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喜欢争强好胜!
教养贴士:与女孩相比,男孩做事更喜欢争强好胜。男孩大脑内拥有较多的用于激发争强好胜、冲动、好斗、发脾气反应的中心脑组织。每个小男孩在内心深处都渴望成为“国王”。他们想要不断征服,想成为世界的主宰者,想成为站在山巅、手执宝剑的孤胆英雄。
如果一群男孩遇到一起,我们很可能会听到他们这样的对话:
“我爸爸比你爸爸长得高。”
“可是我爸爸比你爸爸要帅!”
“我爸爸挣钱更多。”
……
当然,大部分时间,他们还是喜欢拿自己说事儿:
“你们看着我!我一定可以跳得比豆豆更高!”
“我跑步最厉害了。不信,咱俩比比看,谁跑得更快!”
“哼,我才是学霸!我都会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了,你们还有谁会呢?”
……
与女孩相比,男孩做事更喜欢争强好胜,这是跟大脑发育相关的。女孩大脑较早的发育出现在边缘系统,这个系统所在的部位负责掌管社会性行为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而男孩大脑内拥有较多的则是用于激发争强好胜、冲动、好斗、发脾气反应的中心脑组织。
然而,大多数父母和老师却习惯于把男孩的争强好胜误认为是在逞能,把男孩之间适当的竞争当作他们在对抗,甚至把男孩获胜后的喜悦看成是在炫耀。他们还希望每个人都有获胜的机会,并不鼓励甚至还会遏制男孩们蕴藏在心底的竞争意识和欲望。
这种错误的教养观念和方式,对男孩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那么,男孩父母究竟如何做才能呵护和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呢?
尊重男孩的竞争意识,成全孩子的“国王”梦想
每个小男孩在内心深处都渴望成为“国王”。他们想要不断征服,想成为世界的主宰者,想成为站在山巅、手执宝剑的孤胆英雄——这些,都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因此,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总是想要自己完成某个任务,而且他还不想让你帮忙,至少刚开始的时候是这样。同时,你的孩子很可能会告诉你发生在他身上的所有好事,而会向你隐瞒他遇到的一切麻烦。这种“报喜不报忧”的行为,就是源于他的争强好胜心理,也是他想要成为征服者的本能反应。
我们会发现,男孩们往往喜欢使用“我”“我的”这种表达方式。为什么会这样呢?早在一两岁的时候,小男孩们就已经开始希望获得独立了,而且这种独立的意识和欲望,会随着他们的不断成长,变得越来越强,青春期会达到顶峰。
争强好胜的这种心理,其实是有利于男孩们的独立性培养的。因为喜欢事事争第一,所以相比女孩,男孩们就更愿意去尝试各种新鲜事情,尤其是那些带有一定刺激性同时又好玩的事儿,当然也更愿意去挑战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独立性恰恰就是在这样的敢于尝试、勇于挑战中锻炼出来的。
男孩们总是不愿意让别人超过自己。他们有一种事事争第一的内在动力,从出生以来就极具竞争意识,总是下定决心去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总是慢慢悠悠地把车开在高速公路上的男人。绝大多数男人开车,都喜欢在超车道上风驰电掣,总是想看看自己能不能追上前面那个家伙,究竟能把后面那个家伙甩开多远。
对于小男孩来说,他们想要的可能不仅仅是一辆自行车,而是想要一辆比别人更好、更酷,可以骑得比别人更快的自行车。当我们亲眼目睹一群小男孩在一起骑自行车的时候,一定会为他们提心吊胆。如果此时你恰好牵着一个小宝宝在他们前面走,那么我建议你赶紧把宝贝带离这个十分危险的场所。
男孩之间在言语和身体上的竞争,几乎会贯穿于他们的整个学校生活之中。男孩们经常讨论谁是老大,谁不是,谁最棒,无论话题是关于运动的、电影的、打斗游戏的,还是学习的、考试的。这种讨论往往无休无止、你争我夺。
男孩们都有控制欲,都希望能掌控一切。对获胜的渴望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这也是他们愿意在一些小事上都全身心投入的内在动力。因此,尊重男孩之间的这种竞争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用非要让他们的每一次对话都要做到彬彬有礼,不用非要让他们减少竞争甚至放弃竞争。
渴望成为“国王”、喜欢争强好胜的心理,无疑对男孩们的学业、职业、生活、人生都大有益处。当然,这一心理也会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麻烦,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压力。他们需要父母的帮助,来取得二者的平衡。
比比谁最快,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
