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新思维--农业创新营销模式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PREFACE
推荐序一

互联网时代农产品上行的新营销模式

《农村电商新思维:农业创新营销模式设计》一书,是新农人联合创业推动者毕慧芳写给新农人的力作。她邀请我为本书作序,为了不负此使命,便有了围绕本书核心内容“互联网时代农产品上行的新营销模式”的深入沟通。

首先,从当前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来看,农产品上行的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业内、政府、媒体和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在作者看来,不仅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借助互联网,而且,互联网的快速迭代,尤其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以及新零售时代的加速到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更新的可能性。但是,问题本身是不会自行消失的。要把可能性变成现实,就要求农村电商与时俱进,要求相关的方方面面为之努力,其中也就包括要求(如作者所言)“我们必须具有创新思维,不断探索创新营销模式”。其实,农村电商要做的事情很多。何者为要?对此,当然也是见仁见智。作者是把如何有效推动农产品“有尊严和价值”地上行视为关键,并进而把它当作“互联网+”推动三农变革的核心所在。

其次,如前面所说,作者在农产品上行上加了一个“有尊严和价值”的提法。相对于农产品有价值而言,给农产品赋予一种带有人格化的“有尊严”的说法并不常见。讨论到这一点时,作者给我的回复是这样说的:“农业、农民、农村似乎在很多人心中一直都处于底层地位,农产品同样‘低贱’。当新农人把它们做成品牌,重塑价值,当所有人的朋友圈都是有温度的农产品,当时尚的女孩不秀衣服而秀农产品,当农产品成为最尊贵的礼品,当人们追求农产品不是为了果腹而是因为喜欢时,农产品就回归了应有的尊严。所以,我们不仅仅是要重塑农产品价值,还要让农产品有应有的尊严。没有尊严的产品不可能有价值。”我觉得有必要把这段话转告大家,这有助于读者了解作者心目中农产品的“尊严”所指是什么。

再有,什么样的农产品才是“有尊严和价值”的农产品呢?作者认为,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符合条件,也不可能让所有的农产品都具备条件。“尊严也是要有基本素质的,品种、品质、品牌、品位、品格,这些都是要素,只有安全、好吃、让人喜欢的产品才能说具备了基本的素质。”其中,要让消费者喜欢而去主动追求,这样的农产品特质,尤其为作者所看重。新农人在这方面的任务,就是要让更多的农产品产生这样的特质,从而使农产品具有“尊严”。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以及连接性,消费者的觉醒等特性一方面让所有人都具有享受有“尊严”的农产品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农产品具有这样的机会去享有“尊严”。无须多言,作者没有去讨论实践中那种靠拼价格、走量销售农产品的做法,显然,那样做不仅无助于农产品的“尊严”和价值,而且只会适得其反。她认为:“我们的使命就是从产业链的角度,让所有农产品都行走在有尊严和价值的路上。”我所说片言,意在有助于读者了解本书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去探索农产品实现其“尊严”和价值之路。

最后,如何让农产品实现其“尊严”和价值?这正是作者在本书中用最多的篇幅去回答的问题。作者从产品、品牌、营销、社交电商、生鲜电商、供应链、产业链和生态农业等多角度、多层面展开论述,重点回答了农产品的产品商品化、商品网货化、网货品牌化、品牌社交化、社交联合化、联合产业化、产业创新化该如何去做的问题。这也是作者在本书展开叙述的逻辑主线。

本书给我留下最突出的印象,是作者回答上述问题的主要方式,不是学术性的,而是使用了大量的案例,用讲故事加点评的方法,将自己对书名中“农业创新营销模式设计”的观点表达出来。显然,这也是本书最大的特点。这样做,优点在于生动、可读性强,更适合大多数新农人读者的阅读口味,在记住故事的同时接受了作者要传达给他们的观点;缺点在于不够严谨,一些重要的概念没有定义,便容易引起歧义解读,一些基础性的判断没有实证支撑,便让在此之上推出的观点显得不够牢靠,一些重要的操作建议没有讲清其适用条件,便失之于准确。

当然,对于一本侧重于实践操作的书,我们不应在学术性上去苛求。瑕不掩瑜,相信新农人们还是能从中找到他们需要的营养,从中获得很大的帮助。本书的文笔相当感性,不少地方口语性强,故事很有感染力。不少关于实践操作的描述细致入微,加上图片辅助,为本书增色不少。

我和作者已经认识五六年了,最初也是因为探讨农产品上行问题。当时,淘宝“聚划算”针对陕西武功县苹果滞销,组织了一次“聚果行动”。事后,阿里研究院邀请参与者和研究者召开“复盘”分析会。我们都受邀参加了那次会议。随后在2013年夏天,她带着甘肃成县“核桃书记”李祥来社科院寻求合作,再后来到遂昌、陇南、龙岩等多处实地调研,都是与农产品上行问题有关。她发起互联网社群新农人联合会以来,更进一步明确了把如何推动农产品“有尊严和价值”上行,作为自己事业的定位。在新媒体上,她以“毕慧芳农业”的名字示人,把自己和农业联系在一起。在圈内,她以“新农人行者”和“新农人知心大姐”的形象行走,深入田间地头,对新农人倾力相助,收获了大量的铁粉。许多案例,她都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完全得益于此。她还亲自动手,操作了包括“十二个苹果”在内的一些有影响的网络营销项目。自然,这比那些关在“象牙塔”里研究农产品上行、靠着“剪贴”写东西的人更接地气。相信读者也能从本书的字里行间,闻到田野的味道。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发展起点不高,模式相对粗放,实现农产品“有尊严和价值”上行的创新道路漫长。而且,它所要求的参与者也不仅是新农人。好在越来越多的人已在路上,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同行。从这个意义上看,本书也是一个记录,帮人们了解在这个历史阶段,新农人作为其中的一个群体,在用互联网助力农产品上行的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为此,我非常高兴地将此书推荐给大家,不光推荐给新农人,也推荐给所有对农产品上行和网络营销有兴趣的读者朋友。

汪向东

国家发改委“十三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社科院信息化中心主任

商务部电子商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电子商务示范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

信息社会50人论坛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