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写作考点解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参考答案

练习1

材料是一个小的情景对话,表现的是沙子和珍珠的关系。这里的沙子和珍珠,都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象征,珍珠象征的是人才,沙子代表的则是普通人。因此,从珍珠或从沙子的角度立意均可。

从珍珠的角度立意。材料中的“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一句话是关键,说明人只有出类拔萃、超越常人才能得到别人的重视,体现自身的价值。同时,要实现“出类拔萃”“超越常人”的目的,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据此,提炼出“出类拔萃,努力使自己出众”“超越常人,凸显自己的价值”等观点。

从沙子的角度立意。“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这个强有力的反问句提供了非常好的立意角度:一粒沙子,即使成不了珍珠,也自有其不可抹杀的价值。哪段路、哪座楼、哪条马路少得了沙子的默默奉献与承担?况且,哪粒珍珠最初不是沙子?沙子如此,人亦然。人当然要胸怀大志,追求梦想,但梦想的实现需要脚踏实地,需要从最平凡的事做起。无论做什么,人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据此,可提炼出“平凡如沙,亦能伟大”“平常心态,安做平凡人,平凡也精彩”等观点。如果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可以确定写作主题为:平凡与杰出。当然,我们也可以进行逆向思维,使整个文章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比如,沙子扔在沙滩上找不到,珍珠扔在一筐珍珠里同样找不到,这也是很好的角度。

练习2

本则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了鱼以思想和情感,让鱼人格化,需要在把握寓言寓意的基础上立意。

首先,要弄清童话形象所对应的人类形象。

老鱼——人生经验、社会阅历丰富的智慧长者。

(两条)小鱼——缺乏认知能力(活跃在水中,却不知水是何东西,更不要说与水有关的其他内容)的年轻人。

其次,需要弄清童话的象征意蕴。

我们可以看见老鱼问得看似寻常却饱含关切之情,小鱼却茫然不知,懵懂而稚拙。

寓言是对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所以我们还需要回到生活、心灵的层面去思考立意。

1)立足生活

小鱼们天天生活在水中却不知水,忽视了对水的认知——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忽视——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1)空气、阳光、水等都是我们生命中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可是我们重视了吗?我们往往人为地污染与破坏!

(2)和小鱼一样身在福中不知福,生活在爱中却不知有爱,不珍惜爱(如认为父母之爱是应该的,于是成了“啃老族”,对人间至真无上的亲情不思感恩与回报等)。

(3)生活中凡人(如“最美妈妈”“最美女孩”“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等都是凡人)有伟大,琐事有感动,我们不能忽视。

(4)我们所忽视的还有许多,如友情、传统、礼仪、道德等。

2)审视心灵

小鱼们天天生活在水中却不知水,忽视了对水的认知——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深入思考——我们的心理症状和相关思考。

(1)自大与自私,使得人类天天生活在地球上,却并不关爱地球;生活在亲情、友情、师长之爱中,却不懂什么是爱;我们贱视平凡,不重传统,有的还丢掉了应有的礼仪、道德等。

(2)成长需要提醒,正如小鱼需要老鱼提醒一样。

(3)我们需要从“无知”走向“有知”,不能像小鱼那样“无知”。

(4)我们要思考该关注些什么,该忽视些什么,还要思考为什么。

练习3

1)概括内容,明确对象

老僧救蝎子反被蝎子蜇,但仍不改被刺救蝎子的初衷,路人不解,老僧道出缘由——救人(物)是人的本性。由此明确对象——材料陈述对象分别是老僧、蝎子、路人。

2)选取角度,抓关键点

材料重点写老僧,可以从老僧这个角度入手为重点,当然也可以从蝎子和路人的角度入手。

抓关键——抓材料的关键句或关键点。找出有关陈述老僧的关键句:老僧曰:蝎蜇人乃天性,不蜇人,失其性,非蝎也;佛救苍生于水火亦乃天性,不施救,失其性,非佛也!

