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经济学中一些现象的因果关系“天生”就是不确定的
寻找原因是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要求”,找到原因后才能更好地应用到未来。然而,这是自然科学的路子,不能照搬到经济学来,不能像对待自然科学那样对待经济学中的结论和做法。股票市场的现象也属于经济学的现象,因而,也应该遵循这一结论。
经济学中体现自然科学思路的典型做法是“引进”了很多数学的方法,建立了很多数学模型,其目的当然是为了使所得到的关于经济现象的结论更有说服力,更像是那么回事。如果从学术研究的观点看,这样做当然无可厚非,得到的结论听听也就罢了。然而,如果要把这些结论应用到实际中,要具体地指导实际工作,还需要高度谨慎。
这里不打算就这个问题进行专门的说明,只想列举两点让读者对这个问题有更深的印象。第一点,数学模型的数量化方法需要很多的假设条件,这些假设条件严重地限制了其结论的实用性;第二点,对于同一个经济现象,永远存在观点不同的两派或者多派。下面将一一说明。
关于数学模型的假设条件,这是被公认的“瑕疵”,一些假设条件可以说是荒唐透顶。比如,CAPM中假设,市场中的投资者有同样的认知,区别仅仅体现在对风险的偏好上。再比如,确定股票价格的DDM中假设,公司未来的分红是可预知的。这些假设条件明显是“坐在办公室里异想天开”的产物,是为了完成某个结论而故意加上的。在这些与现实状况明显不符的假设条件之下,得到的结论显然是不可信赖的,用它们指导实际工作是靠不住的。
关于存在不同的观点,这是经济学中的“常态”。对于同一个现象,尽管“全世界的教授们”努力地工作,力图找到原因,但结果却不理想。总会存在多种不同的结论和解释,有些观点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比如,2000年之后,人民币一直面临美国人提出的升值要求,美国人认为人民币的低汇率,导致了美国经济的一些不利的后果,这显然是一些研究人员“经过研究之后的结论”。然而,中国政府为了回应这个问题,同样也“搬出”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经过研究之后的结论”,认为人民币的汇率与美国经济的那些不利后果关系不大。谁说的符合实际?我们应该相信谁呢?
这个例子说明,经济学中一些现象的因果关系,“天生”就说不清楚。因此,笔者认为,谁的也别信,就相信自己看到的和总结的结果。
基本分析强调价值投资,偏离内在价值才具有投资价值——这个思想当然是无可挑剔的。然而,如何计算内在价值呢?能算得明白吗?实际中能对内在价值给出一个较窄的区间就已经不错了。一个小小的“流言”就可以极大地改变股票的价格,也就是改变内在价值的范围。这说明内在价值的位置是多么的脆弱。
因此,在不大可能较为准确地搞清楚因果关系和内在价值的现实下,还不如不花力气去分析原因,让那些“愿意研究的人”去研究。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他们的结论与现实比较贴近了,比较有实际指导意义了,才使用他们的结论。读者应该注意到,如果这样做了,其实就采用了符合技术分析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