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治理评论(第二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生态旅游扶贫模式的理论界定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是一种产业扶贫模式,是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以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契机,实现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政策选择之一。旅游扶贫的概念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概念密切相关,因此笔者在精准扶贫、扶贫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乡村生态旅游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乡村生态旅游扶贫模式的理论。

(一)精准扶贫、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旅游扶贫的概念

精准扶贫是从我国现阶段扶贫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典概念。早期学者们针对我国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提高扶贫资金和扶贫政策的“精准度”。完整的“精准扶贫”概念是由新一届中央政府领导人于2013年提出的,然而目前给出精准扶贫确切定义的较少,更多的是对精准扶贫理念的阐述。就所收集到的资料来看,仅有少数学者给出了精准扶贫的定义。王思铁(2014)王思铁:《浅谈精准扶贫》,2014年5月7日访。认为,“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同时还指出,所谓的精准主要是针对人而言,具体来讲就是针对贫困人口而言。“谁是贫困人口谁就应该得到扶持”,“谁的贫困程度深谁就应该得到更多的扶持”。山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2014)给出的定义为:“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全国现在扶贫对象识别不够准确,底数不够清楚,扶贫措施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决定在全国建立的扶贫开发管理新机制。”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ECD,1994)把乡村旅游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何景明和李立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概念与乡村旅游的概念关联密切,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国际旅游协会(1993)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的升华,其实质是自然的、环保的、可持续的旅游。

现在国内学术界对旅游扶贫的明确定义是: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笔者的黔东南“乡村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是指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地方政府通过整合黔东南各民族村寨特有的自然生态资源、民族民俗资源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为贫困人口创造就业和发展机会,从而实现贫困地区脱贫目标的一种绿色扶贫模式。

(二)乡村生态旅游扶贫模式的构建

以上四个概念的有机融合就形成了独特的乡村生态旅游扶贫模式。该模式的核心要素是:①地理原因导致的贫困潜藏着生态旅游的丰富资源;②国内巨大的生态旅游消费市场初具规模;旅游业的人力资源供给旺盛;③生态贫困治理成为各级政府当下的核心政治任务,相关的政府政策和公共基础服务从“供给不足”向“供给完善”发展。其实质是贫困地区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开发旅游市场,实现地区经济发展、人民脱贫。

因此,乡村生态旅游扶贫模式与传统时期的贫困治理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传统的贫困治理主要依托贫困地区在实体工商业领域的发展和规模化,在一定阶段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其次,它与单纯的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一般的旅游产业开发中,投资者、经营者(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景点)的经济利益是被放置在第一位的,核心都围绕着投资者、经营者的利益在运转。乡村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既展示了“生态旅游”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准则;又同时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的整合。地方政府、当地居民、企业通过保护与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来改变贫困人口的经济生活状态。

黔东南的生态旅游扶贫实践融合了民族要素和生态要素。本研究系统地分析了黔东南乡村生态旅游扶贫模式的核心要素、政策效果、缺陷及完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