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互联网与制造业变革
2.1.1 互联网技术的演进
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实施以来,全球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迄今为止,互联网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正在日益深入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模式,驱动着产业的变革。
20世纪90年代到2004年,是Web1.0时代。这个时代互联网的典型特征,是以门户网站为中心的单向互联网。在 Web1.0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Netscape开发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可以大规模商用的互联网浏览器,Yahoo的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而 Google后来居上,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服务。在国内,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新浪、搜狐和网易是这个时代互联网的典型代表。门户网站时代的单向互联网,网站是信息内容的主要创造者,互联网的主要功能是将以前没有放在网上的人类知识,通过商业公司放到网上去。在内容的创造上,Web 1.0是以网站为中心的互联网,用户只能直接阅读网站内容,这个过程是网站到用户的单向行为。
Web 1.0时代的互联网,虽然为用户提供了海量的内容,方便用户在线检索信息。但是,作为信息内容的创造者,用户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信息的创作过程中。互联网用户不仅需要读取网络内容,还希望更好地参与网络内容的创造。在这种背景下,Web 2.0在2005年以后应运而生。Web 2.0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成为互联网的中心。他们由原来的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现在的信息创造者,不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冲浪,同时也是网络信息浪潮的制造者。互联网从 Web 1.0时代的单向可读式互联网,转向用户可读可写的共同建设式互联网,用户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从而使得网络内容更加个性化、及时化和互动化。Web 2.0模式下的互联网,去中心化和开放共享、价值共创成为其主要特征。在 Web 2.0模式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互联网内容的创造者,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自由分享各自的观点,用户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发布自己的观点。网络内容信息的存储模式,不再单纯地由网站所控制,而可以分散化、本地化存储。而在使用上,则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动态地实现信息聚合,信息在网络上不断积累,不会丢失。
因为 Web 2.0的网络内容可读可写,因而促进了兴趣聚合社群的出现,形成了以用户内容创造为核心的社交网络为聚合点的社群。在 Web 2.0模式下,用户因为共同的兴趣、话题等聚合成一个群体,自行生成内容并快速传播。因而,每一个社交网络,就是一个细分的用户群体,拥有其独特的标签和符号,拥有活跃的用户,他们因为兴趣而保持比较高的忠诚度,积极地参与网络内容的创造。个体产生内容的目的是以内容为纽带,来发展、维护自己的网络社交圈,代表有 BLOG、Facebook等社交网站。
Web 1.0和Web 2.0时代的互联网,主要解决的是人的连接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人与物的连接问题。人们为了更好地工作与生活,需要广泛、实时地连接和控制构成物质世界的另一个主体——“物质”。只有将人与物广泛地连接在一起,才能够实现人对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更好的管理、控制,才能够实现人与物质世界的协同演进。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的逐步普及,互联网进入了 Web 3.0时代。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人与企业普遍地互联在一起,形成了产业的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是人类社会与物质世界全方位连接起来的信息交互网络,人们可以更为自主地感知、传输、交互、控制、协同由人和物构成的世界,在高频度、宽广度的信息交互中,实现彼此信念、动机、行动的协同。
2.1.2 互联网驱动的制造业变革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为制造业带来的最大变革。它使传统制造业的销售模式、生产模式和研发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电子商务使得传统企业之间的交易过程发生了深刻变化,包括交易沟通与磋商、签约、货物交接及货款交付等在内的活动,都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得企业的交易方式从传统的面对面交易,逐步向基于信息网络的电子商务、无纸化贸易等新兴贸易方式转变,极大地拓展了贸易时空范围,简化了贸易的过程,提高了贸易效率,降低了贸易的交易成本,使得贸易的交易量大幅提高,推动了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发展。以互联网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逐步深入地作用于制造业的全生命周期和整个产业链条,促进了用户需求识别、消费者精准定位、产品个性化设计、定制化生产、物流、分销与配送,以及售后服务等领域全面的变革。
