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成长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大企业

所谓“大企业”,主要是从企业组织的规模及其领域范围来理解。世界各国对于大企业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但通常主要从营业收入、资产总额、雇员人数、注册资本等方面来判断。美国的三大商业杂志《财富》《福布斯》和《商业周刊》以及英国的《金融时报》每年都给世界大企业排座次。这四家杂志进行排名的标准有所不同,从不同侧面反映世界主要大公司的实力。《商业周刊》和《金融时报》都是把市值作为主要依据,《福布斯》综合考虑年销售额、利润、总资产和市值。其中的《财富》杂志“世界500强公司”排行榜最著名,它排名的依据主要是公司的营业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大企业的评判标准也在不断提升。1995年8月7日,《财富》杂志第一次推出把制造业企业与服务业企业排列在一起的“世界500强公司”排名。自那以来,《财富》杂志已经连续发布“世界500强公司”排行榜。1996年,最后一名的营业收入是88.615亿美元,这也是进入排行榜的最低门槛或最小规模。2012年的排行榜的门槛是220.06亿美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大规模的企业重组及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及企业运营能力的提升,大企业的出现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现象。大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的显著特征,如航空、制药、采矿、装备等产业。现在,每个行业都存在整合和集中趋势,即使是传统上进入壁垒较低,竞争较为分散的行业,大企业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只有大企业才能进行大规模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扩充,并进行全球化的市场营销。

大企业是过去100多年时间里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它们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技术和工艺的商品化促进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大企业是世界技术进步的主要领导者。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大企业是产业的领导者,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产业链的主导者。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大企业通过供应链的控制充当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大企业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们控制着世界绝大部分的技术专利、技术贸易和世界投资。由大企业所联结的经济网络已影响全球范围的每一个领域。例如,坐飞机,主要就是波音和空中客车;购物,主要是沃尔玛、家乐福;碳酸软饮料,主要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个人计算机,主要是IBM(联想)、戴尔、HP(惠普),等等。同时,通过瀑布效应,作为系统集成商的大企业将其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层层传递给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能力。

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大企业在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一国大企业的竞争力越强,则该国的经济实力也就强。大企业通常代表了其所在国家企业的最高水平,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争夺和配置资源,进而影响世界经济,甚至是政治版图。20世纪下半叶,日本和韩国先后培育和扶植了一大批立足于世界强者之林的大型本土企业,由此加快了经济的赶超,创造了所谓的“东亚奇迹”。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函数理论,企业依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种基本要素或资源生产产品。这些要素被当作它们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本身。而且,可以用同种标准衡量给定任何单位要素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也就是说,要素和它们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是同质的。企业规模扩张的动力是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为了达到规模经济,企业不断扩张规模,使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最终达到最优经济规模。所以,企业发展规模或边界主要取决于它所处产业的经济特征,规模性强的产业中的企业就容易做大。

根据管理学理论,企业是异质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伊迪丝·彭罗斯(E.Penrose)认为,资源本身与其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范畴。尽管有很多资源的每一个单位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它们主要是物质资源,但是,同种资源在不同企业的不同使用方式下的效用或效率并不一样,其关键在于企业的组织能力。企业的组织能力是指企业配置和整合其所拥有或控制的各种资源完成其团队性任务或活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能力。对于非物质资源,其异质性就更为明显,企业家能力就是典型例子,根本没有什么办法应用某种客观的衡量单位来细分企业家能力。企业家的“人·小时”物质数量与其所创造的生产性服务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很小并且很模糊。这对于研究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从事类似不可数字化衡量工作的人员也一样。对于上述这类要素来讲,不但每种要素具有唯一性,而且由其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由于很难重复而具有其唯一性。一个思想的产生、一个决策的做出和一个经营问题的解决,它们在企业经营中的价值都是唯一的,它们几乎不可重复。不可能存在适合它们的供求曲线,但是它们又是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两种性质,即不可完全模仿性和不可等效替代性。正是由于企业资源与组织能力的异质性才使得每个企业具有其独特性。

尽管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不同、企业自身的资源及其组织能力异质化,但是企业规模的扩大最终表现为产品/服务市场范围和业务领域的扩大或增加。一个企业的产品/服务市场基本上沿着“当地市场—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多国市场—全球市场”的路径成长,业务领域基本沿着“单一类型业务—一体化业务—相关多元化业务—非相关多元化业务”发展;从国际化角度来看,企业成长路径是“出口贸易—海外生产(KD件组装)—当地化生产—本土化经营”;从企业组织结构角度来看,企业成长的路径是“直线职能式结构—事业部制—战略业务单位制”。

企业规模扩张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和管理创新、规模经济、产业链管理能力、品牌和垄断资源。企业成长并不完全表现为业务规模的扩张,真正的成长或进化应该是经济绩效与经济效果方面的成长。如果没有改变资源的生产效率,那就只是规模的扩张或量的增加,而难以持续成长。企业的成长过程本身是企业资源的积聚和能力的提升过程。