虽然男孩的竞争意识是与生俱来的,但对于小男孩,我们非但不能压抑或遏制他们的竞争意识,相反还要尽可能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而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激发男孩竞争意识的机会,同时还能通过竞争的方式来帮助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很多父母都会头疼一件事,就是宝贝每次玩过玩具之后都不肯自己收拾玩具,搞得家里遍地狼藉,最后全都要靠大人来收拾整理这些乱七八糟的玩具。这一点在男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要想让男孩学会自己主动收拾玩具,威逼是难以见效的,利诱或许也能偶尔奏效。这个时候,我们就完全可以利用男孩喜欢争强好胜这个特点,跟孩子一起比比谁最快,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玩具,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当孩子每次玩过一些需要收拾和整理的玩具后,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比比谁最快”的游戏。比如孩子玩了一段时间的积木玩具,想换另外一个玩具玩,这时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这个游戏的最佳时机。
父母先告诉孩子每次玩好玩具,都需要自己收拾和整理自己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比赛看看“谁最快”。当父母说“开始”后,父母和孩子一起动手收拾和整理玩具。为了鼓励孩子的积极性,父母可以稍微放慢速度,让孩子也有领先的机会。等所有玩具收拾好后,父母就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肯定。如果是第一次收拾自己的玩具,还可以告诉孩子今后要学会收拾自己的玩具,每次玩好玩具都需要放回原处。
类似于“比比谁最快”这样的小游戏,我们还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我家二宝小雨大多数时候都能在半小时内吃完一顿饭,但也难免会遇到他胃口不太好或者当天零食吃得比较多的情况。每当这个时候,吃饭就成为令我们头疼的问题,以前二十分钟左右可以搞定,现在就要超过半小时了。而威逼利诱、软磨硬泡,往往都无济于事,最终只好草草收场。孩子过了不久就开始四处寻找零食以充饥。
有一天,他不好好吃饭的时候,恰好我也在家。看着小雨妈妈黔驴技穷,被折腾得快要崩溃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小男孩都喜欢跟别人一争高下这一点。于是,我就很兴奋地对他说:“小雨,你现在碗里剩下的饭是不是跟爸爸碗里剩下的饭一样多呢?要不我们今天来比赛一下,看看是小雨吃饭快还是爸爸吃饭快,好不好?”
听我这么一说,他马上来劲了,赶紧探头来看我碗里的饭还有多少。当他确认我俩剩下的饭都差不多之后,立即快马加鞭,甚至还有点狼吞虎咽之势,还会不时朝我碗里看。当然,我也有意识地放慢速度,把领先的机会让给他。几分钟的时间,他就把自己碗里的饭菜全部吃光,然后开始四处大声宣布“我赢了,爸爸输啦”,生怕别人不知道。
不曾想,就是这么一个“比比谁最快”的小游戏,却让孩子从软硬兼施都不灵的状态,迅速转变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架势。而这恰巧就是充分利用了男孩喜欢争强好胜这一特点。
竞争性游戏,让孩子体验真正的竞争
游戏是促进男孩们身心发展最强有力的工具,而竞争则是最好的催化剂。男孩们和男人们都喜欢游戏,也都喜欢竞争。他们总想要看看自己跟别人相比究竟怎么样。大部分男孩和男人都想要证明自己比别人厉害。竞争性游戏,就是让男孩们体验真正的竞争、品尝胜利与失败的最好手段。
在鼓励孩子和别人一起玩竞争性游戏之前,父母最好先跟孩子玩一些最基本的竞争性游戏,比如下棋。先让孩子懂得游戏的秩序和规则,熟悉游戏的技能和策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让他们体验竞争的结果,为他们示范如何坦然面对失败。
比如,父母可以教稍大一点的男孩学习下棋,让孩子熟悉棋类游戏的规则,体验真正的竞争,同时增强孩子的规则意识。棋类游戏都有相应的规则要求,在学习下棋的过程中,孩子同时也可以学习如何遵守规则。
首先,父母要让孩子对下棋有兴趣,当孩子对下棋有了兴趣以后再去教他怎么去做。教孩子学习下棋,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比如玩跳棋,可以先让孩子一步一步地走,看谁先到达目的地。教会后,再教孩子怎样利用自己或对方的棋子跳着走,尽可能快地到达目的地。
学会了下简单的棋,再教稍复杂的,如象棋。先要教会孩子认识“将、象、士、车、马、炮、兵”这几个字,然后玩“吃棋子”的游戏,即双方各出一个棋子,看谁吃得多,谁就赢。在和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让孩子了解到各个棋子的作用,就是每个棋子所代表的意思,让孩子玩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下棋。
父母和孩子玩下棋的游戏,不要让孩子总是输,这样会打击孩子学习下棋的兴趣。所以,家长和孩子下棋时偶尔要有意识地输给孩子。孩子下赢了要及时表扬鼓励,让孩子体验到胜利的心情。在和父母玩的过程中,要让孩子有赢有输,这样才能引导孩子坦然面对失败。
刚学会下棋的孩子一次不要玩太久,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玩太长的时间,孩子会注意力不集中,也容易让孩子对下棋感到厌烦。父母教孩子学习下棋,耐心是很重要的,不要以大人的标准来苛刻地对待孩子。学下棋的时候,孩子有不懂的地方,大人也不要说孩子笨,要有耐心地一一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