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微表情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儿童的微表情——读懂孩子的N个心理暗示

相对于成人的微表情来说,儿童的微表情比较简单。他们的喜怒哀乐通常表现在他们的脸上、肢体动作上、声音里,他们心里想要说的话就隐藏在这些微表情的背后。父母要做的就是通过孩子的微表情,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读懂孩子想要传递的心理暗示,从而及时给予孩子回应和帮助。

儿童都是“小戏精”

“人类表达愤怒、厌恶、恐惧、惊讶、快乐和悲伤的表情是与生俱来的,是跨文化、跨领域、全球皆准的。从美国到日本,从巴西到巴布亚新几内亚,无论哪种语言与文化,这6种基本情绪引发的面部肌肉变化大致都是一样的。而且,情绪的表达是下意识的,基本上难以抑制或隐瞒。”这是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提出的主张,后来被美国心理学家艾克曼教授成功证实。

当然,这6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情绪同样适用于儿童。儿童天真烂漫、充满童真,他们流露出的表情一般都是本能的、真实的。

他们的面部表情、动作、声音等各方面常常丰富多彩,简直就是传说中的“小戏精”。一般来说,儿童的微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语言声调。

1.面部表情

孩子的面部表情很丰富,而且瞬息万变,如不经意地皱眉、瘪嘴、吐舌头、做鬼脸等,这些微表情都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主要表现在眉毛、眼睛、嘴巴、鼻子和面部肌肉的变化。

(1)眉毛

孩子的眉毛会“跳舞”,它总是随着孩子心情的好坏而变得生动起来。比如,当孩子感觉愤怒时,他的眉毛常常竖起来;当孩子表示顺从时,他常常低眉顺眼(有时内心不服气又迫于大人的逼迫也会如此);当孩子搞怪时,他常常挤眉弄眼;当孩子开心时,他会眉头舒展,喜上眉梢;等等。

(2)眼睛

孩子的眼睛能表达丰富的情感,不管是欢乐还是忧伤,是厌恶还是喜欢,是惊讶还是平静,我们都能从孩子的眼睛中找到答案。从孩子的眼睛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是否在说谎,因为孩子在说谎时,常常不敢直视别人,总是躲躲闪闪。我们从孩子瞳孔的变化也能看出情绪变化。如果孩子对一件事物或者某人非常感兴趣,他的瞳孔会扩大;反之,当孩子看到不喜欢或厌恶的东西时,他的瞳孔会缩小。

(3)鼻子

孩子的心理变化也可以通过鼻子的表情动作表现出来。厌恶时耸起鼻子;愤怒时鼻孔张大,鼻翼抖动;紧张时常常鼻腔收缩,屏息敛气,有时还会鼻头出汗。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孩子出现恐惧、不安、尴尬等负面情绪时,鼻子会泛白。

(4)嘴巴

孩子的嘴部表情很丰富,我们常常看到孩子可爱的嘟嘴动作。除此之外,孩子还有撇嘴、噘嘴等动作。孩子撇嘴,代表心情低落,处于伤心状态;孩子噘嘴,说明受到了委屈;孩子嘴角上提,代表心情愉悦;孩子张口结舌,说明很惊讶;孩子咬牙切齿,说明愤恨;孩子咬紧下唇,说明在忍受痛苦。

(5)面部肌肉

当孩子面部表情呈现积极状态时,面部肌肉松弛,表明孩子心情轻松、愉快、舒畅;当孩子面部表情呈现消极状态时,面部肌肉紧张,表明孩子神情严肃或者内心紧张、痛苦。

2.身体姿态

孩子的身体姿态(即肢体动作)有时候也能泄露孩子内心的小秘密。当他处于强烈的兴奋、紧张、恐惧等状态时,往往无法抑制自己身体姿态的变化,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动作。当孩子心事重重时,他的脚步是迟缓的;当孩子心情愉快时,他的脚步是轻盈的;当孩子充满自信和自豪感时,他走起路来昂首挺胸;当孩子心情紧张时,他做起事来手忙脚乱;当孩子心虚时,他会浑身颤抖、冒虚汗。