3)分析原因,由此及彼(寓意)

老僧为什么被刺伤还救蝎子?(从老僧讲的话中可以找到原因)蝎子为什么蜇人?路人为什么不解?进而由此及彼,辨明是非(寓意)——辨明材料陈述对象老僧、蝎子和路人的寓意。本则“老僧救蝎子”的故事,表面上与当前的政治热点、社会时事并无关联,实际上小故事有大道理,实际上关注的是“善良本性与知恩图报”这一核心问题,倡导坚守善良本性,走自己的路,不随波逐流……其内涵深刻,而且可供发挥的空间很大。

由上述分析,就能得出准确的立意。

1)从老僧的角度立意

(1)抓住“老僧坚持救蝎子,不因被刺和路人的不解而改变”这些文字信息,由此切入,可提炼出以下观点。

① 行善不需要理由(或讲条件),不能因怕受损失受伤害就拒绝行善。

② 做人要坚守善良的本性,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操守、本心等,不能因外在环境的不利(或外在压力等)而改变甚至放弃。

(2)抓住“老僧关于天性的论述”的文字切入,可以得出以下观点。

① 尊重其他事物的天性,不苛责于人。

② 顺乎自己好的天性,不随波逐流。

(3)抓住“老僧救蝎子的结果”的文字切入,结合路人的问话,可以提炼出以下观点:

① 行善也要看对象、讲方法,行善要理性。

② 不适当的善行,不仅有可能给自己带来伤害,甚至有可能是养懒与纵恶。

2)从蝎子的角度来立意

抓住“蝎子被救却反刺老僧,结果受到路人指责”这一文字信息切入,可以得出以下观点:做人要知恩图报,绝不能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

3)从路人的角度来立意

抓住“路人的言行”的文字信息切入,可以得出以下观点:莫做袖手旁观者,更不要对那些见义勇为者加以阻挠或讽刺。

练习4

这一材料在叙述尼采从半高处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后,用“其实,对于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这一问句提示我们感受世界的美好不仅在半高处,也可在山的不同位置去感受。所以,我们可以循着命题者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思考,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关键词:半高处、山脚、山顶

从实到虚:

半高处→途中→人生主要是经历和过程

山脚→底部→谦卑、起点

山顶→顶端→远大、到达目标

多角度思维:

(1)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半高处有余地,留有美好的想象和向往,而不是一览无遗。在文学、艺术上,半高处则表现为含蓄。文学艺术中的留白,可激发欣赏者的审美活动。如果把“半高处”比喻人生的旅途中,那么我们会明白“美在途中”。因为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

(2)从山顶看,美尽收眼底。依据一些诗句可以思考某些理由:从山顶看,是为了“欲穷千里目”,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就会感受世界的美好;从山顶看,可“一览众山小”,就会感受、认识到自己的美好,增强自信心;从山顶看,则“不畏浮云遮望眼”,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才能感受到生活真实的美。

(3)从山脚看,也可感受世界的美好。观察事物往往取决于人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则目中无人,有了有色眼镜,何谈世界的美好。那么,从山脚看,则象征谦卑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而且,从山脚看,才能从事物的根基上感受实实在在的美好。

(4)从山脚、山腰、山顶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感受到的世界会更美好。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便异彩纷呈。

练习5

这两则材料表面上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我们可以进行“异中求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在本质上有相同之处。显然,材料一中的人们和材料二中的记者都是求同心理在作怪。这就是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据此我们可以这样立意:

(1)要克服求同心理,敢于坚持自我,有主见,不盲从,具有独立人格精神;

(2)不可用狭隘的思想来衡量世界和生活。

练习6

压缩原文后得到“甲,只选一块精美的石头;乙,选了若干,成为负担,只好扔掉,最后也只剩一块”,由此可以立意为“学会放弃”。这里的“放弃”是指释放、抛弃事物的不利因素,只有从这个含义出发,去选材、去表达,才符合题意。辩证地看,一定条件下的放弃即是获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因此,可从“为什么”角度思考,人生中会有许多值得留恋的东西,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我们应该学会放弃一些。也可以从“怎么样”的角度思考,学会放弃不仅要具备敏锐的眼光,要抵挡得住诱惑,还要兼具开阔的胸襟、大度的气魄、取舍的胆量,甚至还有坚强的心理、坚定的信念。

练习7

两则材料说的同一个字“逼”。书法家让练字人惜纸逼自己写好字;帽子扔到了墙的另一边,自己已别无选择,得逼自己想方设法地翻过墙去。“逼”字不是一个好字眼,但不少人的成功却是实实在在被“逼”出来的。

练习8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东西方文明碰撞交融的今天,汉字之深意,逐渐成为遗失的宝藏。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应该警醒,更多传统的文化习俗也同汉字一样,正在逐渐消亡。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立意为“守护传统”“传承”“文化血脉的延续”等。

也可以单从汉字这个具体的角度来立意,提出面对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人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直面现实,应该以一种更积极的姿态去迎接挑战,守护我们的祖宗留下来的昔日荣光;也可以从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写起,写汉字所代表的古老文明的辉煌,写当今东方文明与西方文化的碰撞过程中的尴尬,写我们应当如何对待这种撞击。

