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历史车轮逐步将中国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中国社会各方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直接暴露在全世界的聚光灯下。然而,从简单的输出商品、劳务,到输出产业、货币甚至输出制度和文化,不仅是数量规模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力度空前的结构转型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既要与世界相互了解、包容、适应,还要顺应潮流、引领变革,展现出中国特有的大局观、前瞻性和领导力。在这一历史使命面前,我们理论准备不足、经验不够、人才缺乏,也有法治建设滞后等短板。跨国无形资产转让定价和相关税制构架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长期以来,跨国公司利用无形资产深度开发中国市场,所设企业快速发展,逐渐成长为全球制造基地。进入21世纪后,比价较低的中国工程师为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的迅速成长提供新的成本优势。然而,在跨国公司快速、获利颇丰的同时,中国的税收权益并未相应增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随着增长减速,部分转型滞后地区的财政压力增大。对外投资加快,“一带一路”战略扩展国际合作格局;互联网等新技术迅速兴起,一开始就有全球化的背景,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国际税制和利益分配结构的挑战。
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地增长,加快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变革,夯实财政治理基石是关键手段,重构国际税收秩序是关键支点,政府效率与市场效率的协同是共同目标。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参与全球创新,分享跨国商机,夯实本国经济长期成长的技术和市场基础,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都需要一个涵盖国内国际、设计良好的无形资产税制。
本书在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涉及的国内外宏观形势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关注中国无形资产匮乏的现状和无形资产税基流失的困境,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个全球化背景下管理中国无形资产税务的综合框架,其核心内涵超越了反避税的范畴,对内促进无形资产的积累和开发,对外防止税基流失、促进无形资产交流,提升话语权。这一独特的观察和解决问题思路立足长远,勾勒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税制改革蓝图,并提出全球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长效治理机制。包容性成本分摊机制和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社会与环境成本计量模型等的提出,是作者为打造体现“创新、活力、包容、共享”理念的国际税收治理架构的积极探索,对于夯实中国财政治理基石,规避“走出去”企业无形资产转让定价风险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希望本书的出版发行能够进一步引发国人对于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税制演变的探讨和思索,促进中国国际税收政策研究迈向深入。
刘世锦
2016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