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精品工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篇 古今精品工程鉴赏

第三章 宗教类精品工程

第一节 吴哥窟

一、工程的基本介绍

位于柬埔寨暹粒市北部的吴哥窟,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吴哥古迹庙宇。

吴哥窟,意为“毗湿奴的神殿”,别名吴哥寺。吴哥窟是吴哥王朝的国寺,12世纪由吴哥王朝国王阇耶跋摩二世耗费35年建造。然而因战乱、迁都等历史原因,吴哥窟后来被高棉人所遗弃,最终被森林掩盖而无人知晓。直到19世纪,因一位法国生物学家的一次野外探险,才使得吴哥窟这一宏伟建筑得以重见天日。

吴哥窟不仅是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和宗教建筑。与中国的万里长城、印度的泰姬陵和印度尼西亚的千佛坛一起,被世人称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迹。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哥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工程的结构布局

吴哥窟坐东朝西,规模宏大,比例匀称,瑰丽精致。其整体的结构布局主要体现了高棉古典寺庙建筑的特点,即祭坛和回廊。回廊环绕须弥台呈矩形,祭坛由三层须弥台组成。祭坛的高度逐层递增,象征着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在最高一层祭坛的顶部,是五座的宝塔,其中四个较小的宝塔围绕着大宝塔呈五点梅花式排列,象征着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在吴哥窟的外围,是环绕一周的护城河,象征着环绕须弥山的咸海。

吴哥窟共有三层台基。在第一层须弥台回廊的西门,是一座田字阁,名为“千佛阁”。阁内供奉着朝拜者留下的佛像,并刻有颂扬其善行的铭文。田字阁的中央是由两道游廊交叉构成的十字游廊,每道游廊由左偏廊、中廊、右偏廊三个部分组成。田字阁外围的院子则构成了寺庙的第一层围囿。藏经阁就位于第一层围囿的西南角和西北角。

在第一层台基上方五米的位置是第二层台基。第二层台基的回廊上雕刻着精美的浮雕和竖葫芦棂窗。最上方是寺庙的第三层台基。第三层台基上的宝塔内供奉着神龛。

三、工程的设计特点

(一)对称布局

吴哥窟建筑的对称性主要是镜像对称和旋转对称。其中,镜像对称指的是整个结构布局以东西方向的中轴线为基准,呈南北对称式分布。旋转对称指的是位于祭坛顶部的五座宝塔。这种旋转布局结构使得宝塔的主题在四面八方得以统一地重复展示。

(二)台基结构

台基首创于希腊,后经印度传入吴哥,并在此得以发扬光大。吴哥窟的台基具有较高的高度,并且呈须弥座形式,即上下宽、中间略窄。而这种台基结构的重要现实作用便是躲避湄公河的洪灾。

其实,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台基结构也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与吴哥窟相比,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台基周围的建造装饰物以及台基的高度。中国的台基周围主要是辅以石栏和望柱加以装饰,而吴哥窟独特的须弥座形式本身就呈现束腰结构,周边则以画廊以及水平棱加以修饰。并且,吴哥窟的台基的高度是同等层数的中国台基的数倍。

(三)回廊及长廊

回廊和宝塔是吴哥窟的重要艺术特色。墙壁、立柱、廊顶是回廊的三个要素,不仅具有一定的实际功能,同时也增添了回廊空间的横向、纵向感。在吴哥窟的三层台基上均有回廊结构,并最终如渐高渐强的曼妙音乐般,集大成于位于中心最高位置的宝塔中。因此,宝塔作为寺庙建筑的灵魂,无疑将吴哥窟的文化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回廊外,吴哥窟的长廊也是其主要的设计之处。长廊的主要结构在于石柱,而石柱的排列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呈一边两排,有的是两边两排。长廊的拱顶结构是叠涩拱,由两端的石砖逐级水平内错形成,因此具有较高的高度。

通过有机地运用回廊和长廊等建筑形式,使得两者的空间艺术表现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吴哥古迹成为高棉建筑历史上的登峰造极的艺术瑰宝。

