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核算国民经济运行的核心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运行情况,因此先从GDP开始学习。

2.1.1 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及理解

1.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这一看似简单的定义却隐含着深刻的含义。为了对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有必要对它进行细致分析。

2.对定义的理解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有这样一句谚语:不能比较苹果与橘子。如果从个体消费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苹果与橘子满足的是人们不同的消费需求。由于个人的口味不同,对苹果与橘子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人可能认为苹果更有价值,而有的人可能认为橘子更有价值。在这里,对苹果与橘子贡献大小的比较很难进行。现在要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去考查,苹果与橘子谁对GDP的贡献较大,对比结果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除了相同贡献(这种情况较少),要么是苹果贡献大,要么是橘子贡献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引入市场价值的概念之后,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由于市场价值是衡量人们愿意为各种不同物品支付的货币量(这里假设市场价值由市场价格真实地反映),所以不同物品对GDP贡献的大小可以做到比较和衡量。如果一个单位苹果的价值是一个单位橘子价值的2倍,那么,一个单位苹果对GDP的贡献就是橘子的2倍。

从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可以看出,GDP反映的是产出情况。而各种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无法将其加总求和,只能用其共同认可的衡量指标——市场价值(这里仍旧假设市场价值可以由市场价格真实地反映)。不同的物品具备了可以加总的市场价值之后,就能做到统计出GDP的总和。

(2)GDP测量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首先要认识两个概念:一是“最终产品”;另一个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或劳务;而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或劳务。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国家只生产一种消费品——棉布,作为消费品的棉布经历了植棉、纺纱和织布3个生产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人进行生产。在不同环节的产品中,棉花、棉纱为中间产品,棉布为最终产品。假设植棉阶段创造的价值体现在棉花的价值上,为100(假设这只包括当年新生产的价值,从而只形成当年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收入:工资、利息、地租和农场主利润,至于生产出这些棉花所消耗的上年度已有的生产资料价值已被扣除在外,所以棉花的销售价值当中并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即全部是增加价值)。纺纱厂买进棉花纺成棉纱出卖的价值为180,这样,棉纱的增加价值为80(由180减去100得出)。假设织布厂买进这些棉纱织成棉布,出售的价值为250,则织布过程的增加价值为70(由250减去180得出)。这样,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价值”或棉布这种最终产品的价值为100加上80再加上70,得出250元。

此处,如果对农场主、纺纱厂、织布厂整体销售额进行核算,则会出现100加上180,再加上250,得到530的重复计算,不能体现一个国家真实的产出情况。所以,在GDP核算过程中,要核算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即核算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或劳务。而中间产品的价值体现在最终产品价值中,所以不用单独核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核算时,分清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是真实反映GDP的关键所在。而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采取核算各生产环节增值的价值部分,最后求增值的价值总和,最后核算出国内生产总值。关于GDP的核算方法问题将在第2个问题中进行阐述。

(3)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价值。这里的一定时期通常指的是一年,它表明GDP是一个流量而不是存量概念。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既然是流量概念,就要求GDP包括现期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不包括涉及过去生产的,例如,2009年通用汽车公司生产并销售一辆新汽车时,这辆汽车的价值包括在当年的GDP当中。而当一个人把一辆二手车出售给另一个人时,二手车的价值不包括在当前的GDP当中。因为这辆二手车在生产它的当年已经核算进GDP。同样,既然GDP是一定时期生产的,就不去管它是否在当期实现销售。例如,某企业生产1000万元人民币产品,当期只卖掉了700万元产品,所剩300万元产品可看作是该企业自己买下来的存货投资,同样可计入当期的GDP。如果卖掉了1300万元产品,其中包括去年的300万元产品,则300万元产品不能再计入当期的GDP,仅能把1000万元产品计入当期。

(4)GDP是在一国范围内生产的价值。GDP是一个地域概念,反映的是在本国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和。当一个中国公民暂时在美国工作时,他所创造的价值就构成了美国GDP的一个部分,而不能将其核算到中国的GDP当中。同样,当一个美国公司在中国境内进行生产经营时,它所创造的价值也构成了中国GDP的一个内容,不能计入到美国的GDP当中。

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相联系还有另外一个概念——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它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尽管GDP与GNP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它们在核算时很多内容是重合的。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外国公民可以拥有该国的部分GDP,那么在核算GNP时,就应该将这部分产出从GDP中扣除。同样,本国公民通过各种方式从国外获取的收入,在核算本国的GDP时就应该去除这部分内容,但在核算GNP时要加入这部分内容。

