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不心慌:北京儿童医院老专家谈小儿常见病(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生病了,一定要化验检查吗

可能有的家长不相信,我的小孙子、小孙女长这么大了,几乎没有化验过指血。不是因为我心疼孩子,而是我清楚地知道,检查、化验是给诊断和治疗做指导的,医生是不会跟着化验结果的指挥棒转的。

有些检查孩子可能一辈子也用不到,比如腰穿、胸穿等,说明孩子的病情没有严重到需要做这些检查的情况,一般医生只要简单的问诊和查体就可以确诊了。

儿科的一个特点是孩子自己不会诉说病情,即使会说也很难准确、清楚地表达,所以医生对孩子的体格检查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检查的顺序,医生会根据孩子就诊时的情况灵活掌握,比如宝宝正在睡觉,这时医生会先观察一般症状,数呼吸脉搏,触诊腹部;如果正在哭闹,则会先听诊胸部。其实,医生在思索中会有全面的检查顺序及项目,这样才能够做到没有遗漏。他们还会养成细致入微、灵活敏锐的观察力,不遗漏任何阳性体征,比如检查婴儿时会触诊全身,以便发现有无皮肤及皮下感染灶,避免由于疏忽而漏掉比如臀部脓肿及病理性骨折等情况。

有经验的儿科医生根据孩子皮肤黏膜的苍白度,就可以对血色素做出大致定量估计,也可根据皮肤及巩膜的黄染程度估计出血中胆红素的含量。对任何一个阳性体征都会有质的判断和量的估计,比如肝脾增大的程度和质地、硬度,心脏杂音的性质及分度,对于判断疾病都很有价值。

如果在看病时,医生经过简短的问询、查体检查,很快就能够给宝宝确诊,开出治疗处方,那么恭喜您,说明宝宝得的只是普通的、常见的疾病。门诊中很大一部分的小患者都属于这样的情况。如果遇到复杂的问题,医生一定会多问一些问题,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开出进一步的检查、化验。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检查手段日益繁多。在采集病史及体格检查之后,医生对一些常见病大多可确诊,不需要再进一步检查了;而有的疾病只需要某些化验及X线检查给予证实;有些则需要做出更细致的诊断,比如病因诊断、病理生理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等。

医生在搜集病史及体检之后,就要决定做哪项化验,这是临床思维的重要一步。漫无边际地开化验单是缺乏正确临床思维的表现。面对众多化验及检查方法,医生会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检查项目的特异性

特异性指的是能够确定诊断的检查项目,也就是说,做了这项检查,就可以确定是什么病了。比如白血病的骨髓检查,心律紊乱的心电图检查。因此,医生会选择特异性最强的先做。这就要求儿科医生对各种疾病的特异性检查应当十分熟悉。

检查项目的敏感性

敏感性意味着某项检查在某一疾病的阳性率。比如支原体抗体阳性对咳嗽的病原诊断是特异的,但阳性率不高。就是说,不是所有的咳嗽支原体抗体检查都是阳性,并且这个阳性比例不高,一旦阳性就可确诊。临床上经常遇到某项检查阳性可以支持确诊,但阴性却不能否定确诊。因此支原体抗体阴性也不能排除支原体感染,可以肯定或否定的程度取决于阳性率(听着是不是有点儿像绕口令,但医生在做出一个诊断时就是这样反复思考的)。医生熟悉各种疾病中化验检查的阳性率,这有助于评价结果的诊断价值。

检查的时机

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医生在做任何化验检查时,都有病程概念,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化验的阳性率也不同。比如在伤寒诊断中的肥达反应,阳性率在病程的第4周达到高峰,而后滴度逐渐下降以致消失,不适时的检查则徒劳无益。

患儿的因素

一切检查医生都会遵循先简单后复杂,先无损伤性后创伤性检查的顺序进行,这样才能尽量减少患儿的痛苦。在评价结果时,也会考虑到孩子体质的好坏、病情轻重、接受过的治疗,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化验结果。比如极度衰弱的或三度营养不良患儿,虽然患严重结核,但结核菌素试验可成阴性反应。

医生的临床思考过程可以分为搜集资料和综合分析两步。这是人为的划分,实际上医生的临床思维从一接触患儿时就开始了。当医生向你询问病史和给宝宝做体格检查时,头脑中已经开始考虑到可能的诊断了,也就是说会想到是什么病了,这一假定的诊断可为下一步询问病史和发现体征指出方向。随着家长的不断诉说,医生的检查又会有新的发现,原来的诊断或者被证实或者被否定,如果被否定则又产生新的假设。所以搜集临床资料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记录,而是医生主动的思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