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1:为什么房地产成为人们眼中的“坏孩子”,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它?
在一个村庄里,村里的年轻人初中毕业就开始在家操持农务,他们理解的人生就是娶老婆过日子,同时把庄稼耕种好,顶多再养几头牲畜。大家的日子都过得很清贫,但是,因为没有外部世界的诱惑,日子简单而幸福。
村里有一个叫牛三的年轻人,在电视里看多了城市人的生活,于是心神驰往,没有一技之长的他毅然放下了手中的农具,离别家中新婚不久的妻子,一个人去了城市打工。牛三的举动遭到了同龄人的嘲笑,他成为一个离经叛道的人。初来城市,牛三求职无门,只能在工地上做一些体力活。因为勤劳肯干、省吃俭用,他不仅攒下了一笔钱,同时还学会了城市人的精明算计,盘算着如何让钱生钱。
数年过后,牛三从普通的民工成长为一个有经营意识和经商能力的包工头,此时的牛三也越来越像个城里人。衣锦还乡的他成为村里的新闻人物,人们对于牛三的致富故事,五味杂陈,因为那个曾经被他们嘲讽过的“麻雀”如今居然变成了一只“金凤凰”。
或许,从一开始村民们就不懂得如何与这位“富人”相处,再或许,城市习性的牛三已经无法适应农村生活。村民们自然地与牛三有了距离感,染黄的头发、朋克风格的装扮让牛三成为“二溜子”的代言人,关于牛三的致富经历,也开始被揣测出各种版本,慢慢地,在村民眼里,牛三成为一个自命清高、生活糜烂、财富来路不正的“坏人”,谣言变本加厉,人们的眼神也越来越异样。
村里要修条路,牛三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金,把工程承包了下来。如果工程做完了,牛三完全有机会再赚一笔。可能是赚钱的好事老是青睐牛三,让一些村民无法接受,他们开始心生嫉妒,许多村民出面阻挠,称牛三这种不三不四的人不能承包村里的工程,“一个人品不好的人,怎么可能做出好的工程?”
牛三费尽心思,花了一大笔钱才把这事情摆平,工程做完后,牛三自然地又赚了一桶金。一年之后,有些路面出现了破裂,而这正好成为人们攻击牛三为富不仁的最好机会,一时间议论纷纷——偷工减料、豆腐渣工程、昧良心等风凉话不绝于耳。
牛三哑巴吃黄连,因为缺少经验和监管不力,被分包的施工队偷工减料,加之,还要配合镇领导提出的春节通车的政绩指示,在恶劣天气施工,也让质量大打折扣。但是,这一切牛三又能和谁诉说?
又过了几年,镇里提出给村里建一所学校,因为镇政府经费困难,镇长要求村民自筹资金,并称什么时候把钱筹齐了,就什么时候动工。这个时候村长找到了牛三,苦口婆心,说村里都穷苦,让乡亲们凑钱,还不如你牛三捐个款,把钱捐出来算了。牛三虽然心中有气,他认为这钱没有理由让他一个人掏,尽管他确实最有钱,但建学校是全村人的事情。
碍于村长的请求,同时,牛三也意识到这是一个破除谣言、树立自己形象的机会。想了很久,牛三最终同意了村长的请求。有了牛三的资金支持,学校拔地而起,全村的孩子上学再也不用走上十几里路了。
村民打心眼里感谢牛三,村长还亲自送上锦旗,感谢他的千秋功德。事情热闹一阵后,慢慢地也就平淡了下来。过了不久牛三却出事了——别人借了他的钱跑了,那可是牛三多年打拼的心血啊,牛三一夜愁白了头。很快全村人们都知道了这件事情,村民的心态基本相同,都认为牛三恶有恶报。
牛三的经历就是浓缩了的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史。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产行业所遭遇的尴尬与困境。
开发商财富的迅速崛起,拉大了贫富差距,导致人们心理失衡,同时房价的居高不下,让买房门槛越来越高,开发商成为人们集中“吐槽”的对象。加之,行业发展之初,经验缺失和管理不力,造成一些质量事件被媒体放大,败坏了行业名声,房地产成为不折不扣的“罪人”,至于房地产对中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很多人则视而不见。正如那些村民一样,人们享受着牛三带来的建校福利,却对牛三的财富心生痛恨。
房地产等同于暴利,开发商等于心黑商人,这些都是不明是非、不探本原的偏见。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质量门”,都存在害群之马;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暴利,也存在因经营不善遭遇破产的事情。中国的房地产行业逐步走过了“野蛮生长”的时期,随着调控和监管力度的加强,行业也越来越规范,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有一天,我和长沙本土一家知名开发企业的老总聊天,他们正在谋求从传统的住宅开发转向商业地产。我说:“你们那个20万平米的住宅项目开发得很成功,利润率最少应该有20%吧?”他无奈地笑了笑,说:“如果利润率有20%,今天我们根本就用不着这么痛苦地向商业地产转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