3.语言声调

孩子的语言已经能表达出他的心境,再配上声调的高低不同,更是将孩子的内心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孩子说话的语调多种多样,有慢条斯理的,有语速很快的,声音的分贝时高时低,有时候还会结结巴巴、语无伦次。不管是什么语调,孩子的喜怒哀乐都藏在其中,我们很容易分辨出来。具体内容,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讲解。

别忽略孩子的“小心情”

人类有很多种情感:快乐、伤心、害怕、气愤、厌恶、忌妒……这些情感孩子多多少少都会体验到。快乐是孩子最喜欢的情感体验方式,但是对于伤心、害怕、气愤等消极情感,孩子通常会感到束手无策,无所适从。这就需要父母多关注孩子,从孩子的微表情中看出一些蛛丝马迹。

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就比较好,让我们来看看她的自述:

如果孩子放学回家,他的脸上有一丝的不开心,我就会想:孩子在学校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接下来做饭时,我就会特意给孩子做几道好吃的菜。吃过饭后,我还会找孩子聊聊天,了解孩子不开心的原因,并顺势开导孩子。

如果孩子从外面回来,看起来很兴奋,我就会想:孩子今天是不是碰到了什么开心的事?趁着孩子那股兴奋劲,我就会去他面前凑热闹,问东问西。这时候,孩子往往会毫无保留地和我分享他的喜悦。

就这样,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表情等,孩子最新的动态全在我的掌握之中,而且我也能对孩子的成长做到心中有数。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孩子的语言和做事风格中感知他的情绪变化,分析他的情绪好坏。比如:

一个活泼开朗的“小话痨”突然变得沉默寡言。

孩子平时和家人沟通交流都很融洽,突然言语之中透着不耐烦、反感、无奈等情绪。

孩子平时做事很认真,某天突然做事心不在焉,甚至还夹杂着一些烦躁、易怒的倾向。

对于这些异常现象,父母就要主动帮孩子分析原因,及时开导孩子。下面就孩子情绪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方法进行介绍。

1.突发事件

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不开心,背后肯定有原因,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言行,找出导致孩子情绪变化的因素,如孩子是否在学校受到了挫折或委屈,孩子是否在家里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孩子的身体是否不舒服。

对策

父母应用关爱的语言、态度和孩子耐心交流,给予孩子理解和支持。孩子受到鼓励后,很容易就会把心里话说出来。如果无法从孩子的语言中获得有效信息,父母可细心观察孩子的饮食、睡眠等状况,看孩子的身体是不是有什么异常。

2.父母的情绪及家庭氛围

孩子的情绪极易受到父母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对父母情绪的模仿和认同,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许多父母在生活中会发现,如果自己不开心,孩子也会被传染,变得情绪低落。一个性格暴躁的母亲教不出性格温和、极富耐心的孩子;一个家庭氛围压抑、消极的家庭培育不出快乐、坚强的孩子。此外,父母之间经常闹矛盾,也会对孩子的情绪产生不利影响,孩子由此会缺乏安全感,并产生负疚感,认为是自己不够乖才惹得大人之间出现矛盾。

对策

父母要起到模范作用,给孩子做好榜样。父母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悄无声息的。因此,父母想要孩子成为一个快乐活泼的人,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乐观向上的人,用乐观的态度传递给孩子快乐和坚强向上的力量。父母最好避免将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孩子,平时大人之间有了矛盾可以协商解决,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为孩子树立和谐处理问题的好榜样。

3.家人的关爱减少

孩子如果有足够的安全感,并且能感受到家人充足的关爱,就容易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但是,如果家庭中发生一些事情,如父母的工作变动、家庭中有新成员出生等,使得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减少了,孩子没有得到充足的关注和爱,就容易形成自卑和内向的性格。

对策

父母要给予孩子充足的陪伴,最好每天都能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陪孩子做游戏,增进亲子感情。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父母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专心,全身心地陪伴孩子;二是要经常抚摸、亲吻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满满的爱意;三是不要搞“一言堂”试图树立父母的权威,而是要与孩子做朋友。

4.太多的压力

有的父母总是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导致孩子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玩耍,爱玩的天性受到抑制,这时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是一种有条件的爱,他只有学习好,拿到名次,父母才会去爱他。时间长了,孩子的性格就容易变得悲观、抑郁。