电子商务降低了消费者的信息成本和渠道接触成本,提升了消费便捷性。通过实施企业销售的互联网化,开设在线销售渠道,制造企业实现了和消费者的直接互联,他们可以不再受到时间与地点的约束,在任何自己想要的时间与地点开展购物选择。他们也不再受到传统的交通距离等信息搜索成本的限制,使购物过程中的信息获取成本大幅度降低。通过使用搜索引擎、检索工具等,消费者可以在瞬间获得大量的供给信息,并开展信息的横向对比。借助于互联网,消费者产生顾客评论等信息,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产品使用的经验信息,降低了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通过团购等方式,整合分散化的消费者力量,也使得消费者具备了和厂商议价的权利,提升了消费者的权利。大量的产品水平属性信息的提供,既可以使得消费者精准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及服务,也可以缓解厂商之间的竞争。消费者评论所暴露出来的产品质量信息,一方面使得消费者可以更为精确地识别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厂商的质量竞争,促进了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为消费者带来福利。在需求识别方面,企业主动应用微博、微信、在线社区等社交媒体工具和用户实现高频度、宽广度、大深度的互动,主动把握和获取用户需求,成为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重要途径;企业基于物联网、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工具,可以全面地收集动态信息、用户数据,使得企业精准感知和预测客户需求成为可能。在营销过程中,基于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有效地感知顾客位置,分析顾客需求,定向化推送广告与促销信息,并进行个性化推荐,使得企业能够精准响应市场需求;在售后服务领域,企业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从而先于用户发现设备的维护需求,实施主动响应,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产品的维护服务,扩展企业的产业链。
电子商务通过分散化的信息整合,降低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在销售端,通过整合分散化的需求,使得厂商不再只能面对传统的局部区域市场,而可以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整合分散的需求,并通过延迟交货方式来满足需求,这使得厂商面临的需求不确定性大幅度降低,降低了库存成本。在传统的销售中,利基产品因为在某个区域市场需求很低,往往不被大多数厂商关注。这不仅使得具有个性化需求的消费者福利受损,也导致厂商因为只关注大众市场,带来同质化竞争,利润受损。通过电子商务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聚集产品消费者的需求,使得分散化的利基产品需求被整合成为更具有规模优势的需求,使得厂商具备了销售利基产品的意愿,这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也缓解了厂商之间的竞争。在运输过程中,通过电子商务手段整合分散化的运力需求和运力供给,可以降低供给双方的运输成本,提升各方的竞争优势。
电子商务使得制造企业的研发更具有针对性。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厂商和消费者的直接连接,建立自己的在线直销渠道,厂商可以直接感知和洞察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服务系统的设计,降低了研发的不确定性。通过开展在线定制,厂商可以聚集分散化的消费者定制需求,开展大规模定制。同时,厂商还可以更为直接深刻地洞察消费者的需求,掌握消费者偏好,把握流行趋势,从而提升产品设计能力。通过对消费者购物评论信息的分析,厂商可以找到产品改进的方向,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厂商的利润水平。
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电子商务手段,将顾客对产品的个性化,转化为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要求和个性化物料供给,定向推送到生产人员工位,指导作业人员开展定制化生产装配,支持个性化生产。在生产过程优化方面,制造企业基于物联网可以对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设施、设备、在制品、产成品、库存,以及工艺等进行有效的跟踪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改进生产过程,优化生产布局和生产流程,实现个性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响应能力。在仓储、物流与配送环节,物联网让企业实时监控物流过程、实现对物流运输全过程的可视化、透明化监管,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良现象;在整个企业及供应链层面,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实现企业的供应计划、生产计划、库存计划和销售计划的协同,避免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减少局部最优化,使得企业真正实现整齐划一的运作,提升整个供应链网络的协同程度;电子商务的应用,还可以加强企业、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的关系,加深企业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也激发出企业新的活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