练习9

材料至少提供了两个立意方向。其一,一只须翡翠鸟是不可能独立生存在世界上的,世上必然存在着一个种群,杀死一只鸟并不影响整个物种的繁衍。面对该类鸟的研究信息几乎空白的局面,科研人员应该去收集、保留物种的信息,这些研究结果将对该鸟的进化与生存状况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其二,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杀死濒危物种的生命个体的行为都是违背人类公理道德的行为,理应受到指责和制止,我们不应该因为一己之私而随意去剥夺其他生物生存的权利。

但如果只从这两个角度去考虑,就只是进行了就事论事的浅层立意。所以,在立意时还需要将材料概括总结,使之上升到“科学研究与公理道德的矛盾”的层面,或者深入到“爱与害”的层面。无论力挺哪一种观点,都会使立意更加深刻。

练习10

结合孔子的论政思想和做人观点来看,材料中的两种解释都可以成立,因此,可以从三个角度立意。

(1)对自身的要求。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博学多才,有安邦定国之道。而器具之用,各有所专,只有一技之能。因此,君子不能把自己变成器具,只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短暂的单一目标。李泽厚的解释接近此意,这是君子对自己的要求。

(2)对他人的认识。安德烈的解释更侧重于君子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上的态度,闪现出一种人性的光辉。据此我们深入理解:认人要深且全面,不能单凭某一点就给他定性;不把身边的人的作用局限在某一点上,而要发挥这个人更多的优势和专长。

(3)辩证思考,综合立意。两种理解是基于两个角度,一是对自身的要求,一是对待他人的态度。两者相结合,就是作为一个君子应有的修养,这应是最佳立意角度。

练习11

显而易见,材料中的“样儿”与“味儿”代表了两种人生境界。“样儿”表述的重点是别人眼里的人生状态,通常意味着成功、荣誉、财富、权力等;“味儿”重在表达一种对自己内心的尊重与遵循,透露出宁静、淡泊、执着、坚守等精神内涵。材料中的两种境界都有积极意义,赞成哪一种都可以。但是,在立意时厚此薄彼的观点并不妥当,将两者结合起来立意才最为辩证达观。事实上也是如此,活出“样儿”的人必然是听从了内心的声音,而活出“味儿”的人生必然显出“样儿”来。

练习12

分析这则材料时,需要看清何为“中心”。令人向往,有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意味着这个中心是站在别人眼光的中心,是利用他人的瞩目和自身的位置吸引资源,是荣誉中心和资源中心。边缘就是与之相对的少有人问津,也少有资源和赞誉的地方。荣誉、成就、权力的核心地方容易让人迷失自我、放弃进取,这是中心的弊端,而若我们在边缘苦练内功、提升自我,最终会吸引目光,成为中心。而材料实则是讲理性面对关注与冷遇。

练习13

本则材料是“完美无缺”与“不完美”的对比探讨。完美一直是人们的追求,正因为有了这种追求,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而不完美是一种自然规律,不完美显示出个性化与多样化的美,而不完美的绝对存在,也给了人们追求完美的无限空间与动力。不完美是一种真实之美、和谐之美、规律之美。追求完美和不完美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面,它鞭策人们毫不懈怠地积极进取,同时又让这种进取展现个体的独特之美。

练习14

从漫画创作者的初衷来看,站在鱼的角度,揣摩“如果钓鱼的人,嘴里也含着鱼钩来博弈,输的鱼是不会流泪的”这句话的内涵,材料应该是反思不公平的规则与竞争博弈的机制,批评生活中寻常的事隐含了不公平的规则。不过,也可以逆向思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什么才是好环境?英雄流血流汗不流泪,历史舞台本就应当是“能上、平让、庸下”,否则,历史就会倒退。

练习15

促成“世界最大份炒饭”的举办方,显然没能领会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精髓,而是用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吸引目光,最终因“浪费粮食”而前功尽弃,“浮躁”“虚荣”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这种浪费行为是网友及时发现并举报的,他们没有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而是积极投身于净化道德空气的队伍中,传播正能量,有“良知”,敢“担当”;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评选方果断取消“变味儿”的纪录,是负责和正义的表现,他们直面问题,及时回应民众的质疑,给大家做出了一个公正、公平的交代。

