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黔东南乡村生态旅游扶贫模式的缺陷分析
正所谓“纵向比较有成绩,横向比较有差距”。生态旅游的扶贫政策效果与政府和社会的预期目标还是存在巨大的现实差距。黔东南乡村生态旅游扶贫模式存在三大缺陷。
(一)旅游扶贫的相关政策在政策执行阶段出现偏差
在实践中,一个地区要把生态旅游和扶贫有效结合起来,操作难度很大。某些乡镇政府和村组织出于经济利益的平衡或争夺在政策理解和政策执行出现偏差,导致美好的生态扶贫理想最终变为梦幻泡影。例如上级政府下拨专款旅游建设资金对几个贫困村开发,结果政府把较富裕的地区当作旅游扶贫开发和整合的基础,这样更是将大量贫困区排除在外,从而出现“应扶未扶”的现象。
(二)生态旅游产品弱质化、同质化
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横向比较发现:虽然黔东南在主要的交通干线上实现了高速路也有民航机场,但大多数生态旅游产品弱质化、同质化严重,导致相当比例的生态旅游体验满意度低。农民和景点认为游客挑剔;游客认为农民和景点低端。对游客而言,旅游的配套条件差、农民素质低,欣赏美景的成本高。一趟旅游下来问题重重,吃、住、行的配套条件较差、旅游景点的体验也很初级化、单一化。而且,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传统的生活习惯,很多地方的公共厕所、垃圾处理、住宿条件和饮食卫生都存在很多的问题,令许多游客无法适应,使很多游客早上来,晚上走,不愿意多花时间和钱进一步休闲旅游。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州县级政府的统筹规划在对黔东南各县、市(区)及各村寨的旅游如何协同发展问题上仍规划不足,以至于16个县各自为政,导致村村风格雷同和生态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游客只需去一处景点即可感受到特有的民族文化。而旅游景点雷同,则会出现地区旅游业恶性竞争的局面,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存在很大影响,旅游收入渠道也变得狭窄了,难以达到大家脱贫致富的目标。
(三)景点资深旅游人才缺乏
旅游扶贫是游客旅游与景点脱贫的综合,但目前黔东南乡村生态旅游业存在景点宰客、,游客体验差评的现象。问题的根子就在于旅游从业者素质低、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乡村旅游项目政府投入不足,大多以村民自我管理为主,人才的严重匮乏导致管理的不到位,使相当多的地区没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过法规、旅游接待与服务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让不少游客对黔东南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