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创新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国家、机构、学校和个人都迫切地想知道有关创新的基础知识,以尽快提高创新能力。关于创新,人们有很多疑惑和问题:
——什么是创新?
——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创新有什么好处?我不创新,让别人创新,行不行?
——创新难吗?有多难?难在哪男?创新容易吗?如果容易,为什么我身边创新成功的例子很罕见?
——学历和创新有哪些关联?创新需要高智商、高学历、高科技吗?高学历就——定会创新吗?
——创新是靠发散思维和勤奋吗?聪明人就——定会创新吗?小聪明为什么会降低人的创新智商?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创新的人才都有什么成长和教育背景?
——各种媒体津津乐道的创新的例子和英雄有很多,从高科技到低端科技,从教授科学家到大学退学的学生,横跨很多领域。如何解读这些创新?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哪些要素?他们的创新诱因和故事是什么?他们的成功有哪些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哪——个适合于我的情况?
——国外(比如美国)的原始创新水平相对较高。中国要提高创新水平,应该做哪些事情?
创新不是易事。创新成功的例子有千千万,但失败的例子更多,目失败有——些共性。创新有几个重要的陷阱,可能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男没有系统讲过的。这些陷阱只要陷进一个,就可以让一个人一生连创新禁区的方位都找不到,更不用提突破射门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就在于理解几个重要的概念和思维误区。这些误区,有的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根据自我经验想当然归纳的,有的来自于报章媒体耳濡目染的片面报道。这些误区,降低了一个人的创新智商,足以把一个人的创新成功几率降为零。本书的作者,作为一个有深厚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背景的学者,对这些可能困扰创新者的误区有切身、明晰的体验。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在大学男我是——个勤奋用功的学生,在动手能力、想象力,以及独出心裁的创造力方面都是很突出的。读博士的过程中非常刻苦,也写出了论文,找到了好的教职。我后来在美国的教学科研岗位上也写出很多论文,带出很多很好的研究生,同时申请过很多发明专利。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也经历过成功和失败的成果转化。这些都让我深切发现科学研究和实际社会的影响力是有很大距离的。在苦苦的思索中,我发现不仅我自己,而目很多人,都对创新抱有肤浅、模糊、主观、不全面,以至错误的认识。很多有创新天赋和基因的人,从小就不由自主地陷入错误的思维定势,一生停留在做影响力很小的工作上或者在创新的路上做无用功。这种错误的认识危害非常大,但目前还没有对创新这一概念的透彻、全面、平衡、系统的讲述。
历史上重要的创新人物,其成功都具有偶然和必然的双重性。2011年,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逝世。作为——代人的创新偶像,他的逝世引起了社会上很多的思考和讨论。在当时遍布网上和书上的讨论中搜寻,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出社会对创新这个重要概念的模糊和肤浅理解。有的人认为他是终极的创新者,不仅发明了计算机,而目创造出了消费者的新需求。有的人认为乔布斯的成绩不值一提,和其他发明大师(比如爱迪生)比起来是没有科学深度和历史影响力的。虽然持这些意见的人很多都不知道历史的全部细节,但是每个人都坚持己见。如果在创新这样重大的社会问题上,面对爱迪生和乔布斯这样相对家喻户晓的人物时,人们的思想和意见都有巨大的鸿沟,我们怎样才能教育儿童创新,怎样才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成功地创新?每个人都凭感觉去碰,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
创新和创业有很大联系。社会上很多人关心的创新过程都是由创业人士演绎出来的。很多科学家和基础技术研究人员也热衷创新,甚至也热衷创业,可是不得要领。很少有人知道知识的创新和资本是如何对接的。很多人认为这个过程靠发散思维,靠逆向突破。很多人把任何“新”的想法都叫做创新,可是在市场中苦苦搜寻也找不到根基。有的人把创新误认为“创异”,自乱阵脚。
青年人是创新的主力军。很多世界上知名的创新创业人物都是年轻人。我在学校男接触很多年轻的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这些人受的教育中严重缺乏和创新有关的正确熏陶。很多人的想法都有根本性错误,而目对自己的不成熟想法非常坚持。有的年轻人坚持认为创新靠发散思维和革命性思路。很多人把创新的过程简单化,认为新的主意是——蹴而就、没什么了不起的,反而自命不凡,不是抓紧分分秒秒努力去为创新做艰苦的工作。虽然这些年轻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会逐渐增长阅历,但我觉得如果有一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书能够在年轻人心中扎下正确的创新思维的根基,对他们学习和工作都有重要的益处,让他们在人生最重要的时段走出正确的路子。
本书为创新拨开雾障,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创新精神的精髓。这本书的构思、设计和内容本身就是创新,本书包容的创新理念的精华,没有被任何出版物系统地作过诠释。本书的编写有如下特点:
——系统性地综合和升华与创新有关的重要概念和思维习惯。这些概念贯穿技术、商业、投资、消费者心理、公司运营,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博古通今,结合中外成功和失败的故事讲解这些概念,穿插大量的商业和技术领域创新创业的中短案例,以更贴切地解释创新中的环节;
——针对不同人群(科技工作者、学生、公司从业人员和管理者)具体解释创新的优势、劣势、误区以及策略;
——在每章结尾附思考和练习题供教师和个人使用。
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三章),介绍创新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理念;第二部分(第四章和第五章),介绍和解读重要的创新案例,让读者从实践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对创新理论加深理解;第三部分(第六章和第七章)为创新实践提供系统的思路、路线和方法。
在这男我要向我的学生,以及指导过的研究生表示感谢。在这男不能——列出名字。学生们有时是我的老师,有时是我的——面镜子,让我的思想更加清晰。感谢我的家人Lu, Sophia和Alina对我的理解与支持。我还要特别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对我的这本书给予的鼓励与支持,在这男谨向出版社的张秋玲和冯昕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刘昶
2011年11月
美国芝加哥市郊
(电子邮件:changliu8888@yahoo.com
本书网址:http://imd-corp.com/innovationi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