(5)GDP衡量的是有形产品和无形劳务创造的价值总和。GDP作为国民经济的核算指标,具有全面性。它不仅包括有形的物品,如衣服、食物、住房、汽车等;还包括无形的劳务,如理发、洗浴、看病、家政服务、看电影、听演唱会等。作为一个全面的衡量指标,GDP包括在经济中生产并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所有情形。

【相关案例】

关于GDP,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没有GDP这个发明,人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就无法知道当今我国的GDP总量排在全世界的第二位,详细数据见表2.1。没有GDP这个总量指标,就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首先要看他的收入,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当判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这正是GDP的作用。

表2.1 2014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本案例由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改写)

2.1.2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相关概念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民经济核算及为以后的宏观经济学学习做铺垫,下面介绍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及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概念及其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

1.国内生产净值

从国内生产总值中减掉折旧就可以得到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NDP)。折旧是对一定时期内因经济活动而引起的固定资本消耗的补偿。GDP作为最终产品价值并未扣去资本设备消耗的价值。因为总投资是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投资,即建设的全部厂房设备和住宅等,而净投资是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例如,某企业某年购置10台机器,其中3台用来更换报废的旧机器,则总投资为10台机器,净投资为7台机器。用等式表示这种关系:GDP=NDP-折旧。

2.国民收入

从国内生产净值中减去企业间接税,就可以得到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NI),这里的国民收入是指狭义的国民收入,而广义的国民收入Y一般就代表GNP或GDP。企业间接税是指企业交纳的营业税、货物税等税额,它是消费者支付的产品价格与企业得到的收入之间的差额。公式表示为:NI=NDP-间接税。企业间接税不构成企业的收入,所以不包括在国民收入内,而其他所有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总和,由五部分收入组成。用公式表示为:NI=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净利息收入。其中,劳动收入包括工人的工资、补贴以及雇主向社会保险机构交纳的社会保障金;业主收入是指非公司制小企业的收入,以及不受人雇佣的独立生产者的收入,因此业主收入既包括企业利润,又含有劳动收入;租金收入是指个人在出租土地、房屋等资产时的收入;企业利润是指企业的销售收入中扣除工资、租金以及其他成本项目后的利润;净利息收入是指个人从企业获得的因资金借贷所产生的净利息,不包括个人之间因借贷关系而发生的利息和由购买政府公债而得到的利息。

3.个人收入

在宏观经济学中,使用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PI)这个概念来表示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以区别于国民收入。PI=NI-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利息调整。为了获得个人收入指标,必须对国民收入加以调整。首先,要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利润和交纳的社会保障金。公司利润指的是公司向政府纳税前的利润,这部分不可能完全是个人收入,因此要减去。另外,个人获得的一部分实际收入未被列入国民收入,需要再加进去,这部分收入包括:政府转移支付,即政府对个人支付的退休金、失业保险金、社会救济金等;红利,即公司税后的利润中作为红利分配给个人的部分;利息调整,即个人总的利息收入减去上述净利息收入后的余额。

4.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收入再减去个人税和其他非税收性支付,就可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DPI)。这部分收入可直接用作家庭的消费或储蓄。用公式表示为:DPI=PI-个人税-非税收性支付。个人税包括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房地税等;非税收性支付包括交通罚单、教育费和医疗费等。个人可支配收入有两方面用途:一是用于个人消费,它包括食品、衣物、居住、交通、文娱和其他杂项;二是个人储蓄,包括个人存款、个人购买债券等。用公式表示为: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支出+个人储蓄。

对GDP的含义及其构成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之后,人们不禁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举不胜举,如何能做到最科学而有效地核算出它的总和呢?这正是下面要讨论的问题。

2.1.3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活动的总体状况和整体运行情况。对国民经济总体的测定和衡量就是宏观经济核算理论,也称国民收入核算理论(这里的国民收入是指从收入的角度来测算的GDP)。这是展开宏观经济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在学习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之前,首先要对国民收入流量模型——收入与支出的循环流动模型进行学习,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进一步讨论GDP核算情况。

1.收入与支出的循环流动

图2.1是一个简单的收入和支出循环流动图。这个模型假定整个国民经济中有4个经济部门: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经济;3个市场: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在要素市场上,家庭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如劳动),然后在企业那里获得要素报酬,也就是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简称Y)。家庭用获得的部分收入在产品市场上向企业购买产品和服务,构成了家庭的消费支出(Consumption Expenditures,简称C)。家庭剩下收入中的一部分成为储蓄(Saving,简称S),通过金融市场转化为企业的投资支出(Investment,简称I);另一部分则成为政府的税收(Taxes,简称T)。政府获得税收后在产品市场上进行采购,形成了政府购买支出(Government Purchases,简称G)。外国经济的存在会产生对外贸易,用净出口(Net Exports,简称NX)表示这种对外贸易关系。

