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施工测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项目一 工程测量控制网

一、项目描述

就测量控制网来说,在布设控制网时,希望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条件下,使控制网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或是在旧有控制网改造时,希望在满足一定要求的前提下,使改造的费用最低;在测量数据处理时,则希望测量误差对最终的结果影响最小。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工程测量的平面、高程控制网,按施测阶段、施测目的及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这就是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工程测量的三个控制网,简称“三网”。

二、相关理论知识

(一)“三网合一”的概念

与有砟轨道相比,无砟轨道的最大特点是工程施工工艺和精度要求高,运营维护技术特殊,周期长(按60年设计标准)。为保证控制网的测量成果质量满足勘测、施工、运营维护三个阶段测量的要求,适应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的需要,三阶段的平面、高程控制测量必须采用统一的基准,即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均采用CPⅠ为基础平面控制网,二等水准基点网为基础高程控制网,简称为“三网合一”。

1.“三网合一”的内容

(1)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坐标高程系统的统一。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的勘测设计、线下施工、轨道施工及运营维护的各阶段均采用坐标测量定位,因此必须保证三网的坐标和高程系统的统一,以使无砟轨道的勘测设计、线下施工、轨道施工及运营维护工作顺利进行。

(2)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起算基准的统一。高速铁路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平面测量应以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为平面控制基准,高程测量应以二等水准基点为高程控制测量基准。

(3)线下工程施工控制网与轨道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的坐标高程系统和起算基准的统一。

(4)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测量精度的协调统一。

2.“三网合一”重要性和意义

“三网合一”的重要性在于从控制网的统一开始着手建立铁路无砟轨道的测量系统,其意义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德国睿铁公司(Rail One)执行副总裁巴哈曼先生曾说过:“要成功地建设无砟轨道,就必须有一套完整、高效且非常精确的测量系统,否则必定失败”。由此可见,建立无砟轨道工程测量系统的重要作用。

过去有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规范的各级控制网测量的精度指标,主要根据满足线下工程施工控制的要求而制定,没有考虑轨道施工对测量控制网的精度要求,轨道的铺设是按照线下工程的施工现状进行铺设。而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必须具有非常精确的几何参数,精度要保持在毫米级范围以内,测量控制网的精度必须满足轨道铺设的精度要求,使轨道的几何参数与设计的目标位置之间的偏差保持在最小。

我国高速铁路对无砟轨道铺设精度要求规定了两项检验标准:

(1)10m弦长,轨向偏差为2mm,高低偏差为2mm,即2mm/10m,见表2-1。

表2-1 无砟轨道铺设精度(静态)标准

(2)300m弦长,正矢偏差为10mm,即10mm/300m。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铺设阶段,三网合一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线下工程施工控制网与轨道施工控制网的坐标高程系统、起算基准的统一和测量精度的协调统一。

3.“三网合一”的原则

为控制测量误差,高速铁路精密工程体系需要从相对定位模式转向绝对定位模式。按照高速铁路建设的管理程序,测量控制网根据实测阶段、目的和功能,可以分为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和运营维护网,简称“三网”。为使高速铁路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网的精度满足勘测、施工和运营维护的测量要求,必须统一高速铁路三个阶段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基准,这就是“三网合一”的原则。这也为今后的控制网复测提供了统一的坐标系统。

(二)控制网的优化设计及质量标准

人们在做任何一项工作时,总是希望在所有可行的方案中选择一种在某种意义下最优的方案,这就是最优化设计。优化设计中涉及的质量标准通常有精度、可靠性和费用。

1.优化设计分类

按照德国慕尼黑国防军事学院天文、物理大地测量教授格伦法伦德(E.Grafarend)博士所建议的分类方法,控制网的优化设计问题通常可分为四类,即零类设计、一类设计、二类设计和三类设计。

