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市场与政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碳排放交易机制

2.1 碳交易产生

随着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问题日渐严重,全球的主要经济体通过沟通合作的方式,旨在控制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框架规定,各发达国家从2008—2012年开始,必须每年完成5.2%的二氧化碳减排量配额。在此基础上,碳减排量开始作为商品,同时形成了碳交易市场。

中国是碳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其在全球碳交易市场扮演的角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现阶段,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时不承担降低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达国家通过碳减排证书和清洁发展机制,用来购买或投资中国的碳减排项目,为中国的碳减排和新能源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第二阶段:2012年以后的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不出意外,中国将成为承担降低碳排放量义务的发展中国家代表之一。相关经济资本和碳资源将在全球重新分配,中国将在全球碳市场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这促使我国必须建立和健全自己的碳交易市场、衍生市场,掌握碳交易产品的定价权,从而在全球碳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碳交易期货市场是完善和建立碳交易的现货市场,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价值发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定价机制的缺失和市场制度的不健全成为阻碍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瓶颈。近些年来,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有所加强,能积极申请和承担发达国家的碳减排证书项目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中国在全球碳市场的参与程度还远远不够。例如,我国的碳减排项目的市场交易价格非常低,而这些项目经过国际投资银行和碳基金的打包包装,往往以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交易。其原因是我国一直未能建立相关的碳交易市场机制,结果在碳交易中没有定价权。欧美国家通过碳关税或碳制裁设置贸易壁垒,高碳行业的产品出口将会受到很大的阻力。由于中国尚未在国际碳排放配额获得定价权和决定权,低碳行业的产品出口不能获得相应的利益补偿,给出口企业带来一定的利益损失。

碳交易期货市场将同时提供套期保值避险和投资的功能,为碳交易市场提供有效定价的功能,使得全球碳资本更有效地配置。期货市场是现货市场的重要补充,期货市场提供了价值发现和资源更为有效配置的功能。中国将从碳交易价格的接受者变成价格的创造者和领导者,在全球碳市场中获得话语权。

2.1.1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由改变全球大气组成的人类活动,从而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变化,且经过相当时间的观察,这种变化属于自然气候变化之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气候正在变化吗?这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但是对气候变化莫测的趋势,科学界一直没有达成统一的结论。众所周知,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动。毫无疑问,气候变化作为近几年的热点话题,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那么,近些年气候究竟是否正常变化,气候变化究竟是自然的内部进程,还是受人为因素的主导?气候变化究竟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作为人类——大自然的改造者,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本书将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思路。

近二十年来,对气候变化的研究逐渐深入,科学家们逐渐产生了两种主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类必须对气候变化负主要责任,如果人类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放任排放,则这些变化会导致极端天气,终究会反过来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这种观点是现在世界上的正统观点,也是被各国政府所信服的一种观点。而另一种观点则指出,气候变化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并且是一个波动的过程,无论“变冷”还是“变暖”,都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类排放的行为,其作用微乎其微。这种观点也被相当一部分人所赞同,其中以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为代表人物,尤其是“气候门事件”,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阴谋。

表2-1 历史上相关研究人员对气候的研究发现

然而不管怎样,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经过科学的检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已增加30%以上,其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过多、土地使用方式改变过大以及其他人为活动造成的,这也称为“温室效应”。

经气候学家调查研究,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从186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迅速上升,且至1950年前后,上升曲线已几乎成直线态势。二氧化碳含量从1000年前的百万分之280,上升至2000年前后的百万分之360,升幅高达28.6%。而据科学调查发现,从1860年到2000年这短短140年间,平均气温已上升接近1℃。

2.1.2 气候恶化影响(对政治、经济影响)

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从而考察全球变暖的政治与科学意义。其研究结果表明,倘若按现在人类排放行为而不加以限制,到2100年,大气温度平均将上升1.4~5.8℃,其直接后果将造成全球范围的气候异常以及其他与气候相关的参数异常,如降水、温度、土地含水量和海平面上升。这些变化将会引起极端天气的产生、病原体的迁移,最终结果将破坏经济体,影响人类健康。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世界各地恶劣、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共同解决的重要问题。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但是总的来看,为上升趋势。进入1980年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前后,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

