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人类永生不再是梦想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获得了许多新事物。让机器像人一样更加智能地思考,能使机器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随着人类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研究,一种关于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永生不死的论述,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否为人类带来永生?想要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仅从人工智能发展的角度去看是不行的。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人工智能帮助人类获得永生的情景。从理论方面来讲,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把人类大脑里的喜好读取出来,同时将其情感、意识等做成相应的数据进行存储。而存储的媒介可以是一个小小的芯片,然后将这个芯片植入机器之中,最终人类将会以一种新的形态而重生。
我们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发现,人工智能技术下的永生,更多的是将人类的“灵魂”转移到了一个新的介质之中,从而让人类在“灵魂”的层面上得到了永生,但肉体的消失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里我们不去考虑“灵魂”是否存在的问题,仅仅考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是否可以将人类的“灵魂”转移到新的介质中去。
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可以将人类的“灵魂”转移到一个新的介质中,从而保证人类的意识和思维仍然存在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似乎都需要重新定义了。到那时,人们不必再将爱因斯坦的大脑保留下来,而只需要将其“灵魂”转移到机器之中就可以了,这样伟大的“爱因斯坦”就能够一直研究下去,最终发现宇宙的全部奥秘。
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样的技术如果成为现实,那么人类社会一定会陷入混乱之中。当人类的灵魂全部以机械为形态时,我们的社会还会是人类社会吗?如果单凭想象无法解释这个问题的话,我们可以通过一部科幻动画来仔细思考一下各种可能性。
《攻壳机动队》是士郎正宗于1989年连载的一部漫画,在1995年由导演押井守搬上电影屏幕。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公元2029年,这时人工智能和网络主导着人们的生活。移动通信的发展已经从可移动通信终端发展到了可移植通信终端的阶段。由于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躯体和思想可以直接与互联网展开互动,越来越多的可移植终端植入人体,这也是“电子脑”最初的形态。
与“电子脑”同时存在的是一种用机械替代身体器官的义体。人们可以选择改造自己的一部分器官,也可以选择将自己所有的器官都改造成机械,这些人则被称为义体人。对于义体人来说,自己的身体只是一个电脑终端,也可以理解为容纳自己灵魂的一个“壳”。随着整个社会义体化程度的加深,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
为了与那些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制造出来的机器区分,“灵魂”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存在。即使一个人全身都是机械义体,但只要拥有“灵魂”就依然是人类。相对来说,那些用程序进行控制的就是机器AI(人工智能)。虽然它们在外形上与人类并无差异,但那些机器AI是没有办法成为人类的,除非它们能够拥有“灵魂”。但这种事情可能吗?在作品之中,这种事情似乎成为可能。谁又能说“灵魂”是只有人类才能具有的东西?
这部科幻作品中提到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是我们现在不断研究的技术,而在作品之中出现的各种人工智能机器人,也很有可能在我们的未来生活中出现。同时作品中关于“电子脑”的描述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一样,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把人类的“灵魂”存储在机器中,从而让人类获得永生。
贯穿该作品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于人类的界定。全身义体化的人却仍然能够被称作人类,而那些已经可以像人类一样进行思考的机器却始终不能成为人类,因为它们并不具有“灵魂”。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矛盾,一直到作品的最后也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正因如此,才让更多的人能够思考其中的奥秘。
结合这部作品,我们思考一下,当人类依靠人工智能技术获得重生之后,人类还是原来的人类吗?当人类的“灵魂”被移植到机器当中时,他还是人吗?按照作品中的思路,因为具有“灵魂”,所以仍然可以被认为是人。
其实从技术角度来说,人类可以将自己的思维和意识绘制出来,在神经网络原理下,利用绘制的信息,建立一个相对成熟的神经网络模型。而后把这种模型植入机器之中,这样机器就会如人一样开展自己的工作。在《攻壳机动队》中,义体人的食品与人类并不一样,作品之中有专门的义体人食品。通过食用这些食品,义体人可以获得相应的能量,从而进行各种活动。
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来看,让人类达到“灵魂不死”,在技术方面有着很大的可行性。但与克隆技术一样,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让人类达到“灵魂不死”,又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这涉及复杂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在《攻壳机动队》中,围绕着电子脑和义体化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整个作品也正是依此而架构起来的。
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似乎真的能够帮助人类实现“永生不死”的梦想,但真到了这个阶段,人类需要面对的往往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并不是技术制约着人类的发展,而是人类需要从生物性出发考虑自身的发展问题,如果人类达到了“永生不死”,那么其他生物将会走向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