(1)零类设计

零类设计也就是基准的选择问题,即平差的参考系选择问题。基准可以认为就是给控制网的平差提供一组必要的起始数据,以便求得平差问题的唯一解。因此,基准的选择可以认为是必要的起始数据的选择,而如何选择这组必要的起始数据才能达到某种目的则是零阶段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控制网平差中,控制点的坐标不是直接观测值,它们也不可估量。就是说,如果没有一定的起算数据(基准),控制点坐标的最佳估值是不能直接由观测值得到的。这里的起算数据(基准)包括对网的定位、定向和尺度等。

测量控制网的点位坐标是待估参数。对于测角网,观测量是方向或角度。仅根据方向或角度的观测值不可能确定点的坐标值,亦即不能确定网的位置、方位和大小。因此,需要有一个点的位置(纵、横)、一个方位和一个尺度基准,也可以两个点的纵、横坐标作为基准。对于测边网、边角网或导线网,观测量是边长和方向(或角度)。为了确定点的坐标,需要有一个点的位置(纵横坐标)和一个方位基准。如果再将尺度作为待定参数,则还需要一个尺度基准。一般说来,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都是二维平面控制网,其基准数为4个,而各种三维控制网的基数是7个。

为了在平差时求得非可估量(即作为待定参数的坐标值)的最佳估值,常常以不同的方式给出控制网的基准。对于测图控制网、施工控制网等,通常给出固定形式的基准,称为强基准。强基准是固定的原始数据,平差后要求保持基准的形式不变。以自由网(秩亏)平差和拟稳平差的监测网也属于强基准。而滤波和配置中的待估参数(信号)全部或部分是随机量,其基准一般由待估参数的随机信息——先验期望和先验方差确定,称为弱基准。弱基准在平差后会得到一定的修正。测量控制网优化设计问题,一般属于强基准问题,但有经典平差和自由网平差之分。前者有足够的起算数据,误差方程式的系数矩阵为列满秩,法方程式的系数矩阵为满秩对称矩阵,有唯一解;后者为秩亏平差,法方程式没有唯一解。

控制网的基准设计不仅为网的待定参数提供了起算数据,还对网的精度有很大影响。众所周知,离开起始点愈远,待定点的精度愈低。各种控制网有不同的专门用途和待定的精度要求,在进行网的基准设计时必须分别加以考虑。

测量控制网按经典的最小二乘法作间接平差时,一般是以某些参数的固定值作为网的基准,以求得待定参数的估计值或平差值。例如,测角网通常以一个点、一条边和一条边的方位为起算数据构成基准,测边网(导线网、边角网)以一个固定点和一条边的固定方位角为起始数据。

自由网平差的解法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利用广义逆理论;利用特征值;转化为经典平差方法处理。

对于同一个测量控制网,如果采用不同的基准进行平差计算,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有时需要改变网的基准,这可以通过重新平差来实现,也可以用S变换(即相似变换)方法来完成网的基准变换,从而不用重新平差便得到新基准系的测量结果。

(2)一类设计

测量控制网的一类设计是解决网形优化问题,即在客观地形、地物和地质条件下,寻求点位的最优布设与观测值的最佳配赋。

控制网网形设计,一般先通过图上规划和野外踏勘得到初始方案,然后运用最优化方法对初始网形加以改进,得出最终布网网形。

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布设多少控制点,也就是控制点的数目的优化。点数的多少决定着测区控制点密度,影响到精度、可靠性和使用的方便性,也与测量的成本费用、工作量有直接的关系。在满足精度、可靠性要求和使用方便的前提下,应该力求布设最少的控制点。

目前尚难以实现计算机自动选点。较为可行的途径是将设计者的直觉和经验与电子计算机的高速计算和严密判断结合起来。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步,定出网的关键点。如工程控制网的关键点为数不多,但对网的质量至关重要,如建筑物的主轴线点、隧道的进洞点、变形监测网的工作基点、基准线端点等。关键点的定位主要取决于工程设计等因素。