企业规模的扩大或大企业的出现与成长,基本上有三种方式:一是内部长期投资与积累的有机式发展,企业依靠并整合内部现有资源和能力,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业务活动积累和增加营业规模;二是并购式扩张,企业通过获得和整合并购相关方的资源与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三是网络化成长,其主要形式是战略联盟,通过协议或组织方式,结成网络化的、相互依存的联合体,以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广义上战略联盟的主要方式包括合资合作、股权互换、合作研发、外包/代工等。第一种方式比较稳健,但是速度较慢。第二种方式因其能够快速扩大规模而成为大企业的主要成长方式,并购涉及企业控制权的转移。并购方式的主要挑战在于并购相关方的整合。这种方式在实践中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原来已经在某些产业中形成强大垄断地位的大企业通过并购(纵向或垂直一体化或产业链整合、横向或水平一体化、混合并购)渗透到其他产业,向业务多样化和跨产业方向发展;二是原有的一般性企业通过大规模并购,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垄断地位的联合大企业。大企业在其形成后,它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阻止其他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主要方式包括构建进入壁垒、买方垄断掠夺、经济联系支配等。

大企业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孕育并成长。大企业的孕育和成长需要容量巨大的产业或市场发展空间。产业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为其成长性、可进退性、竞争态势、产业间经济关系、市场盈利率、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等。这些关键因素单一或系统性地决定产业的发展空间。汽车产业在这些方面的表现都非常显著。

“多大的鱼塘养多大的鱼。”企业规模受产业或市场范围的限制。斯密定理: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市场范围或大小取决于交通运输的条件。(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每个企业都处于其相应的产业环境之中,所以要想成为大企业,首先,需要处于或对应于发展空间足够大的产业。当然,企业本身也会直接影响产业的发展态势,它们其实是一种相互作用过程。其次,需要建立或拥有持续竞争优势。前者是充分条件,后者是必要条件。只有这两者匹配,才可能出现大企业。

产业的发展空间首先取决于产品的性质。只有大宗消费品才有可能发展出规模巨大的产业。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代,能够出现大企业的产业通常是那些所谓的“全球性产业”“本土化多国性产业”“大宗贸易品性产业”,而纯粹国内性产业则难以产生大企业。汽车产业被公认是全球性产业,所以就出现了众多的大汽车企业(包括整车与零部件)。

在一个可竞争性市场或产业中存在众多的竞争性企业。只有那些创建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才可能长期生存、发展和壮大,并成长为大企业,而大部分企业则可能在“弱肉强食,强者生存”的市场竞争中败北并退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战略资源战略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本质来源。战略资源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异质性和不可完全转移性。和持续创新。战略资源是其内在基础,持续创新是其内生动力。

作为发展规模巨大的全球性消费类产业,汽车产业在世界范围之内已经孕育了众多的世界级企业,包括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在《财富》杂志每年发布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每年都有30家左右的汽车企业上榜。

企业成长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用分工的规模经济效应解释企业成长。企业中生产作业的分工和专业化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同时促进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这又进一步深化了企业的分工协作,由此循环往复,最后通过企业规模经济的获得实现企业的成长。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成长是企业调整产量达到经济规模的过程。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成长是其边界扩大的过程,成长的动因在于市场交易费用。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分析影响企业成长因素的现代企业成长理论的代表是彭罗斯的企业资源成长理论。她认为,企业成长源于内部资源,企业能力(即由使用资源所产生的服务或能力)决定了企业成长的速度、方式和边界,企业的成长来自企业内部资源的不平衡的驱动。由于资源的不可分割性、资源间的不平衡性及经济理性和能力的有限性方面的原因,企业总是存在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而它们所对应的生产性服务的可利用性是企业成长的主要原因。企业成长是一个不断地挖掘未被充分利用资源的无限动态变化的经营过程。(伊迪丝·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某项关键因素分析企业成长的理论主要包括安索夫的战略成长论、安索夫(H.Igor Ansoff)认为,企业成长应该尽可能向着有关联的经营项目发展,以取得有利的市场竞争位置。(安索夫.新公司战略.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德鲁克的经营成长论、德鲁克(Peter F.Drucker)认为,企业对成长机会的把握主要取决于内部(管理层和员工)的成长准备,关键在于企业最高管理层要保持和加强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钱德勒的管理与技术成长论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认为,现代企业的出现和成长是由于技术的革新和市场的扩大,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内部层级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管理协调的“看得见的手”推动企业的成长。(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钱德勒.战略与结构.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等。实际上,企业成长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是其外延扩张和内涵发展的统一。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主导力量。企业家组合和集聚资源,创造产品或服务,持续创新并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