图2.1 收入和支出的循环流动

2.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关于GDP的核算方法有很多,如总支出法、总收入法、增值法、产品流动法。增值法又称部门法、生产法,它是按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所有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反映出国民收入的来源。国民经济活动各个部门存在着错综复杂、纵横交错的投入产出关系,要避免重复计算,各部门应把使用内的中间产品价格扣除,只计算新增加的价值。物质生产部门、商业、服务业都要按增值法计算,同时,按西方核算体系,卫生、教育、行政等部门也创造国民收入,把其获得的工资收入加总计到国内生产总值。产品流动法就是对图2.1所示经济活动流程图的上半部分进行测量,即从产品市场上加以统计,实际上就是根据GDP的定义,将一个社会中一年内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量,按该时期内市场价值计算出总值。这种直接得出GDP的核算方法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是正如前面介绍GDP定义时所讲述的那样,在许多情况下,很难对最终产品加以确定,因而使得对实际资料的收集和统计非常困难,实际工作很难展开。本书仅就总支出法与总收入法做重点介绍。

(1)总支出法。从图2.1中可以看出,用总支出法来衡量国民收入,GDP可以分为四大部分:消费支出(C)、投资支出(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用国民收入(Y)代表GDP,可以用式表达GDP:Y=C+I+G+NX,这是一个必须无条件成立的恒等式,左边是总收入,右边是总支出,因此称其为国民收入恒等式。下面针对支出的不同部分做出必要的解释。

①消费支出(C)。消费支出指的是本国居民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是一个国家总支出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消费支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3类:耐用消费品支出、非耐用品支出和对服务的支出。耐用消费品是指汽车、彩电、冰箱等使用寿命比较长的消费品(注意:耐用消费品不包括住房,住房支出在总支出中作为投资处理)。非耐用消费品使用期较短,如食物、衣服、燃料等。服务可经由个人或企业提供给消费者,例如,理发、医疗、保险。

②投资支出(I)。投资支出由企业固定投资(Business Fixed Investment)、住房投资(Residential Investment)和存货投资(Inventory Investment)三部分组成。企业固定投资是指企业购买新增资本品的支出,包括企业购买机器设备的支出(固定设备投资)和购买厂房和办公楼的支出(企业住房投资)。住房投资是购买新居民住宅的支出。在GDP的统计中,居民的住房投资属于企业投资的一部分,因为住房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长期服务(居所),可看作是资本。投资支出还包括企业存货的变动。将存货的变动作为企业的存货投资来处理,是为了使企业的支出与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一致起来。如果企业的存货增加,存货投资就是正的;相反存货投资就是负的。

【知识链接】

对企业存货的解释:企业存货是指企业中没有卖掉的产品、半成品和原材料。一般来说,将存货视为企业自己购买了这部分产品,这样在核算时企业的成本支出和生产要素的收入才能保证增加相同的数额。尽管存货中既有最终产品,也有中间产品,很难一一加以区分,但是统计上一般把一定时期内存货的增加,作为GDP中存货投资项目计入。例如,一个企业年初存货价值为100万元人民币,到年末存货价值增加到150万元,这50万元存货的增加额就如同最终产品的生产一样计入当年的GDP,而不管此产品何时才能真正销售出去。

③政府购买(G)。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包括政府在国防上的支出,修建公共设施的支出以及提供警察、法院等服务的支出。政府购买只是政府财政支出的一部分,政府财政支出中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就不计入GDP,因为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进行重新分配,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并没有相应的产品或服务的交换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

④净出口(NX)。净出口指的是出口额减去进口额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净出口NX就是X-M。出口是外国居民和企业对本国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而进口是本国居民和企业对外国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恒等式又可写成Y=(C+I+G-M)+X,整理可写成Y=C+I+G+(X-M),或Y=C+I+G+NX。

【相关案例】

从支出角度核算国民收入举例:表2.2从支出角度反映了美国2007年的国民收入情况。这一年美国的GDP是14万亿美元左右,把这个数字除以2007年美国的人口数3.02亿,得出每个人的GDP(有时称为人均GDP)。2007年,平均每个美国人的收入和支出是45.838美元。消费占GDP的70%左右,即每人32225美元;投资是每人7061美元;政府购买是每人8912美元;净出口是每人-2360美元,这个数字是负的,因为美国人从出售给外国人的物品中所赚的收入小于他们用于购买外国物品的支出。