第二步,围绕关键点,以平均边长或平均点位密度扩展出其余控制点,确定最优点数,得到初始网形。

第三步,将初始网形的控制点分为两类:第一类点为不能进行点位优化的点,如关键点以及网内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而无法优选点位的点;第二类点为可能进行点位优化的点,这类点具有一定的选择范围,而究竟选在何处为佳则要用最优化方法借助于计算机来确定。第二类点的优化结束后,便得到了整个网的最优点位布置。

除了点位布置,还需要确定控制点之间的连线,方能构成网形。这些连线代表一定的观测值,因此这一步工作要解决的是观测值的优选问题。网中是否有多余观测,影响到网的精度和可靠性。

在进行点位优化时,可以只考虑纯量精度准则,优化的方法主要有变量轮换法、梯度法和逐次逼近法三种。

(3)二类设计

第二类设计或控制网观测值最佳权变量问题,是指在图形已经确定的控制网中,寻求观测值的最优权矩阵,并把它变成观测纲要。

测量控制网的观测值,主要有测角和测边两类,它们对控制网精度、可靠性等质量指标有着不同的影响。角度观测值在网中的作用主要是对方位(横向)的控制,却有较大的尺度误差(总纵向);测边网的点位误差也是离已知点越远越大,但有较大的方位误差和较小的尺度误差。边长、角度观测值对控制网精度影响的正交性,使边角网在精度方面优于单纯的测角网或测边网,也为测量控制网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设计者可以借助于改变边角网中测角、测边的数目及其精度来调节待定点点位误差椭圆的形状和大小。

第二类设计程序可分成两步:第一步是按最优观点确定观测值的权;第二步是把观测值权转换为观测纲要。第一步可以采用以纯量精度标准和准则矩阵为基础的直接法和以精度标准为基础的间接法来解算;第二步可以采用对权阵求逆,并将其作为观测值方差——协方差矩阵的估值,再按经典大地测量的处理方法把最佳观测值的权换算成观测值的重复次数。

(4)三类设计

三阶段设计指的是旧有控制网的改造方案设计问题。通常采用增加一定数量的附加观测值来改造旧有网,如测角网中加测一部分边长观测值,以改善旧有网的质量。一般是以改善控制网的精度和灵敏度为目标的优化设计问题。

总之,网的优化设计一般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1)精确性。网中各元素要达到或高于预定的精度;

2)可靠性。网中应具有一定数量的多余观测,构成几何条件,使控制网具有较高的自检功能,避免粗差出现;

3)经济性。用最小的时间、人力,能以较少物力等实现网的精度和可靠性要求。

2.质量标准

(1)精度标准

精度标准分为纯量精度标准和准则矩阵标准。纯量精度标准是选择一个描述全网总体精度的某一量作为评定网的精度指标。工程控制网一般选择坐标未知数协因数阵的函数,得到几种与基准独立的精度指标,诸如N、A、E、S、D和F标准。纯量精度标准的缺点是不能全面刻画全网精度结构的细部,难以掌握网的精度分布,但它可用来比较方案的优劣,所以一般都用在模拟法设计中。

纯量精度指标适用于工程控制网。因工程控制网有其特殊要求的一面(如直线隧道贯通的横向精度要求较高),经常只涉及部分点的精度,易于用纯量标准来描述,且在设计中易于达到目标,不必对全网的精度作控制。

准则矩阵是一种全面和精密的精度标准,它可描述网的精度细部,是一个具有理想结构的方差—协方差矩阵,有几种结构方法。例如,1972年Grafarend提出了所谓的T-K结构,它要求点位误差椭圆为圆,且各点一致。1974年Baarda等人提出了一种“混沌”结构,要求点位误差椭圆和相对点位误差椭圆均为圆。1981年Wimmer提出了采用适当的相关系数来构造准则矩阵,诸如用指数余弦函数来拟合控制网。另一类构造准则矩阵的方法是直接配置法。1981年Banov根据坐标未知参数函数的精度指标及其坐标未知参数的关系和协方差传播律来构造准则矩阵,其特点是准则矩阵和优化设计同步进行,在优化设计后,逐步修改准则矩阵,直至要求满足,最后是准则矩阵和优化方案同时获得。另外还有SVD(奇异值分解)准则矩阵,根据等权计算坐标的方差—协方差阵,逐步缩小协方差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不变),使协方差阵的结构满足要求,或对误差椭圆作适当的旋转,改变某些特征向量的方向,使精度要求满足,且某些点的误差椭圆长半轴指向特定的方向。

