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社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现代化与全球环境危机

张玉林(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杨慧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在人类诞生以来数百万年的历史上,“现代人”的出现不过20万年。其间经过了漫长的采集一渔猎社会,在大约11000年前步入农耕社会,在250年前逐渐进入工业社会。今天,在这个拥有70多亿人口的星球上,虽然已有相当一部分居民生活在由高度发达的服务业和信息技术支撑的“后工业社会”,但工业化的历程仍然没有结束。而从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及其伴随的城市化过程,通常称为“现代化”,它所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被称为“现代文明”。

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可谓自然之子,既是自然资源的利用者,也是自然环境的改造者。在不同的社会,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式、程度及后果也大不相同。在采集一渔猎时期,先民只能获取纯属自然生长的资源以维持生存,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经验知识,但是对自然的认识极为有限并抱有普遍的恐惧,也因此产生了原始宗教。到农业文明时代,基于对自然知识、规律的更多掌握和运用,人类开始在对自然保持敬畏的前提下加以改造,通过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而产生了定居和农耕,使得物质生活趋于稳定,并在众多区域创造了与自然和谐相处、长期可持续的农耕方式和游牧生活。但是基于对自然认识的局限和许多制度缺陷,改造的过程也往往伴随着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造成对土地的过度开垦和生态破坏,从而危及自身的生存,导致许多曾经辉煌的文明逐渐衰败,甚或突然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不过,与人类目前所处的工业社会相比,由斧头、锄头和镰刀代表的农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慢性的,通常要用百年单位的时间尺度衡量才能看出其长远后果,它对自然的汲取和改造总体上也没有超过这个星球的承载能力。而加速度扩张的工业文明在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发生飞跃、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破坏自然的能力迅速增殖。它可以在一代人的时间甚至一夜之间摧毁众多区域的生存基础,也使人类整体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从文明史的角度简要考察工业社会的生态环境后果,即为本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