表2.2 美国2007年GDP

(本案例由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改写)

(2)总收入法。总收入法是指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因此用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具体包括以下项目:

①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工资包括所有对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也包括工资收入者必须缴纳的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利息在这里指人们给企业所提供的货币资金所得的利息收入,如银行存款利息、企业债券利息等,但政府公债利息及消费信贷利息不包括在内;租金包括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及专利、版权等收入。

②非公司企业主收入。例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用,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③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

④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这些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故也应视为成本。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

⑤资本折旧。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应回收的投资成本,故也应计入GDP。

将上述收入情况加总可得如下: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通过收入法核算的国民总收入,理论上应该与总支出法核算的国民收入相等,但在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此,还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

【相关案例】

美国推出国内生产总值的新核算方法

2013年7月31日,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在其官网上正式公布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新的核算方法以及根据新方法修订后的经济数据,根据新的测算口径和统计方法,2012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向上修正了3.6%,较原值增加了5598亿美元,如果分配到每个美国公民身上,则相当于人均增长了1783美元。新增加的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新核算方法诞生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背景呢?

(1)调整统计方法,GDP数字直线上升。据称新核算方法是一次针对GDP及其他国民收入和生产账户的全面修订,将涵盖1929年至2013年第一季度所有经济数据,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美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特性。

众所周知,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简称,它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GDP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12年,美国的GDP总量为15.4265万亿美元,实际上,这个数字并不代表美国最终可供使用的财富总量,它只是衡量和考察美国国内社会生产活动在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上的变化情况,相对应的统计方法就是人们熟知的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用不同的统计口径和方法计算,得到的GDP数据也会有所不同。

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公布的GDP新核算方法主要体现在国民收入和生产账户中。该账户每隔5年会进行一次全面修订,目的是为联邦政府全面掌握国民经济运行并制定新的联邦预算提供参考依据。本次修订中变化最大的是将私人和政府花在研发上的费用视为固定资产投资列入GDP的核算口径。以2007年为例,依照新的核算方法,当年美国GDP总量将增加3140亿美元。根据该机构发布的公告,新核算方法是一次针对GDP及其他国民收入和生产账户的全面修订,将涵盖1929年至2013年第一季度所有经济数据,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美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特性。按照新的GDP核算标准,1929年至2012年期间,美国年均GDP增速为3.3%,较以前核算数据高了0.1%。2002年至2012年期间年均GDP增速为1.8%,也比以前数据高了0.2%。同时新核算方法也将2010年和2012年的GDP增速分别上调0.1%和0.6%。

(2)意在统一标准,突出“软实力”优势。企业、政府和非营利机构的研发费用支出被视为固定投资,有关娱乐、文学及艺术原创支出也作为固定投资纳入统计数据,另一个类别包括电影、长期电视节目、图书、录音等,这些项目恰恰是美国国家“软实力”的突出代表。

调整GDP统计口径并非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心血来潮之举。该机构早就透露将对美国GDP统计内容进行修订,以更好地配合2008年出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该标准是受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委托,由联合国、欧盟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五大国际组织主持形成并发布的宏观经济统计框架。作为经济运行指标统计框架,该标准为决策、经济分析研究提供了一套具备综合、一致、灵活等特性的宏观经济账户。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已通过将这一体系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统计标准,预计到2014年,欧盟国家也将调整统计方式以符合这一体系的最新标准。

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固然是美国调整GDP统计口径的动因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因素。包括房屋交易时的多项税费和固定收益养老金计划赤字等也并入计算,进一步增加了金融要素的比重。可以预见的是,新的指标和统计要素势必影响GDP、GNP(国民生产总值)等经济数据的变化,进而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多个方面,包括从美国各州的GDP衡量到美联储的通胀目标的稳定性。

(3)一举多得,谋及长远。通过引入GDP新的核算方法,调高GDP增速和总量,优化经济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低国债的GDP占比,有利于提高美国国债评级水平,增强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

美国修订GDP统计方法,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为联邦政府制定新的预算提供依据,但同时也具有一石多鸟的效果。

(4)推高统计数字,提振民众信心。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2009年以后的恢复性增长更是不温不火。超量的货币宽松和令人目不暇接的经济刺激政策一直没有给民众以足够的信心。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时常有所反复,更是令美国政府头疼。

