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引发好联想就是好故事
第一节 利用一切,讲一个好故事
人类社会的凝聚力是可以靠想象来加固的,故事是沟通中重要的手段。
在与他人的沟通中,如果能有故事感,淡而无味的聊天会变得有趣,平铺直叙的自我介绍也会有力量。
所谓“故事”,并不是要人们去捏造什么离奇的经历,而是一种故事思维。是能够让对方用最不费力的脑力,快速加工出你想让他加工出来的信息。
我有一个朋友王先生,他事业有成、性格开朗。在他的生活安排中,有司机,有管家,只是他从来没有招聘过助理。
前不久见面的时候,我发现他居然有了助理,还是一个年轻人。得知原因后,我发现他的助理真的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年轻人。
这位年轻人叫小林,毕业于美国名校,以前从事金融行业的工作。他与王先生是在同行虎克之路时认识的,因为大家有这个共同的爱好,一群人聊天时的话题便多了起来。
当小林说自己是个挺认真的人时,很自然地聊到一本和人类未来命运走向相关的书。小林说,这本书居然会有那么多处翻译错误。
王先生和大家都很好奇,小林随口就真的列举出了英文原意和中文表达之间的数个错误,令在场的人都很佩服小林的认真,以及他的英文造诣之高。
他在和大家闲聊的过程中,时不时地还会运用到一些古诗佳句。其中一句“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让王先生想起自己曾经的某一段被人误解、非议的痛苦经历,令王先生更是将小林视为知音。
好的故事便是如此:用故事来说明自己的品质,用故事告诉别人你是谁。把自我表达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时,就是提前回答了别人的疑问。小林实实在在地用自己看的一本书,证明了自己的认真和能力。
一个求贤若渴的人,一定会联想到自己的公司里,是否需要这么一个人:文理兼备,才思敏捷。
王先生正逢事业的一个十字路口,他渴望开拓一些国际业务。而“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小林国际化的背景,令王先生极为心动。于是,王先生高薪聘用了小林,让他成为自己事业的合伙人。
小林所讲的故事并非故意设计的,但正是因为他开口即故事,才把自己说的话落到了细节里。不仅完成了自我表达,还能够预判对方想听什么、想验证什么,自动地亮出自己的依据。
这对很多年轻人去应对面试,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启发。这其实是你提前帮助别人验证你所言真伪的一个方式。只要你精心为你的品质准备一个有说服力的真实故事,并提前对细节进行整理,话不在多,就能瞬间把对方“拿下”。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绝不是只有语言一种方式。人与人之间讲故事、传达信息的方式也绝不会只有一个维度。
比如,你所设置的环境也在说一个故事。不同的人所布置的办公环境会有很大的不同,不管是老板还是员工。
某家公司刚招聘了一位女士,她常年在日本工作和学习,回国后并不能马上适应此时此地的环境。比如,在她的工位上一页文件都没有。显然,这位女士深受日本整理文化高手佐藤可士的影响,但是在我们的文化氛围里,一个人的工作就是由不同的工作任务组成的。一张空空的工位,给老板带来的是极大的不安全感。
所以有一个玩笑,说职场人如何赢得别人的信任,无非是“忙的时候装得很闲,闲的时候装得很忙”。
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每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都不会刻意去伪装。但是,如果这件事情的背后有合理的部分,那么合理的部分是什么?
合理的部分在于,我们认识和判断一个人,往往是从信息里去加工和自我组织故事的。如果一个人很忙的时候,还能有整理得井井有条的办公桌,你会倾向于认为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同样地,如果一个人很闲的时候,他知道老板是不希望员工无所事事的,他表现得很忙,就给了老板一种对未来的承诺。
在一定环境里讲的故事和传达的信息有时候比口头表达更有说服力,因为你会认为你得到的东西不是对方传达给你的,而是你自己加工和分析出来的。而人们一定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我认识一位工业设计师。去他家的时候,我完全被他收藏的稀奇古怪的东西所折服了。光他家的杯子,就有23种不同材质、不同设计风格的。
他收藏和使用的这些东西,有效地弥补了他的劣势,那就是他的年龄。很多人难免会想,他在自己所处的年龄段,还会有好奇心和激情吗?
他使用的每一个杯子,都能让你联想到,他好奇心不减。他所用的最潮的电子设备,也是在告诉你一句话:“这是一个真正的设计师。”
也许在沟通中提到故事,会让人一开始觉得自己“无故事可讲”,但当你把故事思维置入生活中的时候,慢慢就会发现一切都有故事可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