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苦难的童年
第I-1回 难童小学筹开学无名灾童来报名
1942年的西安,处处都显露出苦难中国的面容。百分之八十的地方都成了难民区。难民区内的天气似乎从来没有晴朗过,总是那么阴霾密布,尘土飞扬,或者是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却拥挤着大量的居民,他们大多是来自东北、华北或者河南的逃避日本侵略的难民。
在城内东部崇忠路上有一座灾童教养院。它是佛教慈善团体捐资兴建的。去不了宋美龄先生兴办的保育院的难童就投奔到这里。这里力量也有限,最盛时期也只有二三百难童。在社会舆论的关注下,教养院要兴办小学了。
在一个初秋的早晨,灾童教养院小学准备开学了。一大堆灾童熙熙攘攘地挤在一个不大的小院中,准备报名。其中有一个瘦小的男孩子,留着个平头,平头的头顶并不平,像杂草丛生,有的地方冒出一束头发,有的地方啃出一个低槽。孩子身体很瘦小,相比起来,头就显得大了些。瘦而发黄的脸明显地打上了营养不良的印记。一对大眼睛倒也显得炯炯有神。他身穿一件蓝色的中式褂子,下穿农民式的大裆裤子,既没皮带也没腰带,就是裤边一叠一卷,就不会掉了,这就是当时的灾童服。孩子脚上穿了一双很旧的布鞋,虽然脚趾还没有露出,但表面多处已经磨起了毛。鞋子要是脱下来,不仅臭气熏人,而且可以看见鞋内底糊上了一层黑泥。
孩子并未急着去报名,而是等呀等,直到大多数灾童已报名离去,他才走到老师面前,向老师鞠了一个躬。
“老师,我要报名。”
“你几岁了?”老师漫不经心地问着。
“七岁了。”
“你报几年级?”
“三年级。”
“三年级?”老师惊奇地问道。“一、二年级的课你都学过了吗?”老师认真地盯着他。
“跟着哥哥学过了。”
“谁知你怎么学的?那要考考。”老师带着怀疑说。
那时的小学没什么正规的考试,更不用说这个灾童教养院的小学了,老师能问问就很不错了。
“你学过加减法,会背九九表吗?”老师带着蔑视的眼光。
孩子流利地背诵了九九表。老师显得有点儿惊讶,就想进一步探探孩子的底线。她出了一道鸡兔同笼的题目。在当时的小学中,鸡兔同笼的题目被认为是神秘之题,广泛在孩子们中传播。
“鸡兔一共6只,在一个笼子中,共有16条腿,你说有几只鸡和几只兔子呀?”老师以为孩子会被吓住,或者至少也要他发愣一会儿。没想到孩子顺口就答出了。
“2只兔子,4只鸡。”
老师认真起来,感到这孩子有些特殊,也想搞个明白,便问道:“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呀?”
“6只鸡兔一共16只腿,如果全是鸡只有12条腿,多出4条腿。每多2条腿就多一只兔子,所以兔子是2只,鸡就是4只了。”这种新奇的思维方式引起了老师的兴趣,老师也多少感到了这个孩子的可爱。
“你怎么学到这些知识的呢?”
原来孩子一直逃难,根本没上过什么学,只是跟着妈妈和哥哥学了一点东西。孩子特别崇拜哥哥,因为他有个好名字叫斌成,就是文武双全的意思,那是父亲精心为他起的。孩子很羡慕哥哥,也就想多向哥哥学习。有一段时间,哥哥在外面上五年级,每天晚上回家做作业。所谓的家就是灾童的大通铺房子前端隔出的一小间,母子三人住在这里。母亲帮教养院管理一下这个宿舍。一张破的没油漆的条桌和两只长凳就是她的办公设备,母亲白天在那里抄写一些灾童名单、分发物品的登记单。晚上它就成了哥哥的书桌。孩子的智力大多在这个桌旁萌发。
哥哥每晚做功课时,点亮一盏一根灯草的油灯。弟弟就坐在对面看,不时地向哥哥发问一些问题,为什么这个这样?为什么那个那样?哥哥心情好时就给他说说,心情不好时就轰他,“去,去,去,你不懂,别捣乱。”孩子为了能让哥哥同意他坐在对面,也向哥哥讨讨好。帮他研研墨啦,打打水呀。尤其在夏天,屋里的土地上有许多跳蚤,打上一盆水放在桌下让跳蚤跳到水里,就少咬人了,总之就想赖在哥哥的对面。慢慢地,孩子也能插对一两句。哥哥看到他的进步,有时也教他点儿东西。鸡兔同笼的问题就是在这里学到点儿皮毛后,就跑到外面向其他灾童显摆,引起许多讨论,自己也越来越懂得透了。有时哥哥也教他念些唐诗,认些字,写写大字。
老师再问了些识字和语文后,心里已经同意他上三年级了,因为她觉得现在三年级的许多孩子未必比他清楚。
“你叫什么名字呀?”老师准备登记。
“我没有名字,妈妈不给我起名字。”
“怎么会这样?那你家里人叫你什么呢?”老师奇怪地问道。
“小时候父亲讨厌我,不给我起名字,妈妈就叫我娃娃,在我来报名时,又问妈妈,妈妈一想往事,就很不耐烦,没好脸地说那你就叫娃成吧。老师,你说这是名字吗?”
原来在孩子生下来时,父亲没给起名字,父亲去世后,一提到孩子的名字,母亲就伤心。因为孩子的名字问题曾引起过母亲和父亲的争吵,母亲说这是她第一次和父亲红脸。这次又遇到名字问题,母亲又伤心了。
“那怎么办呀?”老师一边思索一边自言自语。
“老师你给我起个名字吧!反正我不想叫娃成。”孩子乞求着。
“那好吧,我来想想,你哥哥叫斌成,‘成’字是你们这辈人共同的字,所以只要选一个字就成了,选个什么字呢?”老师在思索着。
突然孩子说:“有了,我就叫‘华成’好了,因为‘华’字和‘娃’字有点儿相近,而且‘华’字表示我要像父亲一样有技术、有才华。”
就这样,孩子自己给自己起了个好名字——向华成,它伴随了他的一生。
老师紧紧地抱住了孩子,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灾童苦难众人怜,
向上好学更得难。
从小恶遇焉非福,
长大回味尚知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