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田野点的概况
笔者初中三年在沙石村所属镇中学度过,清楚记得爸爸在周末时通常带我们到离村庄不远的水库旁玩耍时,经常会遇到头上包着黑色头帕、身上穿着袖口边上绣有红色、蓝色花纹的长衫衣服的妇女,或者身上穿着黑色和蓝色对襟衣服、黑色宽大的裤子(当地称八副裤子)、头上戴着黑色虎头帽的男老人在水库边放牲畜,如牛、羊、猪。在这样的场合下相遇,彼此之间都很热情,通常相互都会给对方上烟,一边抽烟,一边拜谈家常,彼此用本民族语言——彝语进行一番交流,这样进一步的拉近了双方之间的距离感。当然,相互之间的了解并不是经常这样的偶遇而建立起来的。实际上,这与爸爸长期走访他们而彼此建立的淳朴感情有紧密关系。爸爸在此中学教学多年,因而经常都会下到学生家里去走访,调查学生的贫困状况等,对于确实很贫困的人家,都要对他们的孩子进行扶贫,解决他们的学费、生活等困难问题。我记得每一年中国社科院的爱心人士们都会拨出一定量的资金对该校的贫困生进行辅助,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好而家里贫困的孩子进行资助。爸爸比较热心,大家都比较信任他。因此,每当他接到这样的任务后,都要花费很多时间亲自到学生家里去调查实况。笔者也要借此机会感谢这些爱心人士,解救了大批为读书而愁学费凑不齐的小孩。因此,通过这样那样的事情而建立的长期交往,彼此之间都比较熟悉。因此,笔者长期陪同爸爸也了解了当地的很多知识,如认识到他们的服饰、习俗、观念等方面都与其他支系有所区别,特别是他们的特色的手工业最为显著。这些文化现象一直以来都存活在笔者的记忆之中。当然,选取此区域作为研究点并不是出于好奇,重要的是关注人们在多民族聚居的区域,面对当前社会变迁的背景下,仍然保留着各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展现各自的文化色彩,渲染村庄的文化气氛,处于一种文化和谐共存发展之境,究竟传统文化与社会如何互动等问题。
笔者作为一个单枪匹马的工作者,在庞大社会面前,只能从小处入手。本书虽选择只有50户人家的一个自然村,但却是一个完整的缩影。从上文介绍的村庄特点可知,沙石村无论在社会结构、居住格局、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社会环境基础之上形成的。因此,笔者在介绍沙石村彝族丧葬仪式之前与之相联系的事件都要作简单梳理来勾画田野点的社会框架,以便读者对调查点有初步了解和对后面深入讨论主题提供基本的背景。