阅读资料:全球变暖造成的现象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史新峰.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本书主要讨论气候恶化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所造成的后果。

1.经济方面

就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来说,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其中一些变化实际上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负面影响。据统计,从1950年到2000年,特别是1990年以后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急剧增加。其大致原因有两个,一是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二是我国总体经济体量增加,因此经济损失绝对值大幅升高。经济方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方面

气候变化会对农业产生负面影响。气候变化将使我国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发生变化,甚至影响到种植制度,造成种植界限向北、西移的风险加大。据大致估算,到2030年前后,总体上我国种植业产量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5%~10%左右,其中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会减产。此外,全球变暖有利于农业病虫的繁殖和越冬,导致更严重的农业病虫与杂草危害。

(2)水资源方面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也十分巨大。全球变暖使水循环的过程速率加快,降水的空间呈不均匀性增加趋势。我国至今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而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气象专家在对未来50~100年全球和中国气候变化的预测表明,全球变暖将会继续延续。这种趋势对全球和我国都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全球变暖后,内陆河及黄河地区的蒸发量将增大15%左右。随着蒸发增大、径流减少,水资源系统不稳定性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将加剧。而在干旱年份,气候变化产生的缺水量将大大加剧我国华北、西北等地区的干旱,并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西部地区由于缺乏足够的供水工程等水利设施,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

气象专家孙冷说,全球变暖使高温热浪增加,这将引起与热有关的疾病和死亡增加。此外,洪涝灾害还将增加腹泻和呼吸道疾病蔓延及溺水危险。

(3)工程方面

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也会造成影响。如长江上游降水量的增加,导致地质灾害的概率会增加,对三峡水库的安全运作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气候变化会影响青藏公路和铁路,大大增加公路和铁路运行维护的投资。

与此同时,人类还正遭遇包括水资源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拥堵等显著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因高温多雨而加剧。低海拔海岸区处于海岸气候极端事件危险之中,而这些地方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正迅速增加人口居住密度。

另据统计,全球气候变化及相关的极端事件所造成全球的经济损失,在过去40年平均上升了近10倍。尽管世界各国在灾害防治和加强基础设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天气气候灾害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依然快速上升。

同全球类似,我国的气候与环境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威胁,这种威胁仍将持续并不断加剧。尤其是科技界应当特别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积极采取减缓和适应措施,不断提升气候系统、环境保护、生态的层次和水平,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家、政府和公众的共同愿望。

2.政治方面

就政治影响来看,应该从全球范围内来分析。冷战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近半个世纪。但全球变暖对全球气候冲突模式的影响可能比这个时间还要长,而且还会引发可能发展成热战的冲突。

(1)因全球变暖,各国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导致大量沿海人口面临内迁和生存问题,将给这些国家的稳定带来严重威胁。尤其是像中国、日本、印度等东亚、东南亚沿海人口稠密国家,一旦发生人口内迁,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2)因气温上升,内陆部分地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如中亚和中东、非洲内陆地区等,好在人口密度不高,威胁较少。

(3)因气温上升,原先冻土地区变为适合人类生存的乐土,如俄罗斯、加拿大、北极圈和南极等地。这将大大增强这些国家的实力和资源开发的可能性。而原先没有国家存在的,将导致激烈的大国角逐,如北冰洋地区,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经纷纷采取措施,俄罗斯甚至已经成立了北极部队。

(4)根据气候变化程度,轻则影响一国经济实力和发展路线,重则导致国际纠纷,更有甚者将导致全人类面临生存环境的重大灾难。

另外,我们习惯于认为气候变化是个环境问题,而非军事问题,但这种思维方式早就该改变了。英国首位气候变化问题特别代表约翰·阿什顿发出警告:“理由充足,随着21世纪的到来,安全局势将与气候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而防务专家也开始认识到气候变化和冲突之间的联系。美国CNA公司2007年的一份报告说,气候变化在无数受到严重影响的国家可能会导致政治冲突,随后还可能导致流血冲突。

