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生长机制及培育路径研究”(12CSH075)的研究成果。我之所以关注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其实最初是一种研究上的“路径依赖”。因为自2005年开始,我开始研究农民合作,继而又研究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开展城市社区调研,发现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很大的差别,便萌生了研究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兴趣。而且,在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转型的背景下,作为民间社会力量发育象征的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将直接影响治理效果。因此,如何在社区碎片化、居民个体化的条件下促进居民参与,进而促进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发展,成为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学界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本书在居民参与与合作的视野下研究当前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提炼适合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实际的本土理论,弥补西方理论在解释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发展上的乏力;在实践上,有助于破解社区发展中居民自主参与弱的集体行动困境,提高城市基层社会组织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完善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三元合作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本书的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考虑到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的实质就是居民参与,所以从居民参与的角度切入研究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避免了不同学科对城市基层社会组织总貌的人为割裂;其二是综合理性选择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历史—制度主义理论,构建一个“利益—认同—制度”的理论框架,以探究影响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各种因素,避免了采用单一理论视角可能导致的“盲点”。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对各类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并用“制度—认同—利益”的理论框架分析影响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因素,进而探索城市居民参与合作的条件,提炼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生长机制,提出培育和促进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不同类型的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各不相同。作为民主治理类社会组织的居委会仍然没有摆脱“行政化”与“自治性”之间的张力,以居委会选举和“议行分设”为主要内容的“去行政化”改革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作为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居民志愿组织在社区“以党建带社建”的背景下,在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下不断发展,以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和志愿者组织网络的形成为典型代表。作为维护权益类社会组织的业委会随着我国住房体制改革而兴起,并呈现出“非常的”维权和“日常的”自治两个运作面向,虽然有些社区中业委会发展有所创新,但相对其他类型社会组织来说略显薄弱。作为文体活动类组织的社区群众团队数量最多,发展得最火热,街道层面群众团队和居民区层面群众团队的发展呈现不同的模式与特点,社区文体精英在群众团队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发展已呈现出发展类型不均、组织性不一,非营利性显著、志愿性趋强,政府嵌入社会、民间性不纯,草根力量生长、自治性提升的特征,但也还存在资源来源单一、资金人才缺乏,内部管理贫弱、组织能力不强,服务活动粗放、居民参与不足的问题。

不同社区、不同类型的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程度与功能发挥有所差异,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影响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因素。泛泛地来看,影响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因素有很多,但综合考量中国社会组织研究材料积累及学术界关注程度等因素,尤其是综合历史制度主义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本书构建了“利益—认同—制度”的分析框架。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生长就是居民在利益、认同和制度的混合机制作用下,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与合作的集体行动过程。利益是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前提条件。认同是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生长的社会基础。制度是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生长的外部环境。利益、认同与制度都对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发展产生复杂的影响,既有促进作用,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利益、认同与制度三个因素并非完全孤立,而是相互作用。

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生长机制主要包含生成阶段的生成动力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和运行阶段的内部治理机制、团队建设机制。不同类型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生长机制有所不同,各有特点。考虑到居民参与是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实质,便从“居民参与”切入研究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生长。要实现居民参与,一般应具备政治经济要件和公民社会要件。政治经济要件相对客观,主要包括外部制度环境、社区公共议题。公民社会要件则相对主观,包括对公共利益的认知及对成本收益的计算,基于信任与互惠的社区认同与责任承担的态度,以及精英人员的组织动员、运用资源、策划活动的能力。在当前居民参与较弱的背景下,促进居民参与合作并建立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可以从居民的文化参与和公益参与入手。对于那些参与特别少的社区,要从文化参与启动;对于那些文化参与已经较多的社区,要从公益参与启动。最后,本书围绕“利益—认同—制度”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具体举措,包括完善制度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端正公私观念,实现和谐的利益整合;培育社区认同,构筑扎实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