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资产管理(以下简称资管)业务于2012年在众多制度层面的推进,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范围极大拓展,资产管理的竞争越来越充分。一个泛资产管理时代已经拉开帷幕。
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作为资产管理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与客户签订资产管理合同,根据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方式、条件、要求及限制,对客户资产进行投资运作,为客户提供组合管理、信息咨询、收益分配等相关服务的新兴业务。资产管理行业的客户包括机构、企业和个人。
从开展资产管理的渠道来划分,资产管理业务包括银行、基金、信托、保险、券商、阳光私募、期货等。2011年年末,各渠道的管理资产规模分别为:基金2.5万亿元、银行1.7万亿元、信托3万亿元、保险4.6万亿元、券商1300亿元,其中3万亿元的信托资产中包括了约1300亿元的阳光私募资金。从绝对规模来看,券商资管规模最小,而银行、基金、信托、保险则各占比较高的权重。
资产管理业务具备资产保值增值、创造现金流收入以及抵御通货膨胀的功能,可以满足投资者的主流需求。国内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产品基本是以追求资产增值为目标;银行的资产管理产品更强调安全性与抵御通货膨胀;寿险公司的绝大多数产品已具备了资产保值、现金流收入等目标导向型产品特征。
资产管理业务产生的根本动力在于投资者对其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资产管理业务发端于美国,最初是投资银行管理其合伙人及相关人士资产,随后,其资产来源逐渐扩大,与券商有业务往来的机构、个人客户也开始委托券商管理资产。资产管理作为一种创新金融业务传入我国只有短短几年时间,目前国内对资产管理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资产管理的实践也才开始起步。虽然资本市场的结构完善了很多,机构投资者的占比不断提高,交易手段也有很多创新,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的资产管理业务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
从目前金融改革的现状来看,监管层给各类金融机构一个基准相对统一的制度平台。对于信托资产管理,可从事信托贷款、信托证券投资、另类投资信托(红酒、艺术品)、信托非证券投资、存贷款、人身险、财产险等业务。对于保险资产管理而言,境外投资方面将新增境外存托凭证、未上市企业股权、不动产、投资基金等品种;境内股权和不动产投资范围,将增加农业龙头企业、能源及资产企业股权,同时未上市企业股权及相关金融产品投资比例也将提高。允许基金、券商受托管理保险资金;保险机构也可以投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等。对于期货资管而言,2012年颁发的《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的期货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范围很广,包括期货、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品,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央行票据、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等,实施方案可以从中选择多个品种。对于券商而言,除传统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集合资产管理业务以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外,从目前来看,未来券商资管还有可能涉猎极广。对于基金而言,可设立专业子公司开展专项资产管理业务并投资于非上市公司股权、债权、收益权及票据等其他资产。
资产管理业务要获得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组织架构和营运模式。资产管理业务的组织架构与营运模式主要应该立足于解决以下三个具体问题:①产品卖给谁;②产品从哪里来;③怎样快速提高产品销售量并实现收入。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格局,尚未有统一的监管尺度。金融机构虽然从事本质上一样的资产管理业务,但是其所适用的法律关系不统一、监管标准不统一、投资范围和投资管理过程规定不统一,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的确造成了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内的不公平竞争。
在资管发展的初级阶段有许多核心问题需要探索。例如,对资产管理的组织架构、营运模式如何有效设置,如何在资产管理领域占得先机,未来的资产管理行业该如何定位,资产管理的监管政策如何配套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认真探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萌生了写一本资产管理方面书籍的想法。资产管理业务体系庞大,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监管政策众多,逻辑梳理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加上目前市面上没有专门的此类书籍,看到更多的是报刊文章、内部研究报告、网站信息、统计数据等,所以自身理解并组织起来有一定难度。尽管如此,笔者尽量追求逻辑条理上的严谨性,并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一些案例。
本书共分为九章,可以将其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是第一章资产管理概论,主要就资产管理的概念以及世界发达国家与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现状展开论述。第二模块是第二~八章,对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展开讨论,其中分为银行、券商、保险、信托、公募基金、阳光私募基金、期货七大类。最后一个模块是第九章资产管理行业的未来,主要对资产管理行业存在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
本书的读者对象可以是金融行业的与资产管理业务相关的工作者,也可以是有一定基础的对资产管理感兴趣的甚至是想涉足该行业的读者。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当和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谅解,并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