练习16

景区“傍”热播影视剧带动旅游业发展,借力而行,本无可厚非,但若把利益放在第一位,生拉硬拽,彻底扔掉景区自身的文化内涵,管理者就需要反思了。一方面,营造声势毕竟只是辅助手段,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才是景区吸引游客的关键。所以,景区管理者还是要“把握根本”“脚踏实地”。另一方面,会峰阁这个名字是有历史渊源的,何必要引进一个虚构的古阁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不俗呢?这其实是管理者缺乏文化自信,缺乏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文化的敬畏的表现。最后,文物保护也好,文化建设也好,人们需要冷静审慎,长远考虑。

因此,从“把握根本”“脚踏实地”“敬畏文化”“文化自信”“理性”“拒绝盲从”等方面立意均可。

练习17

两则名人名言都是关于奇迹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承认”与“不要相信”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是对待奇迹的两种态度,考生可以从两种角度解读。一是把它们当作对立的观点,承认奇迹就是对这个世界上许多超出能力与理解力的事情,保有一种近乎盲目的希望与热情;不要相信奇迹则是指所有事情都应该通过自己努力去完成,把控制的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第二种解读则是辩证思考:我们承认奇迹的存在,相信它的惊人与美好,但我们不把未来寄托在奇迹之上,只相信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

练习18

这三则名言,说明了一个道理:凡事要讲究一个“度”。所谓“度”,是事物保持其质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换言之,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突破关节点,事物的质就要发生变化。这种“度”,可以运用到政治生活、待人处世、修身养性等各个方面,因此,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角度,精准审题,深度挖掘。

“度”是治理国家、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一种准则、一把尺子。一般来说,这个准则、这把尺子,是固态的,必须遵守;当然在特定情况下,它又是动态的,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必须相机而化。但不管什么情况,一旦确定了这个“度”,就要奉为圭臬,不可随意逾越。要理性地处世、处事,须知,“过犹不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今天依然如此。正确和错误就在“度”的两边,要学会把握“度”而不至于失去平衡。

写作时,要遵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原则,把目光投向沸腾的社会生活,引进时代活水,聚焦热点,关注焦点,把握基点,比如可以谈谈怎样对待“熔断机制”。

对三则材料,要综合审视,找准一个关键词“度”,如果只是针对某一则名言而大谈特谈,就失之偏颇了,例如仅仅针对第三则名言专谈“严”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等,就偏题了。如果把“度”解读为“折中和均衡,不激进亦不保守,不忤逆亦不苟安”,就属于理解失当。如果仅谈“度”,大谈“度”的引申义“约束”“限制”“原则”等,却不谈“过犹不及”等,只能算打擦边球。另外,如果背离“度”的内涵去谈与“度”毫无关联的“细节”“超越”“自由”等,那就是离题万里了。

练习19

材料讲述的是地下泉水默默蓄积,一遇机会便涌出地面成为喷泉的故事。材料分为前、后部分,前半部分讲述的是泉水成为喷泉的自然现象与结果,后半部分则说明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前后两部分都在写泉水和喷泉,而又不限于泉水和喷泉本身,极富相关引申义与比喻义,也极易让人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类似情形与所含道理,意在以特定自然现象与机理,引导广大考生对社会人生中的情形与道理进行多角度的联想与思考。作文材料像寓言一样,言在此而意在彼,既发人深思,彰显某种价值理念,又引人反思并关注那些鲜为人知甚至被人忽略的沉默的事物和人的价值,富于哲理和思辨性,充满正能量(泉水之清),生活关注度高。特别是要关注材料中蕴含的几组对比性的关键词,如蓄积(聚集)与喷涌(涌出)、众人瞩目与鲜有关注、骄傲与默默不语、地下与地上等。

对于考生而言,审题立意上可联想感悟之处,面广点多,如“隐与秀”(先隐与后显、耐得寂寞终有辉煌、积累之后是爆发、鲜为人知与万众瞩目、点赞像泉水一样默默不语的人或事物、沉默的价值)、藏与散(用)(厚积与薄发、要想发挥好先要积淀深)、源与流(源远方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结果与原因(风光背后是沉潜)等主题皆可。考生文章的高下区别可能更多地表现在对材料主旨的挖掘深度、内容的丰富度及生活的关涉度等方面。

练习20

其一,大树想要实现旅行的愿望,在直接请求飞禽、走兽帮忙而不可得的情况下,决定自己想办法,由此可将立意定为:①求人不如求己;②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其二,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由此可将立意定为:①蛮干不如巧干;②要善于借助他人。③理想、愿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智慧。

立意一:从树的角度立意,有多种立意角度:抓住大树“没有翅膀”“没有腿”等词语,我们可以理解为客观条件不足,与飞禽、走兽相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它以退为进,最终靠结出甜美的果子,让飞禽、走兽把种子带到世界各地。从这点上说,可以写要学会转弯,写要知道变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或写有志者事竟成。