对策

孩子承受的压力太多,就会不快乐,而玩耍和游戏是让孩子快乐起来的最佳良药。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尽情地欢笑,体验快乐,释放压力。另外,玩耍和游戏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以及求知欲,这是孩子爱上学习的兴趣来源。因此,父母应该保证孩子拥有一定的自由玩耍和游戏的时间。

准确解读婴儿的面部微表情

婴儿有很多需求,可是偏偏不会说话,这让新手父母在喜悦之余平添了一丝担忧,唯恐对孩子照顾不周。所幸的是,孩子不会将心事藏在心里,他们会用自己的微表情表达自己的心情。这就需要父母通过心领神会来完成。其实,细心的父母往往会发现,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他们有着丰富的微表情,这些表情就是在向父母暗示自己的需求,父母可以据此适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婴儿的微表情其实是自己的生理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的一种情绪反应。婴儿有两种基本的情绪反应:在他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孩子会出现愉悦的表情,通常表现为笑;在他的生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他就会出现不愉快的表情。

下面我们就来解读一下婴儿常见的微表情,找出孩子表情背后的潜台词。

1.咧嘴笑——兴奋愉快

有时孩子会突然露出可爱的笑脸,这个过程十分短暂,需要父母细心捕捉。这个表情的特征是嘴角牵动,笑容骤现,同时伴随着两眼发光,两手挥舞。这是孩子心情愉快、兴奋的表现。这时,父母应对孩子的表情及时做出回应,可以先对孩子笑一下,然后用手轻轻地抚摸他的小脸,亲吻他的额头,以示鼓励。

2.撇嘴——有需求

当看到宝宝撇起小嘴,像是受到了委屈时,父母就要注意了,可能下一秒孩子就要哭了。因为这个表情往往是孩子啼哭的先兆,也是对父母有所需求的信号。父母要做的就是细心观察了解孩子的需求并及时地去满足他,比如喂他吃奶、逗他开心等。

3.撇嘴、咧嘴——要小便

婴儿要小便的信号与性别有关,父母要根据不同性别孩子的特定动作来判断孩子小便的信号。一般来说,男孩子通过噘嘴这个动作来表示要小便,女孩则常常以咧嘴或上唇紧含下唇来表示。

4.小脸通红——大便前兆

准确判断孩子大便的时机,可以有效减少父母的工作量。孩子要大便的表现是:先是眉筋突暴,然后小脸发红,眼神呆滞。当父母观察到孩子的这种表现时,就得赶紧带他去排便了。不然孩子就会憋得难受,甚至大哭,父母的后续工作也会增加。

5.爱理不理——困了

孩子玩着玩着,眼神开始涣散,不像平时那么灵活有神了,同时不停地打哈欠,头转到一边不愿理睬他人,这就说明孩子有点困了。这时,父母就不要继续逗孩子玩了,应该带他去一个安静舒适的房间,让他美美地睡上一觉。

6.吮吸——肚子饿了

给孩子喂食一段时间后,如果孩子的小手紧紧抓住妈妈不放,用手触碰他的面颊或嘴角,他就会立刻把头转向妈妈,张开小嘴,一副慌慌张张寻觅食物的样子,同时嘴里还做着吸吮的动作,这就说明孩子又饿了,赶紧给孩子喂食吧!

7.懒洋洋——吃饱了

父母总是害怕饿着孩子,但是喂食过多也不一定是好事。那么,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已经吃饱了呢?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当孩子把奶头或奶瓶推开,将头转向一边,并且看起来是一副心满意足的懒洋洋的模样时,说明他已经吃饱了。这时父母就不要再给孩子喂食了。

8.皱眉头、大哭——心烦

1岁以内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尤其是嘈杂的环境,很容易使孩子变得烦躁不堪,但是苦于不会说话,于是孩子只能通过皱眉头,甚至大哭大闹来表达自己的烦恼。这时父母首先应该降低噪音,用缓慢、柔和的声音和孩子说话,使他的情绪缓和下来,也可以抱孩子离开那个嘈杂的环境,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散步,或者用食物或者玩具让孩子平静下来。同时,父母也要做好榜样,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发脾气,不然孩子很容易模仿。

