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天际线是城市形体轮廓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城市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天际线景观的变化、天际线研究的发展植根于城市环境,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天际线规划的重视与规划水平的不断提高反映了城市人地关系变化的要求受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变迁的影响。
1.1.1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变化
环境和发展是当今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两大核心主题。18世纪西方的工业革命浪潮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人类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速率改变地球环境,产业化和城市化的持续发展改变了人地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过度碳排放、空气和水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和局地气候异常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引发环境危机,并直接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1.1.1.1 全球城市化
城市是当今人居的主流聚落形式,是生产力发展下社会分工的产物,城市起源于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后人居聚落形式的分化。城市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与村落存在巨大差异,城市与村落的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和乡村人口的松散分布。高度集中的城市人口决定了城市环境中,人地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具备更高的强度和更快的速率。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聚落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城市聚落转变的时空过程,因其地域范畴的不同及发展规模的差异,在表现形式上有城镇化和都市化两种类型。城市化的具体标志有人口生活方式的转变、土地利用和地域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等形式。
城市化发展在时间上具备显著的阶段特征。Ray M. Northam于1975年在对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研究中提出,城市化率在时间上呈现为一条被拉长的倒S型曲线(见图1-1),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城市化率较低(一般低于25%),发展速度慢,农业仍占产业体系主导地位;第二阶段是加速阶段,当城市化率突破30%时,城市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人口快速向城市聚集,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城市化加速推进;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当城市化率达到60%~70%,城市发展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城市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图1-1 城市化发展三阶段示意图
参照城市化三阶段理论,欧美发达地区已经完成城市化发展的起步阶段和加速阶段,进入成熟阶段,全球城市化因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总体发展水平历经起步阶段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起步阶段社会生产力缓慢发展,城市处于慢速扩张的状态。从城市的最早诞生到18世纪末,全球城市化率仅提高至3%左右;至20世纪20年代全球城市化率超过20%。在占据人类文明的大部分时间里,城市均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加速阶段中产业化的全球普及大幅提高社会生产力,为城市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人口开始向城市快速集中;20世纪20年代末,全球城市化率突破20%后逐步步入城市快速发展阶段,1950年城市化率上升至28.2%,1980年城市化率进一步提高至42.4%,2012年达到52.4%。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全球城市化率基本达到每50年增长一倍的速度。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60多年时间里,集中展现了世界城市化变化的缩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城市化率为11.2%,至改革开放初期上升至19.39%,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起步阶段。2000年进一步提高至30.42%,城市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城市化率以每年平均2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2012年提到至52.6%(见图1-2),城市成为中国人居聚落的首要形式。
图1-2 世界城市化率和中国城市化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1.1.1.2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变化
人口和生产活动的高度集中强化了人地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在这种强化的互动作用下,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更加强烈,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城市化发展广泛面临的问题。
城市的产生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表明,城市对于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形态具有重大影响,城市化的进程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水平提高、人口健康状况的普遍改善及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的获取紧密联系。城市化促进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带动了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在城市地域内的繁荣,全面改变人口的社会形态和地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城市化的集聚效应促进人口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集聚效应作用同时也带来城市人口、用地的快速膨胀,人口密集、环境污染及自然生态景观破坏等问题日愈显著。
城市生活方式和工业化发展水平正深刻改变着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在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生态系统面临最剧烈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景观破碎。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地生命系统的功能,威胁人类自身生存。环境问题的加剧迫切要求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以环境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在规划指导思想、规划过程、规划成果中充分体现城市环境目标。
1.1.2 城市天际线与天际线规划
天际线的规划理念雏形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工业化城市垂直空间形态的快速变化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规划和美国芝加哥、纽约等城市的摩天大楼建设。目前,对城市天际线概念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是将天际线视为城市人工环境与天空结合构成的景观,二是将城市中的人工和自然环境整体和城市地表(自然或人工)与天空的分隔线形成城市天际线[1]。城市天际线是城市相对某一视域所展示的城市环境空间轮廓,是城市人地关系中的一种重要景观[2][3][4][5](见图1-3)。高楼大厦与天空构成的整体结构,或者由许多摩天大厦所构成的局部景观。天际线作为城市整体结构的人为天际,提供城市意象的集中展示。
图1-3 城市天际线示意图
天际线是城市意象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本对象之一。城市意象将城市视同建筑,以大于建筑的尺度感知城市的形象(意象)及其空间结构。城市意象的可识别性和可营造性是天际线规划实践的基本出发点。天际线已逐步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管理的重要对象,天际线规划追求城市整体意象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及城市天际线意象的个性塑造。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新型景观——天际线已成为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对象。天际线概念的提出与规划实践是多学科应用的产物,以景观生态学、生态城市理论、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观为城市天际线组织提供生态思维。认知心理学、城市意象理论及城市形态理论使天际线环境中的人类主体分析具备可能。
区域城市环境发展趋势下,在对城市及其所处自然环境的充分认识基础上,以城市环境协调为基础目标,对天际线进行合理规划,已成为引导城市规划管理、确定城市规划建设指标以及塑造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