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行业解决方案:打造基于企业资源计划的基础方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之一

为什么写这本书

汽车零部件产业一直是中国汽车工业之痛。虽然我们在整车的产销量上可以傲视全球,但不可否认,汽车零部件依旧是我们国家的工业短板,不仅大量的核心技术被国外企业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与世界先进水平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其实,中国汽车工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自1994年一汽大众上马SAP开始,就揭开了中国汽车工业使用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手段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篇章。在接下来的20年里,信息化建设在各家整车厂如火如荼地进行,无论是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基础的“骨干系统”(Backbone System)的普及,还是围绕着ERP的各种“扩展系统”(Extended Systems)的应用,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深深地扎根到整车厂的各类经营活动当中。反观那些零部件供应商,与整车厂相比,这些年来在信息化方面迈出的步伐却要小得多,绝大多数企业依旧停留在ERP建设的第一个普及阶段。随着中国整个汽车产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零部件供应商的业务也不可避免地变得日益复杂。近几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已经接到了越来越多的这方面的信息化需求。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对国外的一些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与国内的情况截然相反,国外的零部件供应商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丝毫不逊色于整车厂。他们不仅早就经历了ERP应用的推广阶段,在ERP之外的各种扩展应用上也取得了很多经验和突破。从SAP产品的应用普及来看,国外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有着非常高的活跃度,非常愿意采纳SAP新的产品和新的方案,完全没有束缚于整车厂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情况。相比较而言,国内的零部件供应商同行存在很大的差距,心态相对保守,步伐也很慢。他们虽然有迫切的学习欲望,但在书店里根本找不到一本这方面的专业书籍。这些现状促使我再次萌发了写作的念头,借此机会把SAP的方案和国外的先进经验介绍给大家。

实际上,我最早步入汽车行业,就是从零部件供应商切入的。直到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看到SAP运行界面的那一幕——那是1999年底在德国大陆公司(Continental)位于法兰克福的写字楼里,一位德国小伙子很热情地给我介绍他作为采购员使用SAP的心得,并给我做了一些演示。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就是著名的SAP R/3了。于是,第二年我便参加了SAP在位于上海浦东的中油日航大酒店举办的合作伙伴学院(Partner Academy)培训,并拿到了R/3咨询顾问的认证证书——一块像信用卡大小的牌子。8年后,我如愿加入SAP担任汽车行业首席专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结一些零部件供应商的信息化经验,成了让我安静地坐下来阅读、思考和总结的一块“自留地”。

这本书与9年前我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书《汽车行业供应链——战略、管理与信息系统》有一些联系。那本书虽然将笔墨主要投在了整车厂的领域,但是却更多地试图站在一个独立的第三方的视角来剖析整车厂的供应链。我在零部件供应商的那段经历,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汽车供应链的一员,供应商所能发挥的潜力和在现实中承受的无奈。4年前,当我再次坐下来专门为零部件供应商落笔的时候,同样也希望能够让读者在更大的为整车厂配套的背景下,对零部件供应商的业务获得一个全面的认识。为此,我把整个内容分成两本书来出版。第一本书主要关注在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以及以SAP ERP为基础的解决方案——这是每一家零部件供应商迈进信息化领域的第一步。第二本书则以SAP ERP之外的各种扩展方案为主要内容,力求能够完整地覆盖SAP为这个领域提供的所有产品,反映出零部件供应商信息化以ERP为基础向上扩展的发展趋势。

本书的写作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展开的。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在公司里我除了兼任汽车行业首席专家之外,还负责整个行业专家团队的管理工作,后来又陆续增加了价值工程团队和行业产品团队,写作速度大为减慢。是我当年的经历和梦想,也是为了纪念当年把我引领到汽车行业的上海汽车制动系统公司的总经理孙鸿广先生,在他的激励下我每天在键盘上敲入一些文字,积少成多,使本书终于能够顺利出版。值此之际,谨以本书向我当年在零部件厂一起共事的老师、同事,还有那段难忘的经历致敬。

彭俊松

2014年7月30日于上海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