立意二:抓住“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这个句子,我们思考下,大树想出了什么办法呢?显然是想出靠飞禽、走兽们吃了种子后把它带到世界各地去的办法。从这点来看,立意的角度有:方法总比困难多,要学会借助外物,要注意借鸡生蛋。

立意三:从飞禽、走兽等角度立意,飞禽、走兽认为要旅行,就必须有翅膀、有腿,这是常规思维,换个角度思考,没有翅膀和腿照样可以旅行。我们可以写凡事不要妄下结论,做人要有自己的识别能力和判断力,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

立意四:从有飞禽、走兽等角度立意,飞禽、走兽原本想帮助大树旅行,苦于大树自身条件不足,但无心之中却助成了大树旅行,可以立意为“无心插柳柳成荫”。

立意五:从材料的整体来立意,大树虽然靠自己,但最终是靠合作。大树结出甜美果实给飞禽、走兽;飞禽、走兽吃了果实,携带种子去远方,帮大树实现了旅行的心愿!可以写要学会合作。

立意六:从材料的整体来立意,大树面对飞禽走兽的拒绝,并不灰心丧气,而是自己想办法自力更生。我们可以写“自立自强”“求人不如求己”这个常见的立意。

还可以从树为实现理想,排除困难,坚韧不拔入手,可以从承认劣势坚持优势,寻求途径达成目标入手;还可以立意在分享与合作上,通过与他人合作达到双赢;或者立意在“君子善假于物”上,从树善于利用外部条件达到目标着手……

练习21

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宣传片涉嫌抄袭他人创意之举,反映出我国高校创造力不足的尴尬,这和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不符。倡导独立精神和创新意识,二者立意皆可。复旦大学是我国屈指可数的百年名校,承载了国人强国富民的期待和梦想。但名校还应该是强校,名实应当相符,这一点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反思。从“名与实”“能力与担当”等角度立意也可。同时,名校本应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漠视知识产权的举动暴露出人们知识产权意识的淡薄,不尊重原创智力成果的问题,当知识圣地开始罔顾知识产权而随意“山寨”时,这样的森林里还会有百年树木吗?因此,“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尊重智慧成果”等角度也值得思考。

练习22

通过三句话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这则材料立意指向是非常明确的,三种不同的人生境界,源于不同的人生观。平庸的人只是庸庸碌碌地生存,优秀的人在生存之外,还有生活。但是真正卓越的人,却跳出了小我的局限,生存和生活都变成了手段,其最终目标是基于它们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而这是指向广阔天地之“大我”的。因此,立意可以从批判平庸的人出发,也可以从欣赏优秀之人、赞扬卓越之人等角度切入。

练习23

材料中的两句话都不难读懂,两则材料是互为佐证、互相补充的关系,都在讲一个人的欲望和目标不能太多,做事情要专注,否则就难以达到目的。不过,《鬼谷子》中讲的是道理,而吴清源是用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手法。本则材料在审题立意上基本没有难度,所以写作的难点在于挖掘深度,写出“专注”背后的精神。如果仅仅在一个平面上讲“专注”,则容易只是泛泛而谈,不容易出彩。

练习24

试题材料由四句话组成,都是围绕“忠告”展开,命题者有意引导作文者对人生中的“忠告”作辩证思考。立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孔子和罗伯特·林德的话是站在忠告别人的角度,强调忠告人要真诚劝告,更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朗根尼西和歌德的话则是站在被忠告者的角度。一是反面立意——不接受忠告,或者说不能盲从忠告;二是正面立意——接受好的忠告能使人不断进步等。

从综合的角度看,这四句名言其实告诉我们:在生活或人生道路上,有时需要“听听忠告”,有时又不能被“忠告”束缚,关键要看是什么样的“忠告”,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的“忠告”。但具体写作时,一定要把它放在人生的背景下思考,能彰显出辩证的思想则更好。

练习25

这两则材料,内容恰好相反。材料一反映出的是小圈子里封闭自己心灵的现象;材料二反映的是包容与开放的现象。这两则材料的对比,很有现实意义。我们从闭关锁国,走向改革开放,才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当今时代,任何国家都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国有句古话,朋友多了路好走。历史大趋势表明,开放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前提,交流是保持国力强劲增长的动力源。由此,可以立意为:走出封闭、彰显自信。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用人也应如此,不能任人唯亲,要海纳百川。做人也应如此,要懂得博学深问,虚怀若谷。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和真正的幸福,就应该选择积极且正确的包容心态。由此,可以立意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