(2)可靠性标准

可靠性是衡量网的抗差能力,包括内部可靠性和外部可靠性。因为这些都与观测量的多余观测分量有关,因此目前均采用多余观测分量作为可靠性的度量。

(3)费用标准

费用标准是建网费用的经济指标,有两种原则,即最大原则(费用一定,网的质量最好)和最小原则(网的质量标准满足要求,费用最小)。由于建网的费用涉及多种因素,实际情况千变万化,一般难以用一个准确的合乎实际的费用函数来计算建网费用,目前常用观测值权的一个函数来度量。

(三)平面控制网

1.平面控制网设计及技术指标

平面控制网设计技术指标和要求主要是根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及国外无砟轨道的相关技术标准而制定的。

德国的磁浮高速铁路平面坐标系(MKS)定义为特殊技术坐标网。在这一坐标系中,强制控制点作为详细选线的基础,当需要转换为国家坐标时,通过测量值修正或坐标变换实现,控制点通过大地测量尺度或通过转换实现,强制附合点的控制还用于建筑施工时的全部后续测量技术工作。MKS根据需要把地球表面正形投影到设计和计算平面上,发生的(不可避免的)长度变形限定在以大灵敏度投影时对于保长影响不大的一个数量级上,并满足以下几方面的特殊要求:

(1)标志质量——不冻地基,定心精度一致;

(2)一致性——同期建立,等效观测,内部精度高;

(3)邻近原则——几何邻近关系的质量要求高;

(4)点密度——适合于设计、定线、验收和计算;

(5)网形——适应测设的要求。

如果不能维持最大横向距离a≤25km的条件,则规定若干个MKS区段,每个区段包含足够的重叠部分(至少各包含高一级固定基准点矩形区域的3个点,约6km)。除了上述投影特性外,在测定固定基准点和施工时,必须对精密仪器和大气修正的测距值进行几何学简化,即简化为水平线和建筑地平线,并考虑地球的曲率。剩余的长度变形(长度比差)可以量化如下:

式中 a——偏离投影中线的横向距离(表2-2);

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可取6371km。

表2-2 偏离投影中线的长度变形

铁路线路至选定作中心投影的大地线的最大横向距离控制在25km内,可使整个路线轨迹范围内不可避免的长度失真不超过每100m为1mm的数量级。

高速铁路的平面坐标宜引入1954北京坐标系。在测区内投影长度的变形值不宜大于10mm/km。根据测区所处地理位置和线路高程情况,可按下列方法选定坐标系统:

(1)采用全国统一的高斯正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2)采用投影于测区抵偿高程面的高斯正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投影于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任意中央子午线高斯正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投影于测区抵偿高程面的任意中央子午线高斯正投影较窄带宽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3)桥梁控制测量和隧道控制测量,也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高程投影面可分别采用相应的平均高程面。

测量精度应以中误差衡量。极限误差(简称限差)规定为中误差的2倍。

无砟轨道所采用的扣件的轨距调整量应满足-10~+10mm,高低调整量应满足0~30mm,其中轨下调整量为10mm,铁垫板下调整量为20mm。

2.平面控制网等级及相互关系

(1)无砟轨道平面控制网分级

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沿线路走向布设,按GPS静态相对定位原理建立,为全线(段)各级平面控制测量的基准。

线路控制网(CPⅡ)在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上沿线路附近布设,为勘测、施工阶段的线路平面控制和无砟轨道施工阶段基桩控制网起闭的基准。

基桩控制网(CPⅢ)沿线路布设的三维控制网,起闭于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或线路控制网(CPⅡ),一般在线下工程施工完成后进行施测,为无砟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的基准。

