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Amano Motonosuke.中国当铺.满洲里铁路研究学会月刊.Mantetsu chosakai,16:9,1936(Showa 11)/9/15,1963, pp.69-90.
Bai Shouyi.中国交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Balazs E.中华文明与官僚机构.H.M.赖特,译.纽黑文:耶鲁大学,1970.
Cheng Y.中国邮政通信及其现代化,1860—1896.剑桥,MA:东亚研究中心,哈佛大学,1970.
Chi C.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经济区域:公共水利设施发展所揭示的.伦敦: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36.
Deng Chumin.中国社会史教程.桂林:文化供应社,1942.
Durand J D.中国人口统计,公元2—1953年.人口统计,1960(13):209-256.
Fairsewis W A.早期文明的起源、特征与衰落.美国博物馆通讯,1967,第2303号.
Fei Ssu.中国社会史分期之商榷.食货(半月刊),1935,2(11):1-13.
Feuerwerker A.共产主义中国史.剑桥,马萨诸塞州,及伦敦:The M.I.T.Press,1968.
Feuerwerker A.后帝制中国的国家与经济.理论与社会.1984,13(3):297-326.
Gerschenkron A.经济落后历史观.剑桥,马萨诸塞州: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
Hanley S B and Kozo Yamamura.前工业时期日本的经济与人口统计学变化(1600—1868).普林斯顿,新泽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7.
Hartwell R.北宋时期中国炼铁与煤炭工业的革命(960—1126).亚洲研究杂志,1962,21(2):153-162.
Ho P.中国历史上的早熟稻米.经济史评,1956-1957:9.
Ho P.中国人口研究(1368—1953).剑桥,马萨诸塞州:哈佛大学出版社,1959.
Ho P.东方发源地:对新石器时代和中国早期技术与思想之本土起源的质询,公元前5000—1000年.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5.
Huang P.中国的“公共领域”/“公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当代中国,1993,19(2):216-240.
Huang Yaoneng.中国古代农业水利史研究.中国台北:六国出版社,1993.
湖北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组.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湖北:高等教育,1958.
Hucker C O.中华帝国的过去:中国历史与文化介绍.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5.
Jin Guantao与Liu Qingfeng.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中国台北:古风出版社,1987.
Kato Shigeru.中国社会经济史概说.杜正胜译,中国台北:华世出版社,1978.
Kuznets S.现代经济增长:比例、结构与速度.纽约:Feffer & Simons Co.,1966.
Li Jiannong.先秦两汉经济史稿.中国台北:华世出版社,1981a.
Li Jiannong.魏晋南北朝唐朝经济史稿.中国台北:华世出版社,1981b.
Li Quanshi.中国经济思想小史.上海:世界书局,1928.
林满红.日据时代台湾经济史研究之综合评介.史学评论,1979,1(7):161-210.
林满红.不朽的血缘与家庭所有权:前工业时期的中国和日本不同的人口动力学要素.//中国现代化论文集.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165-208.
林满红.台湾学术界对中国商业史的诠释倾向.中国历史研究,1998,31(3)-(4):65-94;另见R.Gardella, A.McElderry, J.Leonard.中国商业史,诠释倾向与未来的优先权.纽约:M.E.Sharpe,第4章.
林满红.衰退还是繁荣?行会商人的台湾海峡两岸贸易,1820s—1895.现代亚洲商业网络.Sinya Sugiyama, Linda Grove.伦敦:Curzon Press,2011:116-139.
林满红.从东亚到世界的转移:十七到十八世纪后期中国经济中海上白银的作用.Wang Gungwu, Ng Chin-keong.1750—1850过渡时期的海上中国.威斯巴登,德国:哈拉索威兹,2004:77-96.
林满红.中国起伏的国际贸易关系中“双重经济”的发展,1842—1949.//杉原薰.日本、中国与亚洲国际经济增长,1850—1949.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3(8):179-197.
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剑桥,马萨诸塞州:哈佛大学亚洲中心,2006.
Liu Boji.中西文化交通小史.中国台北:正中,1951.
Liu P K C, Kuo-shu Huang.自1400年以来中国大陆的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C.Hou, T.Yu.近代中国经济史,1979:61-94.
Liu Xinning.由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论汉初的继承制度.中国台北:国立台湾大学,2007.
Majia.中国农村经济之特性,宗华译.//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农村经济参考资料,第3号.上海:北新书局,1930.
Miskimin H A.十五世纪法国的货币与权力.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84.
Moritani Katsuni.中国社会经济史.陈蔷薇,译.中国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Mote F W.传统中国文明中的城市.Liu, W.Tu.J.T.C.传统中国.纽约:prentice-Hell,1970:42-49.
Murphey R.协约口岸与中国现代化:出了什么问题?.安阿伯,密歇根州: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第7号,1970.
Murphey R.局外人——西方人在印与在华经验.安阿伯,密歇根州:密歇根大学出版社,1977.
Needham J.科学及中国的世界影响.R.道森.中国遗产.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14.
Needham J.中国之科学与文明.陈立夫,译.中国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1973.
Ohkawa K., Rosovsky H.农业在现代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发展与文化改变,1960,9(2).
Peng Xinwei.中国货币史.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
Perkins D H.中国农业发展,1368—1968.芝加哥:Aldine Pub.Co,1969.
Potter J M.资本主义与中国农民,一个香港村庄的社会与经济变化.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68.
Quan Hansheng.中国行会制度史.中国台北:食货出版社.1935.
Rozman G.清代中国与德川日本的城市网络.普林斯顿,新泽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3.
Sa Mengwu.中国社会政治史.中国台北:三民书局,1966,1.
Schwartz B I.有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辩论.远东季刊,1954,13(2):143-153.
Shu Shicheng.汉宋间的佃农地位//中华文史论丛.中国台北:中华书局,1963:33-64.
Skinner G W.后帝制中国的城市.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7.
Skinner G W.中国农村的市场交易与社会结构.亚洲研究杂志,1964,24(1):3-44;1965a,24(2):195-228;1965b 24(3):363-99.
Spooner F C.法国的国际经济与货币运转1493—1725.剑桥,马萨诸塞州: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Sudo Y.宋代经济史,1962:73-138.
Takehiko Ohkura, Hiroshi Shimbo.十八和十九世纪德川货币政策.经济史探索,1978(15):101-124.
Tang Qingzeng.中国上古经济思想史.中国台北:古亭书局,1975.
Tawney R H.中国的土地与劳动力.波士顿:灯塔出版社,1966.
Wang Xiaotong.中国商业史.中国台北:商务印书馆,1965.
Wang Y.帝制中国的土地税收,1750—1911.剑桥,马萨诸塞州:哈佛大学出版社,1973.
Wang Zhirui.宋元经济史.中国台北:商务印书馆,1964.
Watanabe Xinichiro.汉代与六朝的大土地所有制.Toyoshi kenkyu,1974,(33)1;(33)2.
Weber M.中国的宗教.纽约:自由出版社,1951.
Wei Yuan.圣武记,1878.
Williamson J G.地方不平等与国民发展过程:模式描述.经济发展与文化改变,1965(13):3-45.
Wittfogel K A.东方专制:整体权力的比较研究.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57.
Wong R B.中国转变:历史变化与欧洲经验限制.伊萨卡:科内尔大学出版社,1997.
Wu Wenhui.中国土地问题及其对策.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Yang L.中国皇权政府对城市商人的统治.清华学报.1970,8(1)&(2):186-209.
Yu Yingshi.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业精神.中国台北:联经出版社,1987.
Zhu Zuyan.汉语成语辞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