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命题趋势分析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重要一环,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所录用的国家公务员素质的优劣。作为考生,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必须熟悉考试的命题思路和题型,才能百战不殆。
从1994年举行首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开始,到1997年年底面向应届毕业生举行公开招考为止,其考试范围、题型等每年都有变化。1995年1月人事部发布了《关于统一确定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的通知》,同年由人事部考录司组织编写了第一本统编教材《公共科目》,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法律、行政管理及公文写作与处理六个部分和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AAT)。而1997年年初对97届毕业生的考试内容为时事政治、中国近现代史、自然科学常识、公务员制度基本知识和AAT,题型为选择题。1997年年底人事部考录司又编写了新的统编教材《综合知识》,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政策、法律(内容有较大改动)、行政管理(含公务员制度)、中国国情与国策(含近现代史)、公文写作与处理和 AAT。这一内容则变化不大。
2002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在题型上与2001年相比有所变化,但是总体变化不大。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题型结构有所调整。由原来的知觉速度与准确性、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言语理解、常识、资料分析六大部分,改成常识、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言语理解和资料分析五大部分。
(2)具体题型也有变化,比如判断推理新增加了定义判断,B类考试增加了机械推理等。2001年用过的题型,比如知觉速度与准确性、事件排序等,2002年不再有。言语理解部分,2001年使用了对句子、对段落理解的考查,2002年改成了对整篇文章或者大段落的考查。也就是说阅读材料字数增加,材料后附带了几个问题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关于整个题型的变化,可参考2002年的考试大纲。
2003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有35页,共130道题,考试时间两个小时。题面涉及政治、法律、管理、数学和逻辑推理等多项内容。题型分为数量关系、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五类。其中,资料分析题要求考生根据试题中图表、文字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计算,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试题全部为选择题。与2002年相比,2003年的题型没有太大变化。
2004年,中央机关面向社会招收近8000名公务员,这是历年中招收人数最多的一次。这次考试在题型与题量上变化较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增加了听力理解,取消了数字推理。总体来看,考试的复习难度、通过难度及考取高分的难度都大为增加。
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又取消了听力理解,重新选用数字推理题型,同时题量增加至135道,难度也相应加大。
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最大的变化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取消了常识考查内容,改为主要考法律知识。
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首次将常识部分全部转为法律知识,题目数量增加到140道,考题难度进一步增加。
2008年的考试延续2007年的构架,题量也保持一致。在题的难易程度方面,则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部分的难度降低,言语理解与表达和常识判断部分的难度增加。此外,党的十七大会议的内容及精神也融入了考题中。
2009年延续2007年、2008年的考试构架,题量没有改变,但出题比较有新意,对于基础知识掌握全面、复习充分的考生比较有利,同时体现出考题的时事性、灵活性,并与生活密切相关。尽管题型等和过去两年略有不同,但是知识面广、复习充分的考生仍然可以得心应手,反之则会觉得比较难。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命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主要包括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五个部分,全部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题目为140道题,分配如下:1~25常识判断;26~65言语理解与表达;66~100判断推理(66~70图形推理,71~80定义判断,81~90类比推理,91~100逻辑判断);101~120数量关系(101~105数字推理,106~120数学运算);121~140资料分析。从题型的变化来说,考试更多的是体现了考生知识面的广泛和从行政角度考查,将常识部分放在第一大块,就是为了考查考生能否快速地作答,从而决定后面的解题效率和正确性。