9.嘟嘴——无聊

如果孩子嘟着小嘴,一脸委屈,这说明他觉得太无聊了,需要有人陪他玩。此时,父母可以多陪孩子说说话,或者拿一个好玩的玩具来逗孩子开心。

掌握了婴儿的表情密码后,父母就可以通过孩子的微表情深入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想法,从而更好地照顾孩子。

不要制止孩子的哭泣

小娅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当她背上绵羊造型的书包去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更加引人注目了。小朋友们都围着她,争先恐后地要摸一摸、抱一抱她的新书包。只有调皮的皮皮极其反常地站在一旁。

小娅以为皮皮不喜欢她的新书包,可是让她没想到的是,当她没注意的时候,皮皮突然冲过来,抢了小娅的书包就跑。小娅赶紧跟在皮皮后面追,可是皮皮毕竟是男孩子,他跑得比小娅快,小娅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但还是没追上皮皮。皮皮还冲她做鬼脸,并把她心爱的书包丢在地上。

小娅看着自己的书包被皮皮弄脏了,感觉非常委屈,就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小娅选择用哭泣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委屈和不满,这是因为当孩子在深感无助的时候,哭泣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表达内心委屈情绪的方法。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专业名词,叫作哭泣效应。它指的是人们因悲痛而哭泣,使心情舒畅,避免不幸后果的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哭泣效应呢?这是因为人的眼泪中含有有害身心健康的物质,哭泣可以使这些物质随着眼泪流出去,从而使人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都害怕孩子哭闹,一看到孩子哭闹,他们就慌了神,不停地说“不哭不哭”,而且还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试图让孩子停止哭泣,比如逗孩子笑、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一些父母还会利用自己的特权命令孩子“不准哭”。还有一些父母喜欢将孩子的哭与其品质联系起来,孩子一哭,他们就立马给孩子扣上一顶“不乖”的帽子,并威胁孩子“爸爸妈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

其实,父母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自己因伤心、愤怒而哭泣的时候,身边有人非常理智地对你说“别哭了,有什么好哭的”,就算你心里有数不尽的委屈,你还会向他倾诉吗?更重要的是,如果内心的不良情绪不能及时宣泄出去,长期积累很容易使人生病,而哭恰恰是一种最好的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因此,好父母就该善于“不止哭”。

当然,这里的“不止哭”绝不是鼓励孩子无条件、无休止地哭,而是强调父母要与孩子产生共情,接纳孩子的坏情绪,并弄明白孩子哭的原因,逐步帮孩子解开心结,或满足孩子的需求。

哭闹是孩子寻求自我保护的一种自然现象,而父母对待孩子哭闹的态度和调节方式,却会对孩子的心理和性格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父母应对孩子哭闹的方式无外乎三种:毫无应答;立即应答,立即满足;积极应答,延迟满足。不同的方式将对孩子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1.毫无应答

有的父母对待孩子的哭闹充耳不闻,任凭孩子长时间大声哭闹也不为所动,他们认为这样能使孩子明白哭闹这招对父母不起作用。其实不然,外界尤其是父母的冷漠、忽略会让孩子对这个世界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容易形成烦躁、焦虑和恐惧的心理,这对于孩子积极性格的形成是极其不利的。

2.立即应答,立即满足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哭闹,就立即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的需求与父母给予的满足之间只有很短的时间差。这样做确实能很快安抚孩子的情绪,但是时间长了,孩子很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做什么事情都会等着别人来帮助自己,而不会自己主动想办法去排解情绪、解决问题。

3.积极应答,延迟满足

有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哭闹会立即做出积极的回应,但是不直接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做既能让孩子充满安全感,又能锻炼他的延迟满足能力,从而提高孩子面对挫折的自信心和自助能力,同时还会让孩子形成充满爱但不依赖别人的良好心理。

这是最好的回应孩子哭闹的方法,父母们不妨一试。

此外,对于孩子的哭闹,父母一定要学会审时度势,拿捏好分寸。具体来讲,父母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1.对于孩子要挟式的哭泣应区别对待