据美国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若按以前的统计方法,2013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增速由1.7%下调至1.1%,第二季度也仅达到1.8%,实在差强人意。然而,如果按照新的GDP统计口径,至少可以将增速翻倍,达到3.6%甚至更高。无疑,这将极大提振民众信心,强化美国经济复苏的愿景,进而刺激消费信心,拉动GDP增长。

(5)优化经济数据,拉低负债率。2009—2012财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连续4年突破万亿大关,而国债总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6.7385万亿美元之多,国债的GDP占比接近110%,甚至超过陷于欧债危机的部分欧盟国家。2011年中,甚至因为国债数额过多引发标普公司下调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的事件,造成国际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

(6)提高金融领域创新能力。美国此次在GDP领域引入新的核算方法,看似是为向《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的国际标准迈进,更深层的意义在于统一国际标准,在继续发挥其金融领域创新的领导能力外,利用美国经济规模及其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影响力,将主要发达经济体的GDP核算方式与美国逐步趋同。

(7)借此调整结构,引导新的投资力量。随着当前知识型经济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将研发费用转变为固定资产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出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迈进。GDP新核算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对科研投入的测算权重,表明美国政府对科技研发、技术进步的重视和支持,这也有助于政府、企业加强对科技研发的投入,进而更加促进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发展。同时引导更多的社会投资进入这些领域,这无疑会提高美国国民经济的远期成长性。

不过,从现实角度衡量,美国重新修订GDP核算方法看上去似乎优点很多,但至少在短期内还不会对其经济的实际增长起到立竿见影的推动作用。人们还是更习惯相信: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随时变现的财富。更低的失业率,更低的通胀水平,更多的新房开工数量,更强的消费信心,更强劲的贸易出口将比修订GDP统计方法更具有说服力。

2.1.4 名义GDP与实际GDP

前面已经了解了GDP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核算指标,它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出情况。而通过对比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产出情况来检验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其意义是重大的。由于GDP是用货币计算出来的,理论上是由不同商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积加总而求出来的。因此,可以说影响GDP的变动因素有两个: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二是物品和劳务的价格的变动。为了弄清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究竟是由产量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需要区分名义国内生产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1.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概念

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名义GDP与实际GDP,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表2.3所示。

表2.3 名义GDP与实际GDP

注:本表以1999年的名义GDP100为基数。

2.GDP平减指数

如上文所说,名义GDP既反映经济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又反映其价格。通过把价格固定在基年水平上,真实GDP只反映生产的数量。而GDP平减指数与其正好相反,它反映的是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经济学家经常用GDP平减指数来监测经济中平均物价水平,从而使其成为监测通货膨胀率的一个重要指标。GDP平减指数的得名也是缘于它可以从名义GDP中剔除通货膨胀对GDP的影响。下一节将考察物价水平的另一个衡量指标——消费物价指数。这里先学习GDP平减指数。GDP平减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由于基年的名义GDP与真实GDP必定是相同的,所以,基年的GDP平减指数总是等于100的,以后各年的GDP平减指数衡量的是相对于基年价格的现期物价水平。看一个简单的例子,设想经济中的产量一直在增加,但价格保持不变。此时,不同时期的名义GDP和真实GDP是相同的,GDP平减指数是不变的,为100。现在假设,物价水平一直在上升,但产量保持不变。此时,名义GDP增加,而真实GDP保持不变,因此,GDP平减指数会上升,大于100。所以说GDP平减指数反映的是价格的变动情况,而不会反映产量的变动情况。

表2.4是关于GDP平减指数计算举例,假设全社会只生产苹果和橘子两种物品,以2008年为基期,可以计算出2009年的GDP平减指数为243,2010年的GDP平减指数为380。

表2.4 GDP平减指数

3.通货膨胀率

经济学家往往用通货膨胀来描述经济中整体物价水平上升的情况。通货膨胀率是从一个时期对比上一个时期某个物价水平衡量指标变动的百分比。这里可以选取用GDP平减指数来反映价格的变化情况,具体公式为:当期通货膨胀率=(当期GDP平减指数-上期GDP平减指数)÷上期GDP平减指数×100%

公式反映是不同时期物价的变动情况。由表2.4可计算出2009年比2008年的价格变动情况,即2009年通货膨胀率=(2009年GDP平减指数-2008年GDP平减指数)÷2008年GDP平减指数×100%=(243-100)÷100×100%=143%。

同样,可算出2010年比2009年物价变动情况,即2010年通货膨胀率=(2010年GDP平减指数-2009年GDP平减指数)÷2009年GDP平减指数×100%=(380-243)÷243×100%=5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