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强国”及其内涵
2011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以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文化强国”战略及其内涵进行了解读。有学者认为,“文化强国”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文化创新活力,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实力,提高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防御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其他国家民众的文化价值追求,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和号召力的文化强国。有学者则对“文化强国”战略进行三维解读,认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前提,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形态是战略的路径,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其战略目标。
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其内在规律和基本特征,即民族性和政治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大众性和共享性,要对“文化强国”的概念进行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必须立足于上述的基本特征。有学者则探讨了“文化强国”的价值诉求,认为建设文化强国既是一个现实发展图景,又是一种人文价值关切,要保持技术与精神的平衡,要担起新文化创造的使命,要对民族文化传统达到自觉的认同,要善待自然、培养现代生态文明,要培育全民族的理想和信仰。
有学者在国内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基础——“五力互动论”,即:“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公民文化素质和能动力”“文化产业的创新力”“文化对发展方式转型的带动力”“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有的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消费和文化人才的综合实力居于国际第一方阵,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公民素质的能动力、公共文化辐射力、国家形象传播力、国家文化传承力、国家政府执行力、先进文化创新力、文化产业支撑力、文化品牌竞争力、文化市场扩张力、文化消费拉动力、文化人才创造力12个方面。
关于“文化强国”的评价标准,有学者提出了五个指标,认为一是文化、艺术、哲学、社会科学高度繁荣,形成一批有世界影响力、广泛传播的文化艺术精品、作品和节目,且不断涌现;二是文化产业规模大幅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大幅提高,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三是文化人才辈出、济济一堂,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四是文化版权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五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但也有学者认为“文化强国”绝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仅停留于某种理论发达、某种文艺发达,实际上,文化强国是一个综合指标,是评价一个国家总体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综上所述,“文化强国”并不是一个有着明确概念和内涵的名词,它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深层次和丰富内涵的国家战略方针,不能用几个简单的指标衡量。同时,“文化强国”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中国特色,既是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程中要坚定实施的发展战略,也是我们在建设征途中不断追求的一种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