全球变暖可能以三种不同的方式导致战争。

首先就是因资源匮乏导致的战争冲突。随着世界变得更热、更干,永冻的冰川将会逐渐融化,可耕地面积将会减少。反过来,淡水、植物、农作物及家畜将更难获得,这将促使人们争夺剩下的东西,并以此为导火线,发生冲突。在极端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恶化可能意味着完全搬离某些受影响严重的灾区。而越多的人离开,这些人与新邻居发生争抢的事件也就越多。

其次是剩余资源过多带来的问题。假设全球变暖导致某种珍贵资源更容易获得,如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的温度升高,使得这些以前因为太寒冷而难以开采地区的采油工作变得容易起来。假如在某两个大国争夺的水域或冰川出现了一些诱人的新油田,会出现什么后果?或者,假如一些边境划分不明确的小国之间开始因新的可耕地发生冲突,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最后是因主权问题而导致的新冲突。从欧洲通往亚洲的通道“西北通道”,夏季的时候正在变成一条没有冰的海上走廊。加拿大声称这条通道上的一部分是属于自己的主权水域,而美国则说,这些水域完全属于国际水域范围。

除此之外,还会出现其他新的领土争端。例如有些遥远的海岛——太平洋上的汤加、基里巴斯、图瓦卢及许多其他海岛——可能部分或者完全被淹没在上升的海平面之下。倘若它们的领土消失,那么其主权如何解决?

这些变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全球变暖将会产生两个地缘政治紧张地带,这将极大地决定21世纪的冲突模式。首先,政治局势将沿着中东这一大片动荡地带激化,并且这个地带将慢慢向中亚扩展,并进一步向南推进,深入非洲。其次,还有一个新的冲突地带将围绕南北极圈地区发展起来。在短期内,主要问题将出现在北半球,但到21世纪晚些时候,各国将争先恐后地声称自己拥有并开发南极的冰冻地带,会造成南极附近地区出现日益紧张的安全局面。如果赤道地区的紧张地带涉及的主要是为生存而战的、贫穷的发展中国家,那么新的极地紧张地带涉及的将主要是为机会而战的、富有的发达国家。我们需要明白全球变暖是个人和国家安全面临的最严峻的长期挑战之一。无论普通人还是政府都需要明白这一点,相对以避免冲突的方式做出反应。

2.1.3 碳交易产生

碳交易是一种以碳资产为交易对象的金融活动,把节能减排、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解决低碳发展模式下的经济、科学和技术问题。

碳交易是实体经济与金融资本的融合,目的是通过金融资本引导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这种虚拟和实体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势。由于碳交易中蕴含的巨大潜力以及战略意义,很多国家已经开始构建本国的碳交易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发展碳交易市场的目的不仅仅是应对国际气候问题谈判的巨大压力,更是为了争夺未来碳金融发展、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识与关注。为了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减慢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联合国于1992年5月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规定发达国家必须将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到1990年的水平;而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则是第一部用法律法规来规范人类的活动。鉴于不同国家的减排任务不同、实现减排目标难易程度的不同,《京都议定书》在对发达国家做出规定减排义务的同时,还规定了三种非常灵活的履行义务机制,即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在承担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之间实施的联合履行机制(JI)、基于市场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ETS)。这些灵活履行排放义务的机制就促成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产生。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碳交易遵循了科斯定理,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需要治理,而治理温室气体则会给企业造成成本差异;既然日常的商品交换可看做一种产权交换,那么温室气体排放权也可以看做一种特殊的商品,从而进行交换;碳权交易成为市场经济框架下解决污染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这样,碳交易把可持续发展这个经济问题、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与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经济、科学、技术综合问题。需要指出,碳交易其本质上仍是金融活动,但与一般的金融活动相比,它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

在环境合理容量的前提下,政治家们规定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要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信用)成为有价的稀缺商品,称为碳资产,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100个成员国及《京都议定书》签署国联合推动的。这种逐渐稀缺的资产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前提下,出现了流动的可能。由于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责任,而发达国家有,因此产生了碳资产在世界各国的分布不同。另外,减排的实质是能源问题,发达国家的能源结构优化,利用效率高,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在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的成本高,难度大。而发展中国家,减排空间大,能源效率低,成本也低。这导致了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高价差。发达国家需求很大,发展中国家供应能力也很大,国际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