地主持人,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联谊会副秘书长和金山分会会长,金山区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等。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担任中学化学教研员16年,潜心化学课堂教学研究。任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化学教材特约编写者,上海市高级教师教科研成果鉴定专家等。2007年起已担任11年校长,管理有思想、有策略、有智慧,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显著提升。经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推荐,曾在广州作“徐晓燕教育思想研讨会”,并获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