(2)相互关系

CPⅡ控制网应附合到CPⅠ上,采用固定数据平差。当CPⅡ采用导线测量时,CPⅢ控制网应附合到CPⅠ或CPⅡ上,采用固定数据平差;当采用边角后方交会法测量时,CPⅢ控制网应采用独立自由网平差,然后在CPⅠ或CPⅡ中置平。分段附合或置平时,相邻段应有足够的重叠,重叠长度应不小于1km。

3.常用坐标系统

(1)WGS-84世界大地坐标系

WGS-84坐标系是目前GPS所采用的坐标系统,GPS所发布的星历参数就是基于此坐标系统。WGS-84坐标系统的全称是World Geodical System-84(世界大地坐标系-84),它是一个地心地固坐标系统。WGS-84坐标系统由美国国防部制图局建立,于1987年取代了当时GPS所采用的坐标系统WGS-72坐标系统而成为GPS所使用的坐标系统。WGS-84坐标系的坐标原点位于地球的质心,z轴指向BIH1984.0定义的协议地球极方向,x轴指向BIH1984.0的零子午面和协议地球赤道的交点,y轴与x轴和z轴构成右手系。

WGS-84系所采用椭球参数为:

a=6378137m

f=1/298.257223563

ω=7.292115×10-5rad·s-1

GM=398600.5km3·s-2

(2)1954北京坐标系

1954北京坐标系是我国广泛采用的大地测量坐标系。该坐标系源自于前苏联采用过的1942普尔科夫坐标系。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没有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建国初期,在前苏联专家的建议下,我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1954北京坐标系。该坐标系采用的参考椭球是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属参心坐标系,该椭球的参数为:

a=6378245m

f=1/298.3

该椭球并未依据当时我国的天文观测资料进行重新定位,而是由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的一等锁,经我国的东北地区传算过来的,该坐标系的高程异常是以前苏联1955大地水准面重新平差的结果为起算值,按我国天文水准路线推算出来的,而高程又是以1956青岛验潮站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为基准。

1954北京坐标系建立后,全国天文大地网尚未布测完毕。因此,在全国分期布设该网的同时,相应的进行了分区的天文大地网局部平差,以满足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局部平差是按逐级控制的原则,先分区平差一等锁系,然后以一等锁环为起算值,平差环内的二等三角锁。平差时网区的连接部仅作了近似处理,如有的仅取两区的平差值,当某些一等锁环内的二等网太大,在当时的计算条件下无法处理时,也进行了分区平差,连接部仍采用近似处理的方法。

由于当时条件限制,1954北京坐标系存在着很多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参数同现代精确的椭球参数的差异较大,并且不包含表示地球物理特性的参数,因而给理论和实际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

2)椭球定向不十分明确,椭球的短半轴既不指向国际通用的CIO极,也不指向目前我国使用的JYD极。参考椭球面与我国大地水准面呈西高东低的系统性倾斜,东部高程异常达60余米,最大达67m。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作为GPS测量基准会大大降低GPS控制网的测量精度。

3)该坐标系统的大地点坐标是经过局部分区平差得到的,因此,全国的天文大地控制点实际上不能形成一个整体。区与区之间有较大的隙距,如在有的接合部中,同一点在不同区的坐标值相差1~2m。不同分区的尺度差异也很大,而且坐标传递是从东北到西北和西南,后一区是以前一区的最弱部作为坐标起算点,因而一等锁具有明显的坐标积累误差。

(3)1980年西安大地坐标系(C80)

1978年我国决定重新对全国天文大地网施行整体平差,并且建立新的国家大地坐标系统,整体平差在新大地坐标系统中进行,这个坐标系统就是1980西安大地坐标系统。1980西安大地坐标系统也属于参心坐标系,所采用的地球椭球参数的四个几何和物理参数采用了IAG1975年的推荐值,它们是:

a=6378140m

GM=3.986005×1014m3·s-2

J2=1.08263×10-3

ω=7.292115×10-5rad·s-1

根据上面所给的参数,可算出1980西安大地坐标系所采用的参考椭球的扁率为:

f=1/298.257

椭球的短轴平行于地球的自转轴(由地球质心指向1968.0JYD地极原点方向),起始子午面平行于格林尼治平均天文子午面,椭球面同似大地水准面在我国境内符合最好,高程系统以1956黄海平均海水面为高程起算基准。