2010年则延续着2009年的调整,总体呈现出以下两大特色:一方面,行测五大模块的排列顺序重新调整为2009年以前的模式,即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资料分析的顺序,实践证明这一模式较为科学、合理。另一方面,试题在各部分的题量分布上也有所调整。资料分析题目增加了5道,数学运算减少了5道;图形推理增加了5道,类比推理减少了5道;总题量则保持不变。资料分析需要的是考生阅读分析资料的准确度和速度,比数学运算更贴近实际工作需要,可见实际操作能力是以后考试的重中之重。类比推理则是所有行测试题中最简单的,而图形考查的是考生的基本思维、视觉感官,这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类比推理与图形推理的此消彼长预示着国考行测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强。
2011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行政能力测试试卷呈现三大变化:
(1)在题量上的重大变化。2010年的国考试题一共是140个题目,今年一共下降到了135个题目。这是第一个重大变化,总量上有一个明显的减少。
(2)在题目的顺序上做了巨大的调整。2010年的国考试题的题目顺序,第一部分是言语;第二部分是数量关系;第三部分是判断推理;第四部分是资料分析;第五部分是常识判定。而2011年的最新国考题目将常识提到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为言语理解与表达;第三部分是数量关系;第四部分是判断推理;第五部分是资料分析。这是在整个模块的顺序上做了一个巨大的调整。
(3)在模块内部之间,在题型上也做了比较明显的调整。
在数量关系部分,取消了我们以前国考中必考的数字推理题目,也就是今年我们整个数量关系的15个题目,完全是数学运算,取消了5个数字推理。
在判断推理方面,原来判断推理是35个题目,今年调整到了40个题目,由类比推理去年是5个题目,今年调整到10个题目,这是在顺序上和题量上的变化。
常识方面侧重了大纲中所透露的信息,严格考察国情和社会情况,比如最新考察到人口普查的情况。
2012年国考总体趋势和2011年保持一致,试题量仍为135道,各个模块的顺序也未发生变化,但具体的试题出现了不少新的特点。常识判断部分试题的基本上是按照大纲的要求设计的,但是与往年相比更加包罗万象,科目之间的交叉现象更为明显,比如物理知识与生活常识结合,文学知识与历史知识结合等,无形中增加了考试难度。言语与表达部分,考查重点依然是对语境的分析以及对材料主旨、意图的把握。数量与资料模块在试题的分布上与往年有些变化。资料分析中增加了一篇材料,由3篇变为4篇,题量相应的由15道增加到20道。数量关系部分与2011年相比少了容斥原理的考查,排队、比赛之类的题目也不再出现。但其他题型的覆盖却更加全面了。在判断推理模块中,类比推理的题量与2010年相同,即5道题,逻辑判断的考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侧重考察了加强型的题目;有三道题的提问方式是假设型的,还有一道题的提问方式是“不能构成对上述结论支持的”,这就要求考生做题的时候审题要清楚。
言语理解与表达在最近几年的考试中发生了多次变化:听力理解题型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在原来的阅读短文的基础上增加一种新题型,即阅读材料不以短文的形式出现,而是给出由几个长句组成的一小段文字,在每段后面只提一个问题。这样既能达到考查语言文字能力的目的,又有利于考生的发挥。
数量关系中的数字推理部分于2004年被取消,2005年又重新选用,分为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两种类型。数量关系部分的难度可能会有所增加。
判断推理的题型通常包括四种,除图形推理、定义判断、演绎推理外,第四种题型会发生很大变化,2005年为事件排序,2006年为类比推理。图形推理部分会略有变化。以往图形推理给出两组图形,第一组三个图形,第二组两个图形,要求考生推出第二组图中的第三个图形。而在最近几次的考试中出现了新题型,即只给出一组四个图形,要求考生推出第五个。这对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既然此种题型已经出现,它就不会仅仅是个试验,而且再经过这次考试的总结,相信在下一次考试中出现的可能性很大。考生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常识判断部分与原来的公共基础知识基本相同。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和科技六个方面,考查应试者在这些方面应知应会的最基本知识以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
资料分析题型是看图表、表格、文字资料回答问题,难度逐年提高。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从事国家机关工作所需要的相关素质和能力,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非死记硬背或是强化突击所能。例如常识判断题型,内容涉及文史、政治、法律等各方面,可以说是点多面广,需要靠平时的知识积累。
为了增强考生的实战能力,本书突破了以往同类辅导教材堆砌练习题的模式,参照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题目的数量、难度,在每一种题型里精心设计了数量不等的仿真强化练习单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广大考生在掌握了上述解题技巧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实际考试的要求,认真练习,增强实战能力。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在做卡表计时练习的时候,应该严格仿真。比如,一时解答不出来,就要按照时间要求,做完单元练习后,再回头解答,以培养良好的考试习惯和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