对孩子要挟式的哭泣,父母可以暂时不做回应,而是与孩子事先约定好,让孩子先在自己的房间反思5分钟,5分钟过后,就必须对孩子有所回应。父母使用这种方法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父母要足够了解孩子,确定他是在要挟自己。

2.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绪

对于刚会说话的孩子,父母应该鼓励他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绪,教导他不要动不动就哭鼻子。

3.给予孩子适当的安慰

对于孩子痛苦和委屈的哭泣,比如因摔跤、打针、生病、被人误解等而哭泣,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孩子身边陪伴他,与孩子共情,理解孩子,接纳孩子,并给予适当的安慰。

4.多表扬少批评

父母应对孩子多一些表扬,比如,可以说“你今天摔倒了没有哭,表现很棒哦”。父母对孩子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责,比如,当孩子非常自豪地告诉父母“我刚才自己洗手了”时,父母要夸赞孩子会洗手了,夸孩子能干,而不是劈头盖脸地指责孩子“把水洒得到处都是”。

5.不给孩子乱贴标签

父母不要乱给孩子贴上“敏感、脆弱、爱哭”等标签,尤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这样说孩子,更不要动不动就对孩子爱哭的事情到处宣扬、随意评论。对于爱哭的孩子,父母应多给孩子面对困难的机会,不要事事包办,以此让孩子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测测你对孩子的了解程度

孩子每个微表情的背后都是其心理变化的表现,父母只有对孩子足够了解,才能及时捕捉孩子的微表情,准确解读孩子表情背后细微的心理变化,并及时对孩子的微表情给予回应。

下面这个小测试可以帮助父母测试自己对孩子的了解程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不妨静下心来认真地考虑以下问题。

(1)您的孩子最要好的朋友是谁?

(2)您的孩子喜欢什么颜色的房间?

(3)您的孩子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是谁?

(4)您的孩子最苦恼的是什么?

(5)您的孩子最大的忧虑是什么?

(6)在体育馆里,您的孩子喜欢看打篮球、体操还是接力赛跑?

(7)您的孩子最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

(8)在家庭之外,对您的孩子的生活影响最大的是谁?

(9)在学校里,您的孩子喜欢什么课程?不喜欢什么课程?

(10)在孩子做过的事情中,哪一件是他最自豪的事情?

(11)您的孩子对家庭的最大抱怨是什么?

(12)您的孩子最喜欢什么样的电视节目?

(13)您的孩子最喜欢玩什么游戏?

(14)假如让您的孩子任意挑选世界上的东西,他会挑选什么(只能选一样)?

(15)您的孩子最喜欢哪一位老师?

(16)什么事情会让您的孩子真正感到愤怒?

(17)在学校里,您的孩子是否感到自己被其他小朋友喜欢?

(18)您的孩子以后想要干什么?

(19)今年最让孩子感到失望的是什么事?

(20)就您的孩子的年龄而言,他是否感觉自己过于大或者过于小?

(21)在您给孩子的所有礼物中,他最珍爱的是什么礼物?

(22)在假期中,您的孩子是喜欢去野营,去大城市观光,还是喜欢乘船去旅游?

(23)您的孩子最不喜欢做的是什么家务?是洗碗、打扫房间还是倒垃圾?

(24)您的孩子最近读的是什么课外书?

(25)您的孩子最喜欢什么样的家庭场合?

(26)您的孩子最喜欢吃什么?最不喜欢吃什么?

(27)在学校里,您的孩子有什么绰号?

(28)您的孩子经常在什么时候做家庭作业?

(29)您的孩子最喜欢什么动物?猫、狗、鸟、鱼,或者其他的什么动物?

(30)在您的孩子的所有收藏物中,哪件东西是他认为最珍贵的?

针对以上问题,父母可以认真思考一下,然后与孩子进行交流,看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是孩子的答案。

测试分析:

如果答对0~14道题,说明您对孩子了解得还不够,应该多和孩子聊聊天、谈谈心。

如果答对15~25道题,说明您对孩子比较了解,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了解。

如果答对25道题以上,说明您已经非常了解孩子了,这种亲子状态应一直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