1980西安大地坐标系不是地心坐标系,而是由中国局域高程异常最佳符合方法定位,其坐标系指向1968.0JYD地极原点方向,与国际上包括GPS定位中通用的椭球短轴的指向BIH1984.0不同,不利于高精度GPS测量。

(4)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是全球地心坐标系在我国的具体体现。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定义包括坐标系的原点、三个坐标轴的指向、尺度以及地球椭球的四个基本参数的定义。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原点为包括海洋和大气的整个地球的质量中心。z轴由原点指向历元2000.0的地球参考极的方向,该历元的指向由国际时间局给定的历元为1984.0的初始指向推算,定向的时间演化保证相对于地壳不产生残余的全球旋转。z轴由原点指向格林尼治参考子午线与地球赤道面(历元2000.0)的交点。y轴与z轴、x轴构成右手正交坐标系。采用广义相对论意义上的尺度。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的地球椭球参数的数值为:

长半轴    a=6378137m

扁率    f=1/298.257222101

地心引力常数    GM=3.986004418×1014m3·s-2

自转角速度    ω=7.292115×10-5rad·s-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我国自2008年7月1日起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2008年7月1日后新生产的各类测绘成果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三、相关案例

案例1:武广客运专线

在武广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试验段工程施工中,由于原勘测控制网的精度和边长投影变形值不能满足无砟轨道施工测量的要求,后来按《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建立了CPⅠ、CPⅡ平面控制网和二等水准高程应急网。采用了利用新旧网相结合使用的办法,即对满足精度的旧控制网仍用其施工;对不满足精度要求的旧控制网则采用CPⅠ、CPⅡ平面施工控制网与施工切线联测,分别更改每个曲线的设计进行施工,待线下工程竣工后再统一贯通测量进行铺轨设计的方法。由于工程已开工,新旧两套坐标在精度和尺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只能通过单个曲线的坐标转换来启用新网,给设计施工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案例2:遂渝客运专线

遂渝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试验段线路长13.157km,最小曲线半径为1600m,勘测设计阶段采用《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要求的测量精度施测,即平面坐标系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3°带投影,边长投影变形值满足达210mm/km,导线测量按《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初测导线要求1/6000的测量精度施测。施工时,除全长5km的龙凤隧道按C级GPS测量建立施工控制网外,其余地段均采用勘测阶段施测的导线及水准点进行施工测量。原铁道部决定在该段进行铺设无砟轨道试验时,线下工程已基本完成,为了保证无砟轨道的铺设安装,在该段线路上采用B级GPS和二等水准进行平面高程控制测量,平面坐标采用工程独立坐标,边长投影变形值满足≤3mm/km。施工单位在无砟轨道施工时,采用新建的B级GPS和二等水准点进行施工。由于勘测阶段平面控制网精度和投影尺度与无砟轨道平面控制网的不一致,致使按无砟轨道高精度平面控制网测量的线路中线与线下工程中线平面位置的横向偏差达到50cm。为了不废弃既有工程,施工单位不得不反复调整线路平面设计,最终将曲线偏角变更了17″,将线路横向偏差调到路基段进行消化,使路基段的线路横向偏差消化量最大达到70~80mm,这样才满足无砟轨道试验段的铺设条件。

由此可见,线下工程施工平面控制网精度与无砟轨道施工平面控制网精度相差太大,会给无砟轨道施工增加很多困难。遂渝线无砟轨道试验段的速度目标值为200km/h,虽然线路只有13.157mm长,但有大量的路基段可以消化误差,调整起来还比较容易。当速度目标值为250~350km/h时,线路均为桥隧相连,没有路基段可以消化误差,误差调整工作更加困难。当误差调整不了时,就会造成局部工程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