(四)浮雕艺术

浮雕主要体现在吴哥窟的回廊上。其内容主要来自于印度教,宣扬毗湿奴,同时也展现了一些与之相关的民风世俗场景。手法上,浮雕主要采用层叠的层次方法,表现娴熟,使得各种形象生动逼真。

其中,因附有大量的浮雕,第一层台基的回廊又被称为“浮雕回廊”。位于回廊的东部、西部和南部的浮雕主要表现的是宗教的神话传说,分别是搅乳海图、猴神助罗摩作战图和毗湿奴与天魔交战图;而位于回廊南壁的浮雕主要展示了当时的民风世俗场景,名为阇耶跋摩二世骑象出征图。

四、工程的材料选用

在吴哥王朝时期,不同的建筑类型使用的建筑材料是不尽相同的。宫殿使用的是木质材料,并在其顶部采用铅瓦和土瓦加以巩固;民居使用的是茅草、竹子等混合材料;宗教建筑使用的是石质材料。由于木材、茅草、竹子等建筑材料容易受到不利的自然因素影响,吴哥王朝的宫殿类、民居类建筑工程早已荡然无存。唯有采用石质建筑结构的一些宗教建筑工程得以保留至今。

同大多数吴哥王朝的宗教类建筑工程一样,吴哥窟的整体建筑主要由砂岩筑成。距离吴哥窟40千米之外的荔枝山是当时建造这一国寺庙宇的采石场。古代的劳动者们运用人力、水力、畜力运送砂岩材料。至今,在吴哥窟的石块上还可以看见当时使用木架搬运石材留下的圆孔。在工程完工后,可以使用石灰封闭这些圆孔。

12世纪的高棉工程师已经熟练地掌握运用砂岩这一建筑材料。因此,吴哥窟整体上属于垒石建筑结构,长形的建筑石块之间层层垒合,偶有工字形的咬合。并且,石块之间的砌合靠的是石块本身的重量以及平滑的规则表面,而非使用诸如灰浆等常用的黏合剂。但是,由于当时仍未充分掌握券拱技术,整个吴哥窟没有大型的殿室,一些石道显得有些狭窄、光线不足。

除大量使用砂岩之外,吴哥窟还使用红土石,主要用于铺路、造堤和围墙以及一些隐蔽性的建筑结构。红土石是岩石长时间经过热带气候风化后,可溶性矿物质逐渐流失,最终由氧化铜和石英等不溶性矿物质形成的多孔红棕色岩石。

除此之外,少量的木材也被吴哥窟使用在回廊的顶部,用于铺设木质的天花板。

五、工程的修复工作

虽然吴哥窟因历史原因被吴哥王朝遗弃,但因百米多宽的护城河结构的保护使得这一经典宗教工程得以延续几个世纪,最终被世人发现,并进行一系列的修复完善工作。

吴哥窟的整个修复工作主要由法国远东学院负责,从1908年开始,历时数十年。当时的吴哥窟杂树丛生,一些植被的树根甚至深入建筑石块的缝隙,使石块之间的间隔无以支撑建筑本身,导致一些结构的松动、坍塌。因此,整个修复工程的第一阶段任务是清理工作,主要是清除杂草、树木等植被,以及常年的积土和白蚁,以达到支撑建筑物、稳固地基的目的。到1911年,为期三年的第一阶段清理工作如期完成。

20世纪30年代开始,主要进行修缮工作的第二阶段任务,即对吴哥窟部分损毁结构的分析重建工作。分析重建术主要是在希腊雅典和印度尼西亚爪哇等地的考古工作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该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必须使用原有的建筑材料以及原有的建造方法。如果因某些不可抗因素致使原物彻底损毁或失传,可以使用他物进行替代。

1992年,在吴哥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精品工程,吴哥窟又被列入濒危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此后,先后有德国(飞天女保护工程)、日本、中国等多个国家对吴哥窟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经过多国专家的共同努力,整个吴哥窟工程的修复工作基本完成。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不再将其纳入濒危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