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党中央准确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新时期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目标要求,并在“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中进行了具体部署,包括: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中国制造+互联网”取得实质性突破,培育推广新型智能制造模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组织实施“互联网+”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及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培育“互联网+”生态体系,形成网络化协同分工新格局,等等。这些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为我国企业开展“两化融合”指明了发展方向。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命题,也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战略机遇。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能力和条件,只要抓住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做好两化融合这篇大文章,中国完全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缩短甚至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两化融合从广义上讲是我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时代特征,是包括从社会到政务到产业再到企业的全局性战略举措。从狭义的角度看,两化融合就是直接推动信息化与产业、企业的融合,是增长方式、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生产力提升、管理变革、节能降耗、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基础设施等各环节的战略推动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两化融合的基础应该在企业,结合点也在企业,主体应该是企业。两化融合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企业深刻认识到两化融合的重要意义,并在具体实践中尝到两化融合的甜头,两化融合才能切实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信息技术角度来理解和开展信息化工作。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许多企业开始从局部、单项信息系统应用走向系统集成和融合创新,逐步步入两化融合甚至两化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但是,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信息化在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化的理念要从操作层面向全局高度提升、深化和延伸,要从战略思想上来理解和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企业两化融合的实质就是在信息技术的驱动下实现组织、业务流程、技术与数据四要素的互动创新,从而推动企业从传统的工业社会运作方式向信息社会运作方式转型,构建适应信息社会的一整套商业逻辑和运作模式。企业两化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应用信息化技术驱动企业的发展方式、工作机制、运作模式和价值创造能力的全方位创新,培育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当前,两化融合正在从四个层面催化企业创新。
第一个层面是战略创新。新一轮信息革命正在全方位地渗透工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形态,对传统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商业逻辑、运作模式产生革命性、颠覆性影响。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时代背景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企业要从这个高度来深刻理解两化融合所蕴含的战略意义,要从未来趋势和企业发展全局来系统性思考和部署两化融合工作,包括发展方向定位、增长方式转变、结构调整、资源配置方式优化、新业态、新机会、新模式等。
第二个层面是产品、业务的创新。主要包括两条主线,一是如何在产品中实现IT的全面渗透,提高产品信息化的含金量,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价值和效率。比如,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如何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等。二是如何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IT的全过程融合,包括研发模式的在线化、协同化,生产方式的柔性化、个性化,客户服务方式的远程化、精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拓展新业务、新服务等。
第三个层面是管理与运作层面的创新。信息化在管理和运作层面已经从单项应用扩展到了深化、集成和协同,以数据的整合共享为基础,横向开始逐渐打通企业价值创造链条,纵向开始串联起企业各层级、各管理和运作环节,从而推动企业从车间、工厂到企业,甚至企业集团整体运作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比如,如何实现业务链、价值链和管理链的集成整合,打造实时化、透明化的企业综合运作管理平台?如何创建企业的“数据中心”和“管理驾驶舱”,推进管理决策机制、运作模式的创新,实现精准、高效决策和快速反应等等。
第四个层面是企业与外部的联结和创新。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上下游等外部相关方的信息系统开始逐渐打通,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如对客户来说,互联网平台正在拉近客户和企业的距离,客户甚至参与到了企业内部的产品研发、生产过程。再如,企业通过供应链的外部延伸,开始逐渐与供应商从信息共享,逐步发展到生产计划共享,甚至发展到同步生产、按需供货。而且,借助越来越完善的外部互联网平台,很多企业已经开始用低成本、专业化手段开展服务外包。如信息技术的外包(ITO)、业务流程的外包(BPO)、智力咨询的外包(KPO),以及软件的服务化(SAAS)、数据中心的服务化(DAAS)、信息平台的服务化(PAAS)等,这些都正在打破工业化时代所形成的纵向一体化分工体系,推动企业朝着信息社会所要求的扁平化、共享、协同的运作模式转型。
201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位于八大行动计划之首的“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正式实施。中国企业联合会作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推广副组长单位,充分发挥联系企业紧密的优势,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一安排,围绕标准起草、培训宣传、贯标、评定、经验推广等开展了许多工作,从中发现、挖掘和总结了一批企业两化融合促进创新方面的典型经验。为宣传推广这些典型经验,更好地支撑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推广工作,从2015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企业联合会会同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两化融合促进企业战略转型、商业模式创新、价值链协同、管控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创新、研发模式创新、供应链创新、大数据开发应用和智能工厂建设10个专题,实地调研了海尔集团、山东华能、徐工集团、青岛红领集团、长安汽车、中国电信、中广核工程公司、上海大众、中国工商银行、镇海炼化10家行业领先企业,组织编写了这本《两化融合促进企业创新趋势与实践(2016)》。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引导企业更加重视两化融合工作,积极开展两化融合实践,推动更多企业建立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进我国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
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