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天人合一”的含义既是特定的,又是十分丰富的。然而,当今学术界对于“天人合一”的研究,使其含义既变得不定,又变得贫乏。忽视天人关系的大背景,将“天人合一”当作了中国哲学的主题,将各种各样的有关天人关系的思想都归之为“天人合一”,从而造成“天人合一”含义的泛化;将中国哲学中的天等同于西方哲学中的自然界,将“天人合一”归结为人与自然的合一,又使得“天人合一”的内涵贫乏化。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天人合一”的本义。对“天”的理解是解读“天人合一”的关键所在。中国哲学中的“天”尽管含义复杂,但基本可以归结为自然之天与主宰之天。而且,自然之天与主宰之天只是一个天,不能割裂。自然之天是从天的物质载体方面而言,主宰之天是从天的精神内容方面而言。离开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称其为天。
“天人合一”一词,是宋代张载首先提出来的。张载将传统的气论思想发展到气本论,同时继承了先秦儒家的心性论,并将二者相结合,形成了以天人一气为内容、以天人同性为指向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一气,是就自然之天而言;天人同性,是就主宰之天而言。正如自然之天与主宰之天不可分割一样,天人一气与天人同性也是不可分割的。这与张载的虚气观密切相关。因为在张载看来,太虚即气,气与“虚而神”的气之性本来就是一体。对于张载的“天人合一”可做两方面的理解:它既是天人关系的最高境界,也是达到这一境界的一个过程。为了实现“天人合一”,张载主张通过穷理尽性的内在途径和礼乐制度的外部约束,改变人的气质之性,达到天地之性,最终建立一套天人一体的世界秩序。
张载以后,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王夫之等人,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天人合一”思想。他们尽管对张载的某些理论并不认同,甚至提出了批评,但在“天人合一”的内容、途径、归宿等方面,并无根本的分歧。
20世纪后半期,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天人合一”首先被西方的生态伦理学所发现,被赋予了解决生态危机的功能。90年代以后,一些国内学者也开始对此表示认同,甚至主张“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合一。然而,这却是对“天人合一”的一种误读。因为,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从人与自然之天的角度来说,强调天人在构成质料上的一致性,即天人都是一气之流行。从人与主宰之天的角度而言,强调的是天与人、上帝鬼神与人在本性上的同一性,即天人一理、天人同德等。因此,“天人合一”虽然也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却与生态问题没有直接的关系,更不是人与自然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