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势三:网络谣言、网络恐怖主义肆虐,网络内容治理迫在眉睫
在移动移动互联网和各类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的日常沟通交流已经突破物理地域或距离上的限制,即时通信工具的普及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这在便利生产生活的同时,也间接助长了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的扩散。现如今,网络谣言、虚假信息泛滥引发信息内容失控,已成为一种公害,不仅严重侵害了公民切身利益,也严重扰乱了网络公共秩序,直接危害社会稳定。同时,利用网络宣传思想、招募人才也成为恐怖组织的惯用伎俩,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散播暴恐音视频,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等行为借助网络的传播与扩散,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在2017年“WannaCry”勒索病毒刚刚爆发时,我国部分媒体一度宣扬教育网是勒索软件的重灾区,报道称“大量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材料被加密,导致无法完成论文答辩”、“整个教育行业损失非常严重”等内容,一时间使得社会对教育网安全性产生担忧,影响高校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而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于5月15日发表声明,斥责关于教育网“大面积感染勒索病毒”的不实报道,指出经统计,教育网并未出现大规模勒索病毒感染,也不是重灾区。据微信安全中心公布的2016年度十大谣言显示,谣言多涉及儿童守护站类、“SB250病毒”系列谣言、收文件有毒类、偷卖儿童类、儿童用药类等谣言,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7·23动车事件”中外籍旅客政府天价赔偿事件、日本核危机引发的大量囤盐事件更是导致了社会舆论的歪曲和运行的混乱。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不实言论或虚假消息的传播速度又十分迅速,如果国家权威机构无法及时澄清,对消息和言论的发布者、传播者不能依法追责,重则危机社会稳定和良好运行,轻则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
网络恐怖主义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新威胁。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经常使用社交网站、手机应用等互联网手段宣传极端思想,招募成员。在推特等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中散发煽动性的文字、图片、视频,引诱人们观看和传播,加速了网络恐怖主义的蔓延趋势。目前我国已出现大量利用网络传播暴恐音视频的现实案例,犯罪分子通常出于盈利或为寻求刺激、吸引点击量的目的,利用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下载、传播暴恐音视频,这容易对心智尚不完全成熟的未成年人造成误导。需要国家采取切实措施,打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防范恐怖分子利用网络宣传恐怖极端思想,策划和实施恐怖主义活动。
在治理层面,各国多采用政府主导、行业自律与公民参与的综合治理模式:通过国家及时监测、识别、澄清网络谣言,整治网络恐怖主义内容,行业加强自我约束和内部管理,公民广泛参与,对危害内容积极举报等手段实现网络信息内容治理。在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反恐怖主义法》、《网络安全法》等强化事前警示、事中监管和事后追惩。并且,通过开通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食品辟谣网等官方网站及时接受公民举报和澄清谣言信息。
对于网络运营者而言,其直接面向网络谣言和恐怖主义等不良信息肆虐的平台或媒介,因此应充分承担其应有的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自身信息挖掘和收集优势,识别自身运营平台中潜在的恐怖主义及敏感信息,收集网络谣言等不良信息并在一定条件下向社会加以公布。Facebook近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治理和打击谣言传播,我国部分互联网企业也通过自身平台或渠道及时公布相关内容,与政府共建清朗文明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